已有刺激政策 现有的微刺激政策包括推动企业扩大投资、基础建设投入加大、社会保障项目增多等。此外,为小微企减税、简化程序阻力等微调手段也不少 主要有哪些刺激措施? 苏格兰皇家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Louis Kuijs认为,应对中国经济改革保持冷静态度,不要一哄而上制造恐慌。他向《国际金融报》记者分析,在他看来,中国政府确实采取了有力的刺激方法,至少从市场数据来看,“相比于2013年下半年,2014年的贷款量已经大幅上升(一般认为,贷款上升是企业加大投资、促进经济的表现),同时,银行间利率也上涨了不少(也代表贷款需求上升)”,同时,政府很明显地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社会保障项目投资。 而除了Louis Kuijs之外的其他主流金融机构经济学家,更多将包括体制改革在内的系统性改革措施,都算在“刺激措施”之内。 目前措施具有明显的针对性,即都是针对某个特定领域出台具体措施,而不是像降低存款准备金率那样,全面宽松货币。 梳理今年以来的各项稳增长与改革的措施,如5月9日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进一步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即新“国九条”,旨在更好发挥资本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促进创新创业、结构调整和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推进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降低县域农村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推进棚户区改造等措施,有助于经济平稳增长;稳外贸政策将提升外贸质量和竞争力,兼具了稳增长和调结构;规范金融机构同业业务更多地是为了有效防控金融风险。 当然,关于注重各项措施之间的协调,尤其是在实体经济与金融改革之间,市场的呼吁得到了政府重视。单在4月,从为小微企业减税的“减法”,到提速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加法”;从列出“菜单”吸引民间资金“稳投资”,到简化程序助力企业“稳外贸”,国务院常务会议四度出手,打出政策“组合拳”。 措施向谁施 微刺激政策实施的对象到底应该是谁?现有政策主要还是针对小微企业。但也有学者认为,培育大型企业才符合经济规律 第一季度,政府首先选择了支持小微企业,保证就业市场平稳。沈建光分析,“本轮微刺激方案首要的一点,是支持小微企业,保证就业市场稳定。”例如,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到将提高小微企业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实施范围的上限,由年应纳税所得额6万元进一步提高,并将政策截止期限延长至2016年底,实则是从财税方面给予支持。而金融方面,正如早前央行[微博]货币政策报告中提到的,央行已单独设立信贷政策支持再贷款,强化“支农支小”的信贷,同时保证小微企业贷款增速和增量“两个不低于”,即上季度末小微企业贷款增速不低于同期各项贷款平均增速、贷款增量不低于上年同期水平。 而有分析认为,这一方向也有根本性偏差,小微企业对经济增长促进不明显。伦敦市前副市长、中国人民大学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约翰·罗斯义一直向《国际金融报》记者强调,“我很难理解,中国经济学界一直有个误区,认为小微企业是促进经济的主力,但我觉得这根本不符合经济规律。”约翰·罗斯义继续向记者分析,“如果为了经济增长,应该培育更多大型企业。小微企业的资源利用率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效率非常小。当然,小微企业是促进就业的好办法,因为它们效率不高,需要更多人。” 除了保障房建设特别是棚户区改造、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外,强调资本市场的重要作用,拓宽企业融资渠道,也被认为是刺激的重要部分。“自去年下半年以来,市场利率屡次攀高,加大了企业资金成本。而由于资本市场的体制障碍,很长一段时间股权融资受阻,推高了非金融企业的杠杆率,加大了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沈建光分析。 因此,为缓解融资困境与化解金融风险,3月底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到六大改革措施:具体包括积极稳妥推进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规范发展债券市场、培育私募市场、推进期货市场建设、促进中介机构创新发展、扩大资本市场开放,便利境内外主体跨境投融资等。 二季度继续7.4%? 接下来会有哪些刺激措施?先要看经济增速可能如何。尽管几乎没人否认中国经济仍有巨大空间,但是短期风险是否真的这么乐观,市场有自己的判断 一季度GDP增速7.4%,二季度呢?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主任祝宝良预测,仍是7.4%。他在国务院新闻办的吹风会上称,预计我国经济仍会延续“稳中趋降”的态势,GDP将增长7.4%左右。同时,随着相关宏观调控政策和改革措施的推出,经济运行中的积极因素在不断积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企业主动调整的意愿增强,消费需求平稳,预计下半年我国经济会继续平稳增长。 不过,另一位官方研究员更强调“回稳”。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表示,第二季度经济增长是一个回稳的方式。从需求来看,消费走稳;从投资来看,制造业投资总体趋稳。而外贸出口第二季度也将较第一季度有所好转。从需求面看,第二季度经济回稳是一个趋势性的变化。 一季度同步放缓也被认为只是表象。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宋立分析说,3、4月份的经济增长值所对应的CPI指数各不同,再扣除相应的物价,消费实际是缓慢上升的,内需则是回升迅猛的,海关的相关数据也连续两个月回升。宋立强调,新建项目增加、基础设备更新指数(4626.275, 15.35, 0.33%)上升、基础设施投资提速等种种现象都表明经济结构在优化。 摩根大通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朱海斌分析说,虽然出口方面官方数据看起来比较差,但如果通过调整屏蔽干扰因素可发现,一季度中国出口的实际增长是3%到4%。欧美经济好转以后,中国下半年出口会比上半年要强。 官方近来的密集出手也有助于中国经济的企稳。朱海斌分析说,中国官方在基建、环保、保障房等方面的政策,对经济会带来一定的提振。而从结构上看,中国经济下滑最主要的问题体现在制造业,相对来说服务业还是比较稳定的。考虑到服务业在GDP中的占比已经超过了制造业,其稳定表现将为中国经济稳增长提供较大帮助。 沈建光一直以精准的前瞻预测而闻名。“伴随着4月主要宏观经济数据的相继出炉,早前对中国经济的悲观预期再次被证实。4月中国宏观经济数据差于预期,投资、消费、工业生产等关键指标持续下滑,工业领域持续两年半的通缩,显示实体经济已经相当疲软。” 一季度经济数据存在诸多疑问。沈建光通过各项微观指标的综合,认为宏观数据“难以服众”。他判断,“实际经济情况恐怕不如数据显示的那么乐观。” 即便数据本身真实,风险仍未被数据体现。“对待中国一季度经济数据,尚有诸多不解之处,即便7.4%高于预期,也不宜转忧为喜,毕竟高频数据显示的情况不佳,微观实体感受偏冷都是值得重视的。”沈建光分析。 “为防止继续经济失速,决策层仍需保持警惕,抓紧落实稳增长政策。”沈建光提醒,“实际上,只有继续抓紧落实稳增长政策,在财政政策方面更加积极,并适时采取降准,才有助于防止经济继续探底。” 尽管一季度GDP增速达到7.4%,好于市场预期,但考虑到工业生产、投资与净出口等高频数据已纷纷下滑至金融危机最差之时,且中长期借贷利率上涨令微观企业承压,沈建光担心真实的经济运行恐怕更差于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