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线(中锋或大前锋):高德地图,关键词:O2O 如今NBA赛场上,内线的地位略有些尴尬,与过去“一个好内线顶半支球队”的荣耀相比,现在的中锋或大前锋更多是以苦力形象出现的——得分的事不用操心,你只要想着怎么死磕不让对手得分、挤人抢篮板球就可以了,总之做的都是脏活累活。 对于“键盘上的互联网企业”来说,最头疼的脏活累活一定不是技术,而是基于位置的线下传统商家信息化,阿里也不例外。现阶段电商的覆盖量再大,与错综繁杂的线下零售商铺相比,也只是一个很小的基数,包含销售额和无法用数据衡量的用户习惯。 而这一点也被苏宁视作进攻阿里的筹码。今年被他们搬上双11战场的是“O2O购物节”,仰仗的就是过去二十几年硬啃出来的大量线下资源——一个对线上起家的阿里来说,正面硬拼完全没有任何胜算的“痛点”。 所以能获得高德的帮助对阿里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这同样是一家核心竞争力来自于线下的企业,国内屈指可数的甲级地图测绘资质和十几年来积累的地理信息数据,这些都是互联网企业不愿意干、也没法干的脏活累活。 很显然,要想构建完整的O2O商业闭环,地图是最有效的入口之一。在双11中,高德即将担负起帮助用户标注及找出线下参与购物节促销的实体店铺,并指引其进行购物的职责——这是阿里系内其他产品或公司无法做到的事情。 但需要注意,O2O的特点始终是“长投入”和“慢发展”,即使是高德也必须仰仗大众点评等合作伙伴才能获得具体POI线下商户的数据,还必须渐进式地将原本线上与线下完全割裂的两种用户习惯进行融合。行业整体仍属于试水期,因此对阿里来说高德只能是双11的一个重要布局,而无法成为销售额增长的中坚力量。 当然,长远来看,脏活累活一样非常重要。看看NBA里那些场均得分只有个位数、但能拼能抢的内线大个子们,他们的薪水一点不比动辄砍下二三十分的后卫少。
侧翼(得分后卫或小前锋):UC浏览器,关键词:全职能 与内线相反,这个位置是最容易出现偶像派的,比如早年的乔丹和科比,近一些的詹姆斯和杜兰特,甚至《灌篮高手》里的流川枫、三井寿,都是得分后卫或者小前锋出身。除了最常规的得分之外,篮板、助攻、抢断、盖帽等一系列数据都要好看才能对得起这个位置的身价。 换句话说,你什么都得干,什麽都得会。 在互联网领域,“万金油”并不算是非常正确的客户端产品理念,即使是拥有7亿用户的腾讯QQ也不例外,你不能指望那块小面板成为所有一切功能的基础设施和入口。但浏览器是个例外,很早以前PC上的Firefox以及现在Chrome就通过扩展架构实现了用户体验与多功能之间的平衡点,成为通用性最高的客户端产品。 从用户感知层面来说,浏览器的使用模式在移动端和PC端很类似,因此这种通用性同样也能被转到移动端。 UC浏览器拥有4亿活跃用户,占据一半以上的国内移动浏览器市场,在粗放流量层面对阿里就非常有吸引力(想象一下PC端IE浏览器的首页全被设定为淘宝),并且还可通过UC+开放平台提供扩展功能,从整个电商交易需求的上下游都能给阿里提供支持。例如最开端的首页导航+WebApp,淘宝和天猫都在UC浏览器上获得了很不错的推荐权重;交易前环节,UC也很应景地推出了惠惠购物助手和如意淘等比价类插件,打开一个商品页面后就能自动全网比价,主攻此前两年被人诟病的“最低价欺诈”;而在最后的支付步骤,得益于此前两年与银联和支付宝的紧密合作,UC浏览器也能很顺利地完成闭环。 以浏览的主需求核心,贯穿入口导引到落袋为安,UC能做的事情是最多的,因此将在双11镇守阿里系的侧翼,负责输送移动端的整体通用流量。社交是传播交易信息的核武器,但能让交易落地最多的一定还是通用流量——好比一支NBA球队,如果负责得分的人状态低迷,那多半是要输球了。 现在NBA球队中的当家球星多是得分后卫和小前锋,而目前从阿里与这三者之间的业务协同来看,还没有明显的主次之分——但有一个有趣的细节,UC是三者之中唯一一家由马云亲自入驻董事会的。 双11从来都是血战,即使去年以近乎横扫的压倒性销售额独占鳌头,阿里也绝不应该掉以轻心,今年以来不断的投资收购外围潜在流量就是他们危机感的最好证明,毕竟得道多助是明理。 NBA中,卫冕冠军“不思进取”、第二年惨遭血洗淘汰的事情,实在是太平常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