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辅助访问 天气与日历切换到窄版

Discuz! Board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657|回复: 0

该是做“不负责任的大国”时候了!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7-9-16 18:36
  • 签到天数: 2 天

    [LV.1]初来乍到

    3103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7061
    发表于 2019-10-19 16:02: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该是做“不负责任的大国”时候了!
    陈虎
    美国总统川普居然说:美国也是发展中国家。美国总统是美国人的总统而不是世界总统,强调重新回到“美国第一”的轨道上。
    川普总统上任以来,连续退了多个只交钱不办事的国际群,并砍了很多无厘头的外援,基本不接受难民,还要在移民上筑起隔离墙。
    与此同时,美国频繁采取单独重建新群办法实施各个突破的战略战术,其它主要国家或跟进,世界秩序和格局,面临大的重新界定和洗牌。
    美国否认自己是世界第一超级大国和世界最发达的国家,竟然和我们来争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来了,是可忍,孰不可忍呀。
    中国跟不跟?
    我们要做“负责任的大国”,这是过去我们很硬朗的一句官话,话本身是没有错的,关键在于怎么样的负责任。是先内后外,还是先外后内?
    我们在对外做“负责任大国”过去的实践中,也当然有些是对的。但现在,我们是不是该“做不负责任的大国”的时候了?
    如之前担忧,中美关系短短几月急转直下,“严寒、霜冻、灰白”。
    当然,我们仍然要积极进行中美关系的修复,这无疑是中国最重要的外交关系,一个棋子关系全盘的死活。
    而作为一个文明礼仪之邦,美国人来中国,该管饭还是要管饭的,对过去美国的帮助,该感谢还是要感谢的。横眉冷对没必要,要拿出笑谈中樯橹灰飞烟灭的劲头来。
    外围形势严峻下,难不成还继续负责任的援助别人?马步下蹲,发展内需,我们自己先要顾自己,这难道有什么还要争论的吗?
    过去,我们要做“负责任的大国”,核心在如何理解这个“大”字上。
    或许,负责任是觉得中国是大国甚至是强国了,不负责没面子,或不负责任与我们大国身份不匹配。
    我们人口总量是世界第一,是人口大国,这个谁也不争;
    我们的GDP世界第二,经济总量上是大国,但从不少省份曝光GDP造假来剖析,要警惕其中的以虚为实;
    我们的国土面积世界第三,论面积幅员辽阔当然是大国;
    我们的外汇储备按照现在3万亿美元是大国了,但这3万亿美元遇到贸易战了,要有对应的危机意识;
    我们单体国家的高楼大厦总量应该也是世界第一,钢筋水泥混凝土过剩,科技创新和精神文化缺失,这显然不是强国标识。
    我们也承认自己是“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事实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这才是我们真正的国际定位,意味着我们是大而不强的大国,这就与美国的大而强的大国地位,有很大的差别。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们必须要正视以下的国情:
    我们人均GDP在世界国家排名还在70开外,如果我们的GDP水分实际剔除的话,那实际的排名还要往后不少。
    比之人均GDP,人均收入更重要,这上,我们在世界排名100名之外,人均年收入只有美国人均年收入1/10,而人均年收入世界排名美国之前的,还有不少国家。按照人类发展指数国际排名,我们低于国际人均国民收入。
    联合国对贫困人口界定标准是日均消费不足1.25美元。但美国2018年个人贫困线是年收入12140美元,对贫困人口还有一系列社会福利补贴。而我们的个人贫困线是年收入只是人民币3000元左右。
    在自然资源方面,只要是一论人均,我们立马掉链子。
    除了煤炭富足以及一些小金属占优,其它的石油等基础性资源,我们每年仍然需要大量的进口。
    我们人均占有水量只相当世界人均水平的1/4,是世界人均占有水资源最贫乏国家之一,我们人均耕地也只有世界人均耕地的40%,严重排名靠后,我们每年也要大量的进口粮食。
    我们已经是世界上人口老年化最快的国家,过去的人口红利已经消退,会持续影响社会活力、创新动力、经济潜在增长率。
    而由于人口上我们长期以来的基数庞大,人口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上始终处于紧张脆弱的不平衡状态。
    我们的家庭财富75%体现在房产上,可这个房子是生活必需品,严格说不能算是可以变现的可支配收入,除了房子基本没什么存款了。
    不单单是以上数据上的人均收入比较,这里边还潜伏了三个更深入的问题:
    比之欧美国家物价长时间的基本保持稳定,我们的通货膨胀水平导致对实际人均收入可购买的侵蚀还是比较严重的。
    比之欧美国家橄榄型社会结构下大量中产阶级,我们的贫富差距严重,人均收入数据下,掩盖了大量的赤贫人口。我们收入最高的1%家庭拥有全国1/3的财富,收入最低的1/4家庭只拥有全国财富的1%。这是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的研究报告。
    比之欧美国家社会福利普遍优厚,我们的社保基础薄弱,明显滞后于GDP和财政收入增长,长期投入不足并出现严重亏空,现在,它成了社会稳定的重要困扰。
    这三个方面的再比较后,透视出我们的基础国民实际生活状态,而现在所谓很多人的生活看上去光鲜,又是建立在大量举债寅吃卯粮换来的。
    我们仍然是个名副其实还比较穷的大国呀。
    我们的经济虽然腾飞了,人口红利和低福利竞争是撬动杠杠的支点,同时搭上了过度透支环境和资源的寅吃卯粮。
    另就是,我们的土地和主要资源都属于政府,世界极少有这样优势的政府,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可以突飞猛进抓速度。
    但改革开放获得的大量财富,是否存在该用到的地方没有用到、不该用到的地方又用出去太多的现象呢?
    我们的历史经验,养活这么多的人口,自然资源又是如此的脆弱和经不起人均,节制欲望敬畏天,不胡乱折腾,才能维系社会基础的绵延。
    我们的贫困人口还很多,看不起病、上不起学、买不起房、就不了业也不少,还有大批勉强脱贫又很快返贫的人,另外,我们的自然环境禀赋在世界对比上也不占优势。
    有了上述这些个理由,我们不仅在很多方面没理由在国际上做“负责任的大国”,更没必要自己出头去承担超越国情的国际义务。
    只要坦诚承认我们真穷并正常的去哭穷,我们还应是被国际救助的国家呀。还有几个国家好意思再接受我们的援助?
    然而,这些年我们给世界产生了一个误判,太有钱了,有困难找我们。
    中国社会财富一半以上被政府收缴和集中使用,呈现典型的国富民贫状态。
    这样大的人口基数和GDP基数下,集中起来的巨量财富及再分配,足可让世界大部分国家羡慕嫉妒恨。
    而另外的现实经验是,那个国家和中国政府好,往往也可以得到大把援助。
    中国极少部分人确实太有钱了,其奢华甚至是糜烂生活和消费正震惊世界。无论是国内外,到处可见中国人挑战物质上限的秀富故事,把外国大小朋友都惊的目瞪口呆;
    我们民众这几十年生活水平确实得到相当的提高,出国旅行和留学及投资的,在改革开放后逐渐增多。我们人口占世界总人口1/5,有5%中国人活跃在世界,嗓门又大又爱虚荣,很容易被注意到,加上日本人也可能被误认为是中国人,这岂不是中国人的世界了?
    我们对外无偿援助、无息贷款、优惠贷款等多种形式的援助,加上各种投资,光是非洲和拉丁美洲上万亿人民币有了吧?即便对外投资性质的,国企有成功例子吗?亏损了,岂不是另类补贴外国人?
    我们在2010年的联合国会费分摊只有3.2%,到2016年就跃升至7.9%,排在美国、日本之后居第三,现在据说又要超日本位居第二了。有些人把缴付更多的费用,等同于我们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了。
    我们大量援助亚非拉国家到中国来留学,学费和生活费由我们全部负担,他们还有剩余的钱孝敬父母和泡中国女人,要知道中国男性比女性多3000万。在我们就业困难情况下,甚至和中国人争夺就业岗位。
    我们承办了太多国际会议和国际活动,不少是我们掏钱补贴大操大办,规格世界超一流,一条龙全服务。要开会到中国,成为了一种国际潮流。
    外国人真正了解中国的其实不很多,看表象,说我们不厉害,谁信呢?
    我们做负责任的大国,应先内后外,而不是先外后内。
    其实,把占世界人口1/5人口中国的事情办好,走上富裕文明的道路,不给世界找麻烦,就是我们做负责任的大国之最正点的定位,就是我们对世界尽到的最大义务。
    对外上,该做“负责任大国”的时候就做,该做“不负责任的大国”也要做。如果我们自己现在还不强大,自己先顾自己乃天经地义,难不成还负责任的先去援助别人?
    反之,世界不仅难以理解我们,还会来中国无厘头揩油。
    在国际上,我们该退的群也要退,以退制退,我们该断的援助也要断,断外保内,以断来先自己强身健体。
    而对内上,必须做“负责任的大国”,首先回到“国内第一”的轨道上来。优先善待自己的国民,精心呵护自己的环境,着力提升国民的整体素质,让诚实和创新生根发芽,衍生出思想文化和科技创新的国际竞争优势,让中国人走出国门声誉杠杠的、响当当的。
    内强是外强的基础,内部团结是制胜的保障,否则外强不可持续。做好一个对内负责任的大国,才能做好另一个融合于世界的大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