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谋” 文章将云南白药“功效门”“保密门”“草乌门”等事件的幕后“推手”指向有竞争关系的“西方列强”,包括宝洁、高露洁及联合利华等。 云南白药4月17日贴出的《阴谋——百年民族品牌缘何被黑?》一文作者不详。此文在讲述了“万应百宝丹”的传奇故事及云南白药1993年上市后高速增长、市值超400亿元的奇迹后,笔锋一转将云南白药“有毒”配方事件的始作俑者归结为“险恶用心”的利益集团及“无良的媒体人”。 这篇文章把一系列有关云南白药“炒作”事件出现的时间与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及垂涎云南白药这块“肥肉”的利益集团利用盯紧云南白药并对其股价进行打压的时间关联起来,并得出云南白药“被黑”的结论。 无独有偶,云南白药4月11日在其官网也转发了另一网站《疯狂打压云南白药,谁在受益?》的文章。此文将近几年闹得沸沸扬扬的云南白药“功效门”“保密门”“草乌门”等事件的幕后“推手”指向有竞争关系的“西方列强”,包括宝洁、高露洁及联合利华等。 有意思的是,上述两文语调和结论极为相似,这或是云南白药在遭遇“有毒”配方等一系列事件后开始利用新媒体平台反守为攻的标志性信号。 实际上,在香港卫生署2013年2月5日公布云南白药“有毒”配方之前的2003年、2009年,因引发患者中毒死亡及出现毒性不良反应,云南白药“毒药”问题已经引发纷争。 外界由此对云南白药拿“国家保密配方”做挡箭牌而忽视公众知情权的做法提出强烈质疑。 云南白药集团党群工作部副部长和玉在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称,云南白药的快速发展击败了不少竞争对手,有人连番以公众知情权为由起诉云南白药要求公布药品成分,“有可能是竞争对手从中作祟。” “ 阴谋论”者提出另一个重要依据是,云南白药在1993年上市后获得了爆发式增长,其诸多产品给竞争对手带来了较大冲击。据称,到2013年,云南白药上市20周年。与上市之初相比,其营业收入增长270倍,净利润增长150倍,总资产增长72倍。2013年仅牙膏一项即获得25亿元,增幅近20%,占营收总额的15.82%。“显示出了传统中医药在现代社会中的蓬勃生命力。” “阴谋论”者称,近十几年来,云南白药通过“大健康”战略开始越来越多地和西方跨国公司开始直接竞争。云南白药也因此遭“黑”,“草乌事件”等随之“炮制”出炉。
质疑 公布部分毒性配方并不会导致秘方泄露,解决国家级药品的知识产权根本的途径在于申请国际专利,而不是瞒着消费者。 迫于社会及舆论压力,近年来一直被“有毒”配方困扰的云南白药在4月4日发布关于修改药品说明书的公告,并再次强调其产品的安全性。 前述“阴谋论”作者认为云南白药是“网络暴力”的压迫下被迫公布“国家保密配方”。然而,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是,云南白药的药品配方中也确实含有“草乌(制)”成分,之前一直以“国家保密配方”为由隐蔽配方成分。 药典资料显示,草乌性味辛、苦,有毒。其主要成分乌头类生物碱可引致口唇和四肢麻痹、恶心、呕吐及四肢无力等不适症状,严重者更会引致危害生命的情况。 香港卫生署2013年2月5日的公告称,“在接获有关情报后跟进调查”,香港政府化验所发现有关中成药样本含有未标示的乌头类生物碱。根据产品注册资料及中药文献,有关中成药的成分不应包含被检验出的乌头类生物碱,故此指令回收。 根据媒体公开报道的资料,2003年广州有患者因服用过量云南白药而中毒死亡,而2009年状告云南白药的赵因也是在自身因服用云南白药中毒并查阅大量药典资料后才提起诉讼的。 赵因认为,云南白药说明书存在警示缺陷问题,毒性和不良反应的警示都没有严格披露,作为一个上市企业,云南白药应该做到对消费者负责。 如今,此番面对危机,云南白药抛出的“阴谋论”也遭到了专业打假人士的质疑。曾对云南白药提起诉讼的职业打假人王海认为,如果云南白药认为有阴谋,可以通过认真调查,看是哪些人在操作或者运作这件事,而不是简单怀疑,这是转移公众视线。 王海说,现在不少企业一旦出现问题就开始转移话题,将矛盾转移到竞争对手是惯用伎俩,“云南白药在出现问题后,不改正错误,不出来道歉,反而抛出‘阴谋论’是没有意义的”。 事实上,即便有诸多消费者对云南白药以“国家保密配方”做挡箭牌而拒绝公开配方成分、忽视消费者知情权、健康权的做法提出强烈质疑,在2013年2月香港卫生署公布其“有毒”配方之前,云南白药也没有及时按规定标示药品的毒性成分。 有专家对云南白药在4月4日前拒不公布药品配方的做法也有不同意见。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副所长孙晓波就认为,“公布部分毒性配方并不会导致秘方泄露,解决国家级药品的知识产权根本的途径在于申请国际专利,而不是瞒着消费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