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辅助访问 天气与日历切换到窄版

Discuz! Board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215|回复: 4

清明节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414

主题

2579

帖子

5966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5966
发表于 2014-4-4 19:40: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传说】天天姐(280686547)  19:04:44
清明节有三天假。
第一天要回小学祭奠一下,因为那里埋葬了我们的童年;
第二天要回高中祭奠一下,因为那里埋葬了我们的青春;
第三天要回大学祭奠一下,因为那里埋葬了我们的理想;
第四天上班了,但也别忘了祭奠一下单位,因为这里埋葬了我们的人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414

主题

2579

帖子

5966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5966
 楼主| 发表于 2014-4-5 08:39:32 | 显示全部楼层

信风:周元根家族墓碑/图

无锡西前头村,墓碑上的周氏家族

2014-04-03 15:11




江苏无锡的西前头村近日引来众多游客前往,俨然成为一处旅游景点。但这个村庄的一夜闻名并不是因为它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价值,而是得益于它曾经的一位“村民”──陷入政治腐败案的前中央“领导”。

西前头村有385名居民。村民说,自从该村声称与中国古代儒家文化有某种渊源之后,几乎是一夜之间,村里的访客数量暴涨。该村写在一堵墙上的村史简介称,全村大姓为周,据称都是北宋著名理学家周敦颐的后裔。


不久前的一天上午,很多辆汽车堵住了通往该村的道路。大多数游客来到这里似乎就是为了把带照相功能的手机穿过白色高墙上的栅格拍张照片。围在白墙内似乎无人居住的现代住宅就是周家宅邸。

随后很多人来到村边,远方是平整的菜地,经过一条小溪,在一根高高的装着摄像头的柱子旁边,是一条青砖铺成的路。这条路通往周家祖坟。

他们走近墓碑,嘴里小声念出几个石碑上刻着的名字,并把这些名字跟传闻联系在一起。石碑上既有活着的人的名字(红色),也有死去的人的名字(黑色)。这些石碑是弄清周家人物脉络的权威来源。

石碑上有个名字叫周元根。据当地村民戴月娥说,几十年前“大领导”离开西前头村时改了名字。至于为啥改名字她不清楚。虽然“她与周家认识一辈子了”。


墓地的中央是周元根父母的墓碑,碑文描金。树碑的年代是2011年,碑文显示周元根还有两个弟弟,包括前不久刚去世的周元兴。碑文上周元兴的名字还没有反映出他已经去世,但附近的一个白色花圈表明了他过世的信息。

这块墓碑上的信息还证实,周元根的现任妻子是央视工作人员贾晓烨。

墓地中有一块年代久远,被苔藓覆盖,已经有些倾斜的老墓碑,在上面可以看到周元根在车祸中去世的第一任妻子王淑华的名字。王淑华的名字被描黑,显示她已经去世。

碑文上还有周滨以及与周滨同辈的另外三名男性的名字。

据几位村民讲,去年春天“领导”回过一次西前头村,呆了一个小时左右。他们说,他停留的时间很短,而且安保严密,当地人几乎都是在他离开后才听说他回来过的消息。

戴月娥说,周家一直是村里数一数二的大户人家,但是他们家人都很和善,是地里的壮劳力。至于周元根,戴月娥说,没人再把他当村民,“老大哥是国家的人”。

突然之间有如此多的人造访西前头村,这让一些村民感到迷惑。当又有一辆小汽车在附近停下时,一位住得离周家墓地不远的王姓妇女停下手上喂鸡的活,指着正走在路上的三名女性说,“那里真没什么可看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414

主题

2579

帖子

5966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5966
 楼主| 发表于 2014-4-5 08:59:56 | 显示全部楼层

严伟:清明节风俗的今昔演变

清明是谁的节日?

分类:农夫时评 | 标签: 严伟  农夫时评  清明   2014-04-02 05:03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我小时候的理解是,活人在为死去的人悲哀,痛不欲生。如今人到中年,当该经历的事大都经历以后,突然觉得,诗句里描述的意境,即便在扫墓的墓地,“欲断魂”已不是普遍的现象,甚至个别活人哭丧,纯粹是做给活人看的。
      我是在农村长大的,农村没有礼拜天一说,因而村里的老人们从来不问公历,只知道农历,尤其是农历里的节气,是他们劳作和日常生活的参照物,感觉他们就是为一年四季里的这些节气活着的。比如正月十五、十二月二十三,家家户户包汤圆,端午节要裹粽子,这些都是我们小孩欢天喜地的,但有两个节气,小孩们是不快乐的,一个是清明,一个冬至,甚至有人把这两个节气看作是活人为死人过节。
     还没到清明,老人们就关照我们,清明前后,鬼都要出来,千万不要夜里出行。我们几个胆大的男孩,还是会在清明节前悄悄溜出去,去那些传说中鬼出没的地方等候,甚至个别大胆的还会吹嘘“抢个女鬼来做老婆”,偶尔也会看见小河边有磷火闪烁,便大叫“有鬼火”,于是我们就会安安静静,甚至跟着父母为长辈扫墓也小心翼翼。
      那个时候的扫墓,在我印象里,就是为死去的人送吃的和烧纸钱。尽管粮食很短缺,但给死去的亲人送馒头、糕点从不吝啬,老人们说“不能让他们饿着”,还烧些纸钱,说是“零花钱”。有些不懂事的孩子,因为饿,甚至会跑到墓地偷吃坟前祭奠的馒头、糕点,第二天,妇女们就会在田头、在场地公开指桑骂魁,最后演变为活人借死人之口骂活人,诸如“哭丧哭给谁看?活着的时候,你在干嘛”,一句话概括,哭丧大都是哭给活人看的。我这样说,不是有意诋毁我的父老乡亲,死了亲人几乎没有一个不是真伤心的,哭也是真哭,但更多的哭丧,其内涵的外延很广阔。
      那是一个贫穷时代的清明,贫穷的人活在过去,换句话说,贫穷的人往往活在传统里、活在负担里。今天,我们迎来了一个基本富裕时代的清明,富裕的人活在当下,甚至未来,因而他们往往对过去忽略不计,过去不好的习惯被摒弃的同时,好的传统也在被遗忘。
      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又到了,如今的清明节是我们国家的国定假日,我突然想到一个问题,清明节是谁的节日?清明节为谁而过?
      毫无疑问,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是我们国人祭奠祖先的节日,是吊念先人、感恩亲人的节日。曾读过一本书《人以什么理由来记忆》,书中作者认为记忆显示的是人的群体存在的印记,此为人离不开记忆的固有原因。在面对记忆的同时,有道德和伦理两个概念让人陷入充满争议的困境,伦理关乎的是对与我们有特别关系者的责任,道德关乎的是我们对一般人或对人类的责任。在我读来,人以什么理由来记忆,无他,人性道德。无论是亲情、友情、爱情,彰显的最后的力量,都逃离不了伦理和道德的底线,其中物欲只是人满足自己的一个过程,没有了伦理和道德的支撑,物欲就是一具没有灵魂的躯体,一个失去精神支柱的动物,一具僵尸,如书中所言“人性道德支撑起肉体的行走,自由思想、独立意识都需要道德的力量来佐证方向”。因此,往大里说,清明不仅仅是农历二十四节气里的一个节气,她更多地呈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传承下来的道德和伦理,从某种意义上,她是一个道德的节日、伦理的节日。
      对于普通的老百姓来说,清明节是一个为先人扫墓、怀念亲人的节日。以前是活着的人用送吃的和烧纸钱的形式,祈祷死去的人在另一个世界不要受苦受难,祈祷死去的人保佑活人平安,主体是活着的人要为死去的人做点什么,或者死去的人要为活着的人做点什么,是死人和活人的一场对话。而今天是活着的人用全家团聚、踏青的方式,以笑脸告慰死去的亲人,我们活着的人过得很好,主体是活人以一个良好的精神面貌来呈现活人给死者的话语,告诉死去的亲人,活着的人现在活得更好。
      今天的清明节,扫墓也好,踏青也好,更多地呈现了活人“活”的姿态,清明是活人的节日,清明节是活人过给活人看的,而怀念先人,更多地呈现在精神层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414

主题

2579

帖子

5966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5966
 楼主| 发表于 2014-4-5 09:02:08 | 显示全部楼层
茶馆:一个时代的精神家园
文/严伟
     幼年的早晨是在乡下的茶馆里度过的,不论刮风下雨,酷暑寒冰,爷爷都会背着我到镇上的茶馆喝茶。
     茶馆是供销社开的,四分钱泡一壶茶,一个茶壶八个人用。爷爷是常客,他没钱付帐,就记在帐上,等年终队里分红时一起扣,许多没零钱的老人都喜欢记帐。有一天,邻居八队的吴奶奶跑到茶馆里来骂吴爷爷,说吴爷爷一年的工分都泡在茶壶里了,还把一桌上的其他人全骂了,可难听了。吴爷爷被骂回去了,从此吴爷爷再也没到茶馆来过。不久后的一天,吴奶奶来找我爷爷,卖走了供销社的一个老茶壶,说老头子走了,让茶壶陪他上路吧。
     爷爷在家里从来不多说话,可在茶馆里可乐了。他们每天有说不完的话:第一天说说吴奶奶如何把老吴害死了,活了一辈子,女人还不知道男人想什么,就知道疼几个小钱;第二天说说大队长和女会计有私情,被人抓了,第二天又放了;第三天说说张家的猪每天吃的是小工厂食堂提供的饲料,五个月就到月份给卖了。虽然我不明白他们在笑什么,他们笑,我也跟着笑。他们也有不说话的时候,有的把脚跷在长凳上,有的抬着头抽着烟,也有的独自哼着小曲。他们抽的烟基本上是两种牌子,一是一角三分的勇士,二是一角八分的浦江,爷爷在茶馆里抽的是两角两分的劳动牌,在家里抽八分钱的生产牌。他们每个人敬烟的时候很有趣也成为一种习惯,嘴里说着拒绝的话,手已伸出去把烟接过来。
     爷爷每天带我去喝茶,其实也没我的事,我是爷爷的跟屁虫。爷爷有零钱时会给我买一个馒头吃,这是我幼年的一种奢望,可惜这种奢望没有延续很久,在我读小学前爷爷就去世了。茶馆是爷爷的茶馆,是爷爷的另外一个家,幼年的我只不过寄在那个家。然而,在这个爷爷的另一个家里,我也有过我的快乐,我在茶馆里学会了下中国象棋,那时我还不到四岁,到五岁的时候,这个茶馆里的所有人都不是我的对手了,他们说我是神童是文曲星,借他们的吉言,我一路很顺,我感谢爷爷的茶馆和茶馆带给我的运气。
     爷爷是土葬的。那个时候家里很穷,卖不起木棺材,爷爷只能睡在草编的棺材里。那天邻居家的姐姐抱着我,我看着乡亲抬着棺材走了,我没哭,我也想不起那天为什么不哭,也许我在想,爷爷睡在草床上一定很冷。后来我上学了,每次上学都要经过茶馆,我总会往里张望一下,老感觉爷爷还在茶馆里喝茶,还听到爷爷的笑声......茶馆是爷爷的精神家园,也是那个时代的精神家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414

主题

2579

帖子

5966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5966
 楼主| 发表于 2014-4-6 01:51:27 | 显示全部楼层
清明节前在上将许世友墓前看到惊人一幕(图)
许世友上将墓前成堆成垛的茅台酒瓶。
    许世友将军墓位于新县东南35公里的田铺乡河铺村许家洼,是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座落在万紫山下的来龙岭上,座北朝南。
   将军墓内空78.2平方米。墓区呈太师椅形,墓冢凸现地面部分呈圆穹状,高2米,直径4.2米,由99块扇形,1块圆形花岗岩砌成。
    墓前耸立着一通花岗岩墓碑。此墓碑由原国家主席杨尚昆和徐向前元帅以私人名义所立,碑文由着名书法家范曾题写,正面是苍劲的7个行楷大字:“许世友同志之墓”。
    碑的背面为纵行书写的行楷小字,镌刻着许世友将军戎马一生的赫赫战功。许世友将军是我国倡导火葬以来第一位,也是惟一一位被党中央特批土葬的将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