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辅助访问 天气与日历切换到窄版

Discuz! Board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607|回复: 0

和合文明诉求——现代生活方式的构建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7-9-16 18:36
  • 签到天数: 2 天

    [LV.1]初来乍到

    3103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7061
    发表于 2019-7-11 19:34: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言恭达:和合文明诉求——现代生活方式的构建发布时间:2019-07-10  来源:《中国政协杂志》2019年第11期-副刊

      中华民族讲究“和”“合”。“和”“合”二字在甲骨文、金文中就已单独出现。在殷周时期,“和”与“合”是单一概念,随着历史的推进,“和”“合”从单一概念发展到“和合”并用,再由诸子百家的阐述,促进了“和合”理念的形成与发展。经儒、道、释三家的论述,逐渐形成了意蕴丰厚的中华和合文化。
      中华文明是“和合文明”。和合是中庸、是包容、是友善、是合作。和合是中华文化人文精神的精髓与首要价值,是“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和合文化以其博大精深的内涵,唤起了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与安顿感,成为代代相传的东方文明基因。它是今天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核心理念,也是世界各种文明交流的有效载体。
      中华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是人类文明史的创举,是对全人类作出的最伟大的文化贡献。“天人合一”“天人合德”的自然观,“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发展观,“和而不同”的文化观,“以和为贵”的社会观……“和”文化始终唤醒中华民族全民觉醒的文化信仰。从尧舜时代的“协和万邦”“燮和天下”到春秋时期管仲发出的“和合故能谐”的“和”文化先声,为中华民族“和合”文化价值的实现搭起了从个人、家庭到社会的基本框架,也为中国文化的审美制定了基本法则。“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以和为善,以和为美,以和为本,从社会伦理、审美心理到民族道统,构筑起了中华文化核心价值体系,彰显了和合文化的民族精神诉求。
      我们说文化是空间,文明是时间。中华文明是内足文明,它不向外扩张,养成了宁静、平和、自然的生存意识与生活态度。中国人典型的生活方式是礼乐生活,寄予一个民族更多的生命情调。这种礼乐生活方式的建立则依赖于不同时代中华民族各种形式与层面的人文教化与审美活动,形成民族集体记忆的社会氛围。因此,考量一个社会文明的最核心层面首先是全民生活方式的定位,而后才是围绕生活方式所展开的经济发展模式与社会体制改革。生活方式涉及到千家万户每个人的生存意义与人性本真的呈现,本质地看,一个时代生活方式是这个时代全民教育、人格塑造的全景式扫描。因为一个民族所特有的生活方式是其独立的运行规则,彰显该时代的人性与精神。社会制度与秩序不能仅仅依靠律法来维持,还要依靠人文教化来实现。
      尽管我们已经历了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随着社会结构与经济模式的转型,全民生活方式并非在文化自信的口号中真正实现高雅型、人性化的提升,反而在物质至上的热浪中争相表演享乐主义的百态……以致拜金思潮甚嚣尘上,销蚀了一个时代本应升扬的人文精神。如果今天我们仅仅满足于大国崛起的经济成就与物质丰裕,那么社会就会失去精神与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就会缺乏自生型母体的支撑,远离中华文明世界性的时代地基。鉴此,我们才能理解渗透于全民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贯通于我们意识形态中的那种生活方式是何等重要!当下,它需要不断地纯化与提升,并在此基础上构建新的社会组织形态,上升到千年中华文明的现代更新。
      对于今天新轴心时代的文明而言,全民生活方式的解读我们是否还能重温一下孔子所说的“十五而志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一个体文化生命参照的历程?我想,这也是一个民族生活方式的传承。它阐释了一个人个体生命链的不断充实、完善与丰富,从而完成人性的锤炼与提升。它让中华民族子子孙孙在自我修养的日常生活里思考个体与社会、义务与责任、享受与付出、物质与精神、利己与利他……这种民族传统生活方式的追求。必须明白,一个蓬勃向上的丰裕厚重的文明社会,它所呈现的时代人文精神会直接影响并传递到每个人的血管里,而不是让大众在社会物态竞争的消耗中磨灭人性的光芒,追求表面的“繁荣”。
      当我们以历史的眼光客观地总结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的得与失,我们就会想起小平同志曾一针见血指出的“最大的失误在于教育”。这正是点出了富了以后全民生活方式变化的实质,要知道这种变化并不是时代的进步!因此,当下以文化人、以德治心的意义是大众生活方式从片面的物质享受、利益竞争转向精神复苏,人性高贵的过程,这就是提倡“君子之道”的追寻!当今社会最缺乏的是什么?缺乏道德底线,缺乏文化修养,我以为最缺乏的是文化信仰,带来的是人性的危机。我们需要找回祖先身上曾经有过的“贵族精神”:自信、诚实、坚毅、敬业、博爱、礼让、担当……这种民族人文精神的回归正是我们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文化自强的表现。习近平主席在多次讲话中强调要将传统文化当做独特的战略资源,因为他看到,文化危机让物质财富如沙丘之塔,越来越重,越容易倒塌。这是习近平主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落实到全民生活方式中,又置身于人类共有精神财富的坐标系所显示的文化意义。
      我们需要清醒地意识到:改革开放以后西方价值观对人民信仰的冲击。中华和合文化已走到了今天历史的节点,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完成现代生活方式的合理构建与提升。这种生活方式是建立在天地人互通互鉴的轨道上,表现为“天能生人,人能弘道”的信念。中华文化取法“天道”,天道为中道,以天道安排人道,天人沟通,一以贯之。和合文明就是“大中之道”、中庸之道。中庸即是“序”与“和”,“序”是“礼”的基本精神,“和”即“乐”的基本精神。“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我们这个时代,如何让全民在财富围墙里冲破出来,赢得真正的人性本真,还原文化自信下的盛世生活?只有一条路,就是转换在物态竞争下浅层面的唯物质享受的生活方式,提升到当代“礼乐生活”的构建中。我们要从改革开放初期让人们过上温饱安居的体面的有尊严的生活,进入今天优雅的诗意的生活。这种“文化复兴”、精神模式的转变无疑是时代发展的需求与必然,也是新时代实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终极关怀!
      从传统文化生活进入现代生活方式的转型,从传统人文精神到现代人文精神的转型,我们需要接纳并更新传统儒家学说与“六艺”教化关于人的文化生命的告诫,使其在改革开放新时代延续生长并更具生命的活力,从而促进全民现代生活方式的养成。礼教、诗教、乐教、书教等本质上并不是单一的还原读经颂文的国学热潮,而是构筑时代的人文教化空间。在互联网自由宣泄的时代,现代生活方式的构建需要制度的保障与改革的完善,需要人文教化的深入、文化生态的净化,社会秩序的重组与改革制度的创新,需要以文化搭建起政府、社会、家庭与个人互联互通、互信共赢的心灵长桥,完成时代文化健康、有序地发展,让全民在今天数字经济时代真正感受到生活美学的优质享受。
      (作者系第十一、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

    作者:言恭达     责任编辑:叶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