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辅助访问 天气与日历切换到窄版

Discuz! Board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你懂的

民进淮安市委关于领导班子成员分工的通知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7-4-29 08:50
  • 签到天数: 4 天

    [LV.2]偶尔看看I

    392

    主题

    1349

    帖子

    1794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794
     楼主| 发表于 2017-1-27 00:46:47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连载 第九讲)
    2016-05-23
    孟令涛
    第九讲  突破乌江、占领遵义
    通道转兵,黎平转向,猴场决议,红军迅速挥师西进。突破乌江便是渡过湘江后积极主动攻击敌人第一仗。
    乌江,又叫黔江,是长江在贵州境内的最大支流,也是贵州第一大河,全长2000余里,自西南向东北横贯贵州全境,将贵州划为南、北两部。乌江江面宽阔,水深流急,两岸山峦重叠,形势险要,自古称天险。蒋介石和贵州军阀王家烈将其视为阻止红军北上,夹击和消灭红军的一道天堑。守敌乃所谓“贵州剿匪后备总指挥”侯之坦驻扎,在黔北的赤水、习水、仁怀,遵义一线。红军到达乌江之前,侯之坦已经周密布防,决心死守乌江,信誓旦旦地说:乌江素称天险,红军远征,长途跋涉,疲惫之师,必难飞渡。攫取贵州军政大权的王家烈既怕红军长期战领黔北,更怕中央军抢去他的地盘。中央军薛岳也命吴奇伟、周浑元危追红军至黄平、镇远一带,桂军又先到达都匀,他们决心与红军在此较量一番。面对这种险恶形势,红军只有强渡乌江别无其他选择。中央军委决定从江界河和回龙场两地分3路偷渡乌江。
    第一路,红一军团红二师负责在江界河口偷渡;
    第二路,红一军团红一师负责在回龙场强渡;
    第三路,红三军团在岩坑渡口强渡。
    每一处都是血与火的拼搏和智慧的博弈,并发生许多险象环生又让人捉摸不透的离奇故事。
    1935年1月1日晨,担任偷袭任务的红二师红四团团长耿飚和政委杨成武亲自领导渡口实地侦察。面对250米宽水流湍急两岸悬崖陡壁,又大雪纷飞浓雾弥漫的江界河,怎么强渡,团长政委心中运筹着方案,并立即向师领导作了汇报。第二天,开始实施试渡。红四团以一营兵力配备工兵部队隐蔽赶制了几十个竹筏,挑选了18个能攻善守,又会游泳的同志,实施强渡。主攻方向,又从18名勇士中挑选8人先行下水,任务是拉过一根缆绳,以便后续部队过江。杨成武政委给每人斟满一碗酒,8位同志一饮而尽。耿飚下令“出发!”8个战士迅速脱下上衣,打着赤膊,腰插驳壳枪,头顶一捆手榴弹,跳进刺骨冰冷的江水,拖着缆绳,勇猛而艰难地向对岸游去。快到江心时,敌人突然射来密集的子弹,迫击炮弹也在江面爆炸,勇士们不顾一切奋勇前进。进到江面三分之二时,缆绳被炮弹打断。勇士们不得不返回,一个战士中弹牺牲。试渡失败。经过总结,红二师决定以四团一营实行夜间偷渡。黄昏后,一营肃穆地集结到江边。每一个登筏的人除配备必要的武器弹药外,还带着手电筒和火柴以便到对岸发出联络信号。
    第一个竹筏下水了。三连连长毛振华率领传令兵一人马(枪一支),轻机枪员三人(机枪一挺),跳上了竹筏迅速离开江岸,向江心划去。敌人没有发觉。
    第二筏、第三筏也相继下水向对岸划去。岸上的同志焦急地等待着信号。时间在迅速消逝,10分钟、二十分钟,岸边静得几乎听到心跳。30分钟以后,第二筏同志回来了。他们被激流冲 下5里,险些翻筏落水,不得不返回。第三筏也回来了,被激流冲下2里远,辨不清方向,只得返回。
    毛连长他们第一筏呢?既无光亮信号,又无人员返回,真急人。整整等了一夜,丝毫反应都没有。军委副总参谋长张云逸来到红四团说:“追踪我们的薛岳部队离这儿不远了,红四团必须迅速完成渡江任务要求越快越好。”红四团党委立即召开紧急会议,决定背水一战。
    1月3日9时,红四团强攻开始,而且打得非常激烈。第一批渡江的3个竹筏登上了十几个战士。他们冒着雪后严寒,打着赤膊,穿着短裤,带着武器,在我浓密的火力掩护下,奋力向北岸前进。100米、80米、50米,竹筏迅速靠近北岸。敌人慌了,疯狂地向三个竹筏射击。突然,敌人阵地的石崖下响起了激烈的枪声,接着,又是手榴弹爆炸声。奇怪的是,枪不是向竹筏打,而是向敌阵猛打。这突如其来的一击,敌人感觉是“神兵天降”,不知道枪口该向何处放。这突如其来的情况,也使我军指战员非常惊异。他们到底是谁呢?是不是自己人? 是不是毛连长?敌人的火力被吸引到崖底,我们的竹筏趁机达到了对岸。冲锋号响了。竹筏上的火力和崖底的火力相交叉,打得敌人狼狈不堪。刹那间,崖底的人冲上来,占领敌人阵地,竹筏上的指战员全部冲上对岸。江界河口强渡胜利了。
    事后才知道,对于毛连长他们,这一夜太不寻常了。昨夜,他们的第一筏过了江,上了岸,隐蔽在敌人阵地下二、三十米 的地方,又不便发信号,只有静等后续部队攻上来。可是,等了一夜,就是不见自己的队伍攻上来。雪花纷飞,寒风呼萧,穿着褴褛军装的5勇士依偎在一起,终于等来了配合大部队作战的好机会,为强渡乌江作出了重大贡献,在长征胜利史上写下了辉煌的篇章。红四团三连连长毛振华得到红星奖章,其余每人都奖军装一套。
    与红二师四团强渡同时,红一师在龙溪回龙场组织强渡,稍晚半天,也强渡成功。这一段乌江宽百米,水深流急,两岸是悬崖峭壁,地形非常险要。红一师一团是先遣团,团长杨得志派前卫营强渡过江。前卫营刚踏进乌江浅滩,守敌立即开火。营长孙继先带领战士冒着炮火冲过去,摧毁敌人的工事。敌人躲到后山去了。作为先遣团长,杨得志心中明白,他们的任务不仅仅是消灭敌人,而是要保证中央领导机关和全军部队安全过河。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胜利。杨得志和政委商量后决定,立即组织力量到附近村庄去收购船只、木料,请教老乡渡河的办法。老乡说,渡乌江必须具备3个条件:大木船、大晴天,加上熟悉水性了解乌江特点的好船夫。这3个条件,当时一个也没有。在一筹莫展时,江面上漂移着一根竹子,一起一伏。他们灵感顿生,扎竹筏,漫山遍野都是竹子,赶快扎竹筏。全团齐动手,砍竹子,搓麻绳,甚至战士的绑腿都用上了,三个小时过去,就扎成了一个1丈多宽,两丈多长的大竹筏。 第一个竹筏在江心被巨浪掀起,8勇士落水,试渡失败。团长杨得志对孙继先说,“一定要渡过去。”孙继先带领十几个勇士选在下游水流稍缓处下水。一个小时后,“乒”、“乒”两枪从对面山上发出,这是我们的同志发出的联络信号,夜渡成功了。我整装待发的另一只竹筏也飞速向对岸前进。同时,我军的“三七”小炮、机关枪、步枪、手榴弹一起发威,以猛烈的炮火快速的动作占领了对岸敌人的全部阵地。我军背水作战的危险解除了。
    红三军团前卫师十三团几乎与江界河、回龙场渡口强渡的同时,在岩坑渡口胜利地渡过了乌江。这段乌江宽百余米,水深七、八米,无法涉渡。他们是在老乡的帮助下,弄来十几条木船,扎了几十只竹排,一百多副门板,多数习水性的战士武装泅渡。先头部队过了江,架设浮桥,红三军团胜利地渡过了乌江。我中央红军三路突破乌江天 险,惊破了敌胆,黔守军望风而逃。
    红军渡过乌江,进军矛头直指黔北重镇遵义。中央军委决定,我军分左、中、右三路前进。左路纵队由红三军团组成;中路由红二师、军委纵队和红五军团组成;右路纵队以红一军团及红九军团组成。夺取遵义由红一军团完成。
    同时,军委指示三路人马,“加紧扩大红军”,“迅速征集资材,部队要有半个月的存粮。”
    红一军团将夺取遵义的任务交给红六团。团长朱永秋和代理政委王集成“鞍上办公”,决定以一、二营为突击营,从遵义城东、南两面突击进去。1月5日黄昏,部队进到离遵义90里的团溪,团长给一营营长打电话:“明天,我们团作为前卫,你们一营是前卫营,要不惜一切代价占领遵义。”“是!”曾营长回答得斩钉截铁。曾营长了解到,离遵义30里地,驻扎黔军一个营,号称“九响团”,是进军遵义的一个钉子,首先要拔除这个毒钉,全部解决,不许漏掉一个,以免走漏消息。这天夜里3时许,天降大雨,敌人以为红军不会进攻,哨兵也没有发觉红军的到来。前卫营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起奇袭,轻重机枪同时开火,军号声和喊杀声响成一片。敌人除了被击毙以外,全部当了俘虏。“九响团”被歼,扫除了进军遵义的外围。为了详细了解遵义城内敌情,王政委从俘虏中找到一个连长。我恩威并加,敌连长如数家珍地道出了遵义城中具体情况。由此决定诈取。王政委和朱团长决定,我前卫营化妆成敌人,利用俘虏去诈城。红军总参谋长刘伯承同意这个方案。战前,王政委作动员讲话:“同志们,你们一营勇敢善战,是一支英雄的部队,是我们六团的主力。长征以来,你们多次担任前卫,每次都出色地完成任务。今天,你们出色地打垮了敌人‘九响团’,马上就要去打遵义。遵义是黔北重镇,中央军委很重视这个地方。刘伯承总参谋长亲自来指挥我们作战。中央首长也要陆续上来。团党委希望你们不怕艰难困苦,饿着肚皮冲上去,打开一条通道,把遵义拿下了。”又是一个大雨滂沱之夜,曾营长带领三连和侦察排,还有全团二三十个司号员,一色的国军装饰。那个敌连长和十几个教育过来的俘虏走在最前面,其余部队稍后一点跟进万一诈城不成功,就强攻。冒着雨,我部队急行军2小时,到达遵义城郊,可以看到城头上的灯光。曾营长命令部队装成败退下来的样子,慌慌张张向城根跑去。
    “干什么的?”城楼上的哨兵凶狠地问。
    “自己人!”俘虏兵用贵州话回答。
    “哪一部分?”哨兵又问。那个俘虏连长以心有余悸的口吻回答:“我们是外围营的,今天叫‘共匪’包围了,庄子丟了,营长也被打死了。我是一连连长,领着部分弟兄好歹逃出来了。后面‘共匪’还在追赶我们,请快开城门,救救我们。”
    “吵什么?”一个当官模样的人用手电筒向“败兵”身上照了又照,问:“你们营长叫什么名字?”敌连长当然对答如流。 城头上人确认城下嚷嚷的是自己人,守敌就放下门栓,打开城门。敌人向先冲进去的我侦察排发问:“怎么‘共匪’已经过乌江啦?来得好快呀!”我几个身高力大的侦察员立即将手枪对准那两个家伙的太阳穴,厉声说:“是啊,现在已经进入遵义城。告诉你们,我们就是中国工农红军!”两个敌人吓得瘫倒在地。我大队人马一拥而入,二三十个司号员一起吹响了冲锋号,我后续部队发起了冲锋。1月7日,黔北重镇遵义宣布解放。自此,蒋介石对中国工农红军的第五次“围剿”才彻底打破,工农红军才积极主动向敌人进攻。
    占领遵义后,为筹备遵义会议,中央红军作了军力部署。
    红一军团的一师、二师和十五师从遵义附近进到桐梓、新站、松坎地区,共同防御遵义北面;红三军团和红五军团分别驻扎懒板凳、老君关、刀把水、团溪、袁家渡、江界河、孙家渡一带,共同担任遵义南面的防御;红九军团驻扎湄潭、绥阳一带,警戒来自东面之敌。这样,红军就控制了纵约二三百里,横约一百余里的地盘。
    与军力部署相应的是一系列政治活动。中央军委移驻遵义;成立遵义警备区,总参谋长刘伯承兼任司令,陈云任政委;国家政治保卫局将遵义地下党成立的“红军之友协会”
    改名“红军之友社,”挂出牌子办公,组织群众欢迎大会;开创新区,建立川黔边苏区根据地;建立地方党组织。粉碎蒋介石五次反革命围剿,中国共产党、中国工农红军,中国革命面貌在遵义都出现新气象。这一切,都在预示着中国共产党、中国工农红军、中国革命生死攸关的重要会议即将在这里召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7-4-29 08:50
  • 签到天数: 4 天

    [LV.2]偶尔看看I

    392

    主题

    1349

    帖子

    1794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794
     楼主| 发表于 2017-1-27 00:48:27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连载 第十讲)
    2016-07-28
    孟令涛
    第十讲  中国革命的定海神针——遵义会议
    遵义会议,中国革命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个转折点来得非常艰难,非常不容易,又是非如此不行的必然。其实,遵义会议上的斗争,早就在血洒湘江时孕育于全体红军将士心头。第五次反“围剿”红军惨败,无奈撤出中央苏区。1934年11月27日至2月1日的湘江战役,是红军长征以来,也是红军战争史上最惨烈一役,以饥饿疲惫之师,苦战5昼夜,终于突破蒋介石第四道封锁线。但是,红军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长征队伍由8·6万余人锐减至3万人。12月9日,中央红军进入通道县境内。下一步中央红军怎么走,关系红军生死存亡的问题。红军长征的最初计划,也就是装在博古、李德肚子了的计划,是到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合。这个计划被蒋介石识破,调动几十万军队对中央红军实行围追堵截。博古、李德仍然坚持从道县北上,中央红军面临全军覆灭的危险。毛泽东则要求认真讨论红军前进方向,不能往蒋介石“口袋阵”里钻。12月12日,最高级、最紧急、最短促,又是很少几个中央负责人会议在通州道县恭城书院举行。出席会议的有博古、张闻天、王稼祥、李德。当时尚被排挤在领导核心之外的毛泽东应邀出席了会议。会议由周恩来主持。会上,毛泽东根据敌我军事态势,建议中央红军放弃北上计划,立即转向西进,到敌军力量比较薄弱的贵州去开辟新的根据地。张闻天和王稼祥无保留地同意毛泽东意见。周恩来通过湘江战役的反思,也明确表示支持毛泽东。李德坚持北上的意见被否决,退出会场。会议决定立即西进贵州,但并没有解决领导层的意见分歧和争论。这就是有名的通道转兵,在我党我军历史上很不出名,却极其重要,意义重大:中央红军避免了全军覆灭的危险,党和红军开始反对博古、李德的错误领导,突破性地考虑如何请毛泽东重新参与红军的指挥。
    通道会议后,博古、李德仍然要把队伍带到湘江西与二、六军团会合,也就是认死往蒋介石“口袋阵”里钻。12月18日,红军进占贵州东南的黎平。中央决定召开政治局会议。出席会议的人有博古、周恩来、张闻天、王稼祥、毛泽东、刘少奇、朱德、邓发等,李德身体不适,未出席会议,却托人把坚持北上的意见带到会议。博古重申自己的主张。毛泽东据理力争,深入分析了敌我形势,坚持通道会议上的精神,向黔北进军去开辟新的根据地。会议经过反复讨论,激烈争论,最后接受毛泽东的建议,作出《中央政治局关于战略方针之决定》,否定了博古、李德的战略方针。贵州转兵的重大的战略决策,使红军争取了主动,避免了再陷重围的境地。刘伯承回忆说:“当时,如果不是毛主席坚决主张改变方针,还剩下的3万红军的前途只有毁灭。”黎平会议还对中央的错误路线作了初步批评。会后,周恩来将决定的译文送给李德。李德大发雷霆,向周恩来提出质疑。在这样背景下,历史出现这样一个细节,即张闻天和王稼祥(同为政治局委员)的“橘林谈话”:
    在贵州乌江边叫黄平的地区一片橘子园地里,停着两副担架,一边躺着张闻天,一边是王稼祥。两个人头靠头,躺着谈话。王稼祥问张闻天,我们这次转移的最后目标中央究竟定在什么地方?张闻天说,也没有个目标。这个仗看起来这样打下去不行。接着说,毛泽东同志打仗有办法,比我们有办法,我们是领导不了啦,还是要毛泽东同志出来。就张闻天这两句话,王稼祥在那天晚上首先打电话给彭德怀,然后又告诉毛泽东。几个人一传,那几位将领也都知道了,大家都赞成开个会,让毛泽东同志出来指挥。王稼祥说:“应该把李德‘哄’下台”。
    看来,遵义会议的底色已经孕育于广大红军将士的心中。历史在呼唤毛泽东。
    12月31日,中央红军经贵州腹地向黔北挺近,连克7座县城,占领乌江南岸的瓮安县猴场,当晚就召开了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从下午5时开到第二天凌晨。一会跨两年,这在中国共产党历上是绝无仅有的。出席会议的除黎平会议参加者外,陈云、李德也到会。会上,毛泽东再次发言,继续驳斥博古、李德的错误思想,重申红军应在川黔北以遵义为中心建立新的根据地。多数与会者支持这个意见,并强调,红军应立即抢渡乌江,攻占遵义。猴场会议作出了《关于渡江后新的行动方针的决议》。会议还有一项重要决定:关于作战方针、作战时间、作战当点的选择,军委必须在政治局会议上做报告。这实际上剥夺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历史在呼唤毛泽东的道路上又前进了一步。
    通过通道、黎平、猴场三次会议,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力量占了多数,其正确主张完全被政治局接受。党和红军的主要负责人王稼祥、张闻天、周恩来、朱德等人在思想上实现了统一,初步形成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领导集体。
    12月1日突破湘江;12月9日打到通道;12月12日召开通道会议;12月18日进占黎平,召开长征后的第一次政治局会议,接受毛泽东的建议,放弃与二、六军团会合的计划;12月31日挺近黔北,在猴场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发展和完善转兵西进的问题。一个月内在战斗空隙间如此频繁、紧张、急促地召开了3次中央会议,目的都是为了扭转红军被动局面,抵制博古、李德的错误决策,避免红军的覆灭。但是,要解决这个问题,只有寄希望于下一次会议。半个月后,1935年1月7日,红军攻克遵义。在周边放一百多里的警戒线,15日开会。这次会议实质上就是上面三个会议的继续,非开不行。湘江战役以后,已经群情激愤,再不撤换领导,红军覆灭的危险仍然存在。毛泽东重新出山更是众望所归。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遵义会议。
    参加会议的人员有:
    政治局委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毛泽东、朱德、陈云、周恩来、张闻天、秦邦宪(博古)。
    政治局候补委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稼祥、邓发、刘少奇、何克全(凯丰)。
    中央秘书长
    邓小平
    红军总部和各军团负责人
    刘伯承、李富春、林彪、聂荣臻 、彭德怀、杨尚昆、李卓然。李卓然和刘少奇14日才收到周恩来要他们参加遵义会议的通知。
    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李德,翻译伍修权。
    这次会议不像现在这样按照预案,主席报告,然后拍拍手、举举手,通过决议,而是针对问题,实事求是,各抒己见,激烈辩论,面对面斗争,少数服从多数,实行民主集中制,最后通过决议,选举产生中央新的领导集体。博古作主报告,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归罪于敌强我弱;周恩来的副报告实事求是分析“三人小组”的决策有错;张闻天的反报告,激烈批评中央领导的独断专行,并且明确提出应该请毛泽东出山领导红军;毛泽东的长篇发言,据理力争,批驳博古、李德在反“围剿”中单纯防御的“左”倾主义和撤退时的右倾逃跑主义。躺在担架上伤势未愈的王稼祥表示支持毛泽东的发言,并提出改变权力决策结构,撤销李德的军事指挥权,起用毛泽东。朱德立即态度鲜明地表示支持。作为红军总司令,朱德的为人一向谦逊稳重。这次发言声色俱厉,痛斥博古等临时中央的错误做法,谴责他们排斥毛泽东,依靠一个根本不懂军事、更不懂中国国情的外国人,弄丢中央根据地,牺牲那么多红军指战员的生命。他十分愤慨地说:“如果继续这样的领导,我们就不能再跟着走下去。”这“我们”,代表的不只是总司令个人,也包括他属下的军团长乃至各级指挥官。其实,在撤出中央苏区之前,总参谋长刘伯承、军团长彭德怀都发出过这样的声音,并且多次与他们有过激烈冲突。朱德的发言在会场引起共鸣。在开会期间,朱德和周恩来同住三楼,事先就跟周恩来打过招呼,要推举毛泽东参与领导红军。因为从创建井冈山根据地和历次反“围剿”的实际斗争中,朱德深刻地认识到毛泽东作为政治领袖的才干和谋略,他作为军事领导人,他只有与毛泽东配合,才能珠联璧合。朱德这一举荐,对毛泽东重新走上领导岗位极其重要。还有一个人的讲话对会议也产生非常大的震动,那就是红五军团政委李卓然声泪俱下的控诉。李卓然是长征殿后部队五军团政委。他们完成了任务后,迟迟接不到撤退的命令,还在硬顶,后果不堪设想。李卓然果断下令撤退。在军团部已经过了江的情况下,派贴身警卫员骑马冲回湘江桥,传令剩余部队立即过江,能过几个过几个。红五军团第三十四师5000多官兵被敌人重重包围,无法脱身,绝大部分指战员壮烈牺牲,师长陈树湘的尸体被挂在城门口示众。这一个个重磅炮弹的发言,在会场反响很大。会议最终推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周、朱、毛组成新的“三人团”,毛泽东为周恩来军事指挥上的帮助者。会议彻底剥夺了空降干部博古和外国人李德的指挥权,民主选举出从实际斗争中形成的领导集体,毛泽东重新走上了党和红军的领导岗位。
    红军选择了毛泽东,奠定了中国革命胜利的基础;朱毛的重新结合,实现了“朱毛不分开”的历史夙愿。外国哲人也说:“朱毛是中国武装革命的‘孪生天才。毛泽东是智慧,是理论家,是主席;朱德是心脏,是军队。他们是一个整体的互为补充的两个方面,不可分割’”。遵义会议表明中国共产党成熟了。
    遵义会议在非常特殊复杂的历史环境中召开,能保留下来的资料极少。因而,遵义会议的真实情况一直是个迷。现在人们见到的这些材料,大部分是陈云同志会议记录稿留下的内容,非常真实。
    1956年八大以后,中央办公厅主任杨尚昆前往莫斯科,从苏联运回一批中共档案。其中有一份手稿,蓝墨水直行书写,标题是《遵义政治局扩大会议传达提纲》,8页4000多字。这是一份不可多得的重要史料。这份手稿是谁写的?不得而知。1985年1月,纪念遵义会议50周年的日子快到了,确定这份手稿的身份便提到议事日程。于是,中共中央档案馆就派人把手稿送给遵义会议参加者手中,请其辨认。当时,陈云正在杭州。在北京的邓小平、聂荣臻、杨尚昆认不出谁的手迹。这份手稿就送往杭州。陈云秘书宋佳木回忆道:
    我收到手稿原件,交给了陈云同志。大约过了一个多小时,他叫我。他说:‘这是我写的’。据陈云同志说,这是遵义会议结束不久,他向部队传达遵义会议时写的传达提纲。
    陈云手稿已经确信无疑了。他的手稿指出,遵义会议经过3天,完成了自己的决议。由于从周恩来一份电报中查明,遵义会议是1935年1月15日开始的,“经过3天”,那就是1月17日结束。这样,遵义会议的日期查明了。陈云手稿指出:“参加这个会议的同志除政治局正式及候补委员外,1、3军团的军团长与政治委员林、聂、彭、杨及五军团政治委员李卓然参谋长都参加了。”根据这一段话,历史学家将那些当时不在遵义的政治局委员和候补委员排除在外,一下子就确定了遵义会议出席者名单。陈云手稿如实地记录了遵义会议的主要精神,指出:扩大会议认定,军事上领导错误是A、博、周三同志,而A、博同志是负主要责任的。“A、就是李德;博,即博古;周,是周恩来。长征时,他们三人组成‘三人团,是中共最高领导机构’”。这样,就俚清了遵义会议的概貌(这份手稿现存放于遵义会议纪念馆)。
    陈云向共产国际汇报遵义会议,又是新的中央领导的重要决策,也是遵义会议又一重要成果。
    陈云《提纲》和陈云向共产国际的汇报都是遵义会议重要组成部分。把遵义会议的成果扩大到世界,这对后来共产国际支持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的领袖地位,至关重要。
    遵义会议以后,在长征途中,陈云奉中央指示,在极秘密的情况下, “神秘”地消失了,脱下红军军装,换上老百姓的衣服,淹没在四川茫茫人海中,这是何等痛苦啊。个人的安危置之度外,历经种种困难和危险,1935年6月潜回上海,与隐秘战线领导人潘汉年分头前往苏联,目的是与共产国际取得联系。临行前,装有重要文件的大箱子交给组织。汇报提纲也在其中。后来,这只箱子被转到苏联。1935年8月20日,陈云到达莫斯科,正值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刚刚结束。共产国际急切想知道中国共产党的情况。陈云和潘汉年的到来,被视为“及时雨”,向共产国际陈叙了遵义会议的情况。共产国际和斯大林肯定了遵义会议的决定,肯定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博古想借米夫力量东山再起的希望破灭,领导也失去了告状的勇气。
    遵义会议过去80年了,今天纪念遵义会议的势头日上,为什么?那就是遵义会议确立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成为中国革命的定海神针。历史选择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共产党选择毛泽东都是遵义会议作出的伟大贡献。中国共产党从遵义会议开始,才是真正属于中国的中国共产党,而不再是外国人领导的中国共产党。共产国际米夫指派的博古和只会用铅笔划直线的军事顾问李德都被剥夺指挥权。实事求是、独立自主解决中国问题,带领中国革命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直至最后的胜利,就是遵义会议开创的大好局面。
    讲座者言
    遵义会议是在中国革命生死攸关的历史时刻召开的极重要的会议。定海神针是对遵义会议最简洁的概括。这对中国革命,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对中国长远发展,都将起到定海神针的作用。其核心就是毛泽东又走到中国革命航船舵手的位置,毛泽东思想成为中国人永远的瑰宝,是取之不尽的思想宝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7-4-29 08:50
  • 签到天数: 4 天

    [LV.2]偶尔看看I

    392

    主题

    1349

    帖子

    1794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794
     楼主| 发表于 2017-1-27 00:51:31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连载 第十一讲)
    2016-08-17
    孟令涛
    第十一讲 八七会议
    八七会议,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直面失败,重新振作起来的特别重要的会议。
    1921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大批捕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一时间血流成河。这就是震惊中外的4·12反革命政变。“7·15”,汪精卫在武汉发动反革命政变。接着,许克祥又在长沙杀害共和党人。以国共合作为特征的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了。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共产党队伍中的信仰不坚定的软骨头纷纷退党,出现组织涣散,革命似乎就要完结了的混乱局面。怎么办?在这形势骤变,思想复杂,急需党严肃面对并且认真思考的时刻,中共中央于1927年8月7日,在汉口三教街41号秘密召开政治局紧急会议。
    会议由瞿秋白、李维汉主持。部分中央委员瞿秋白、李维汉、张太雷、邓中夏、任弼时、苏兆征、顾顺章、罗亦农、陈乔年、蔡和森等和候补中央委员李震瀛、陆沉、毛泽东及中央军委代表王一飞,中央秘书邓小平,共青团中央陆定一,还有中央机关、地方代表共22人出席会议,讨论关于党生死存亡的问题。共产国际驻中国代表罗明纳兹也参加了会议。瞿秋白代表中央作将来方针的报告。在讨论中,许多代表批评中央在处理国民党问题、农民土地问题、武装斗争等方面的错误。也有人直接批评苏联顾问和共产国际代表的一些错误。毛泽东在发言中批评总书记陈独秀在国共合作时不坚持政治上的独立性、党中央不倾听下级和群众意见、抑制农民革命、放弃军事领导权。毛泽东尖锐地指出:“以后要非常注意军事,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这是对中国革命有着重要意义的论断。这个论断,是从大革命失败的血的教训中获得的。毛泽东实际上提出了以军事斗争作为党的工作重心的问题。他建议,“新政治局常委要加强起来,注意此问题。”罗明纳兹作了过去错误及新的路线的报告和总结。由于白色恐怖,环境险恶,会议只开了一天就结束了。但是,它选举出新的中央政治局:苏兆征、向忠发、瞿秋白、罗亦农、顾顺章、王荷波、李维汉、彭拜、任弼时;候补委员:邓中夏、周恩来、毛泽东、彭公达、张太雷、张国焘、李立三。同时免去了陈独秀总书记的职务。会议为共产党指出了新路,为挽救党和革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会议讨论和通过了一系列决议:
    《告全党党员书》;
    《最近农民斗争的决议案》;
    《最近职工运动的决议案》;
    《党的组织问题决议案》。
    这些决议案,坚决纠正党在过去的错误,明确提出土地革命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是中国新阶段主要的社会经济内容。党的现实最主要的任务是有系统、有计划地尽可能地在广大区域内准备农民的总暴动。会议决定调派积极的、坚强的、有斗争经验的同志到各主要省区发动和领导农民暴动,组织工农革命军队,建立工农革命政权,解决农民土地问题。会议选举瞿秋白、李维汉、苏兆征等组成新的中央临时政治局,毛泽东当选为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候补委员。会后,主持中央工作的瞿秋白,向毛泽东征求意见,准备要他到上海中央机关工作。毛泽东回答:我不愿意去住高楼大夏,我要上山结交绿林朋友。随即,毛泽东以中央特派员的身份回到湖南,于1927年9月9日发动和领导湘鄂边秋收起义,并且带着队伍上了井冈山,真的结交了形是绿林,其实已经是共产党领导的农民武装袁文才及另一支农民武装王左,一起建立起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军事工作,毛泽东从来没有做过。他做过工人运动、农民运动、学生运动和统一战线工作,却从来没有做过军事工作。后来他说:“像我这样一个人,从前并不会打仗,可是帝国主义的走狗强迫我拿起武器。”八七会议以后,全党都拿起武器,在全国范围内组织领导了近百次武装起义,开创了革命新局面。
    八七会议后,中共立即行动起来,真枪真刀地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的斗争干起来了。在八七会议前一周,党已经领导发动了南昌起义,打响了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第一枪。在这样的形势下,九月九日,毛泽东以政治局候补委员身份去发动秋收起义。周恩来等将中共临时中央秘密的放在上海,领导全国的革命运动。为了与国民党白色恐怖作斗争,在上海建立了中央军委特别任务委员会,简称中央特委,下设特科,由周恩来直接领导,任务是保卫中共中央机关的安全,了解和掌握敌人动向,向革命根据地通报情况,以及营救被捕同志,惩办叛徒。特科又分3个科。总务科负责营救等事务,科长洪扬生;情报科,由陈赓负责;三科俗称打狗队,主要负责惩办叛徒,由顾顺章负责,他当时被称为“一代特工之王”。特科还负责派遣精明强干,信仰坚定,对党无比忠诚的同志潜伏敌人要害机关刺探情报。钱壮飞、李克农、胡北风就是谍报三杰。顾顺章叛变后,又增至5人:周恩来、康生、潘汉年、陈云、邝惠安。邝惠安顶替顾顺章,当了红队队长,专门除奸。
    讲座者言
    八七会议,表明中国共产党开始成熟起来。中国革命走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就是这种成熟的重要标志。参加八七会议的几个人物在历史都十分抢眼:毛泽东、邓小平、周恩来、任弼时,还有张国焘,他们在中国革命个过程中都是叱咤风云人物。毛泽东以一身的精力实践了他自己的理论:枪杆子里出政权—果然如此,以革命的武装建立了新中国;周恩来,中国革命不可或缺的人物,革命队伍里的粘合剂,对敌斗争的柔道手,连任28年的开国总理;邓小平接了毛泽东“万里长征只是第一步”的接力棒,将中国带上改革开放之路,中国富强起来了。任弼时,中共七大选出来的五大领袖之一;张国焘,中共创始人之一,战功赫赫,又臭名昭著,难得的反面教员。历史证明,八七会议为挽救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作出了特别重大的贡献。没有八七会议,共产党就没有武装斗争,遑论中央革命根据地,红军长征也就无从谈起。因而,将八七会议放在长征百讲系列,得其所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7-4-29 08:50
  • 签到天数: 4 天

    [LV.2]偶尔看看I

    392

    主题

    1349

    帖子

    1794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794
     楼主| 发表于 2017-1-27 00:54:06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连载 第十二讲)
    2016-09-23
    孟令涛
    第十二讲  古田会议——铸就中国人民武装军魂。
    1928年12月28日至29日,中国共产党在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古田村召开红四军第九次党代表大会。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次特别重要的会议,一次铸就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武装力量军魂的会议,史称古田会议。
    当时,红四军是红军最爱叫的名字。因为叶挺领导的北伐军国民革命军第四军,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享誉全国。所以同一时期,各地红军有3支红四军。第一支,朱德、毛泽东领导的井冈山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1928年4月28日,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部队余部和湘南起义农军与毛泽东先期到达井冈山的秋收起义队伍及井冈山当地的农民暴动队伍合编为工农革命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陈毅任政治部主任。1928年5月25日,改成红军第四军,全军6000余人。第二支,贺龙领导的湘鄂西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全军1500余人。第三支,鄂豫皖红四军,称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军长邝继勋。又,1928年7月22日,彭德怀领导了平江起义,将800余人的部队带到井冈山。红军的队伍扩大了,但是成分很复杂,良莠不齐,思想更混乱,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作祟,严重地影响红军的战斗力。
    随着形势的发展和革命队伍不断扩大,红四军及其党组织内加入了大量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出身的同志,又因环境险恶,战斗频繁,生活艰苦,部队得不到及时教育和整训,因此极端民主化、重军事轻政治,不重视建立根据地的流寇思想和军阀主义等非无产阶级思想在红四军内滋长蔓延,对党和红军的发展形成严重的威胁。作为红四军前委书记的毛泽东看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并且力图去改变它,但是很难,在红四军内部发生了很大争论。甚至,一些人对毛泽东强调的党对红军的领导也提出许多非议,错误地认为这是“卖狗皮膏药”,是家长制,政治妨碍司令部的工作,进而提出“司令部对外”的口号。在红四军第七次党代会上,没有选出毛泽东任前委书记,毛泽东被迫去做地方工作。此后,又召开八大,仍然没能解决问题。当时,外部环境也非常险恶,湖南、江西两省军阀何健、朱培德轮番进剿红四军,朱毛红军,也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最大一支红军处在生死险境,必须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1929年6月下旬,红四军新的前委书记陈毅化妆潜行,秘密来到上海,向党中央汇报红四军的工作。6月29日,中央政治局专门召开会议,听取陈毅关于红四军的情况详细汇报,深入讨论研究红四军的生存环境和内部存在的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潮,特别是毛泽东正确的治军思想难以贯彻,毛泽东的领导地位被排斥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由陈毅起草、周恩来审定的《中共中央给红四军前委的指示信》,即著名的“九月来信”,肯定红四军建立以来所取得的成绩和经验,明确指出毛泽东“应仍为前委书记”。10月下旬,陈毅又艰难辗转返回红四军向前委传达中央指示,并邀请毛泽东回红四军工作。12月28日至29日,红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在福建省上杭县古田村召开。会上,陈毅传达中央“九月来信”,毛泽东作政治报告,朱德作军事报告。根据中央指示精神,总结红四军建立以来的经验教训,着力纠正红四军党内存在的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会议选举毛泽东、朱德、陈毅、罗荣桓、谭震林等11人为中共红四军前敌委员会委员,毛泽东为前委书记。会议通过毛泽东主持起草的《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决议案》,即著名的古田会议决议。其主要内容是:一,规定了红军的性质、宗旨和任务:“红军是一个执行革命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二,党对红军实行绝对领导。三,红军官兵都是阶级兄弟,在政治上是平等的。红军官兵都要严格执行三大纪律六项注意(后来发展为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爱护人民群众利益,尊重地方党和政府,加强瓦解敌军的工作,实行优待俘虏的政策。
    古田会议确立的建军原则,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党建设人民军队的根本原则。它不仅推动了当时红军建设和革命战争的发展,而且以新的经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建军学说,成为人民军队建设的伟大纲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胜利,充分地说明党指挥枪是真理,是人民军队的军魂。凭着这个军魂,由红军,新四军,进而八路军,中国人民解放军,薪火相传,将永葆人民军队的性质、本色和作风,“能打仗,打胜仗”,无往而不胜。
    讲座者言
    古田会议铸造了军魂,即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中央红军胜利走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根本保证。所以,古田会议放在长征百讲中合情合理,由此才能找到长征胜利的根本原因,也由此清晰地看出,红四军、整个中国工农红军、后来的八路军、新四军,再后来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魂始终如一: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现在如此,将来也必须如此。这是人民军队打胜仗的法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7-4-29 08:50
  • 签到天数: 4 天

    [LV.2]偶尔看看I

    392

    主题

    1349

    帖子

    1794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794
     楼主| 发表于 2017-1-27 00:54:57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连载 第十三讲)
    2016-10-20
    孟令涛
    第十三讲  四渡赤水出奇兵
    赤水河,川、黔、滇交界处一条重要水道,水流湍急,山势陡峭,经贵州赤水县与四川合江县会合流入长江,全长420公里。遵义会议后,中央红军四渡赤水河,由毛泽东直接指挥,一反博古、李德死板做法,以其特有的远大战略眼光,一切从实际出发,灵活机动地指挥3万红军南北往返,东西驰骋,声东击西,调动敌人绕圈圈,跟着追,最终跳出蒋介石40万大军的包围,取得了红军长征以来第一次重大胜利,堪称中外军事史上的绝笔。但是,毛泽东也冒着红军高层的误解、反对,甚至险丢指挥权的风险。
    遵义会议后的第一仗土城战役失利,毛泽东决定撤出战斗,从赤水河西进。中央政治局几个主要领导同意毛泽东的决策。须知,40万国民党军四面八方向3万疲惫红军压过来,死打硬拼后果将不堪设想。朱德、刘伯承仍留在土城前线指挥战斗,周恩来负责在第二天架好浮桥,陈云负责处理军委纵队的笨重物资和安置伤病员。
    土城边的赤水河狭窄处七八十米,宽处二三百米,最深处十多米。要在一夜之间在河面上架起能过几万人的浮桥,确非易事。周恩来召集各军团工兵连干部开会,其中就有架桥神人王耀南。任务下达后,各工兵连立即到赤水河上下游收集船只,买架桥器材。在老百姓的支持下,很快就收集到十几只帆船、木材、门板等器材。周恩来亲自带领王耀南等经验丰富的工兵干部,和作战参谋,沿赤水河进行实地堪察,选择架桥点。最后决定土城西南不远的一处河滩。一夜之间,一座能同时通过三路纵队的浮桥就出现在赤水河上。于此同时,朱德总司令指挥部队在浑溪渡口夺得了敌人一座浮桥,并且顶住了敌人猛烈的攻势,指挥干部团进行了反攻,自己亲临前线指挥。毛泽东再三劝阻,他发了火:“得了,老伙计,敌人子弹是打不中朱德的。”他为大部队渡过赤水河赢得了时间。利用两座浮桥,红军中央纵队和左路纵队顺利渡河。右路纵队在猿猴渡口强渡。这样,红军左中右三路纵队过赤水河的通道都打开了。1月29日,各路纵队全部过了赤水河,密抵川南,摆出北渡长江的架势。为了防敌尾追,征得老乡的同意,赔赏所有架桥器材,炸毁了船只和桥梁。追兵来到河边,见到的是汹涌波涛和满河破板。中央红军渡过赤水后,进入四川南部。四川军阀众多,派系林立。各派系总兵力五六十万。各派系又年年混战,抢地盘,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刘湘派势力最大,他害怕红军由黔入川,一面向蒋介石献殷勤,允许蒋嫡系入川,蒋也顺势任命刘为四川省主席,各军都受刘指挥。另一方面,刘湘又采取“北守南攻”的方针,即对红四方面军采取守势,对立足未稳的中央红军取攻势。在中央红军入川前,就坚决堵住。蒋介石在长江南岸布置几十个团拦截红军。毛泽东却杀了个回马枪,掉头东进。二月下旬,二渡赤水,挥戈东南,取桐梓、夺娄山关、重占遵义城,五天内击溃蒋嫡系吴奇伟部两个师另8个团,取得长征以来最大的一次胜利。但是,毛泽东不恋战,3月16日带领红军从茅台镇附近第三次渡过赤水河,神兵西去,用一个团伪装主力,继续挺近川南,再次摆出北渡长江的姿态,而隐蔽集结主力。蒋介石对此深信不疑,立即调兵向川南压缩。红军主力突然回撤,从敌军间隙穿过,3月21日至22日,四渡赤水,将敌人刚刚调集起来的重兵和碉堡群置于无用武之地。二十五年后,毛泽东在武汉接见二战名将蒙哥马利元帅时说:“‘四渡赤水’是我一生的得意之笔!”那时,红军处于困难时期,毛泽东也处于困难时期,内外交困。四渡赤水,不仅红军绝地逢生,毛泽东也稳稳地站立红军这首朦冲斗舰的舵手位置。
        长征关乎党和红军的生死存亡。遵义会议后,毛泽东回到军事领导岗位,第一仗土城战役又失利,所以红军高级将领在四渡赤水过程中有不同看法,很正常,甚至有人提出毛泽东作为红军最高指挥者是否合适?博古当时就悻悻地说:“看来狭隘的经验主义者的指挥也不成”。在二渡赤水中,毛泽东6天给林彪下了8次命令,林彪拖延了4天,才不得不带领部队到指定地点集中,几乎误了战机。二渡赤水,又一次遵义大捷,蒋介石飞赴前线,亲自指挥,企图在鸭溪狭长地带围歼红军于遵义。毛泽东将计就计,伪装在遵义地区徘徊寻敌,以诱敌迫进,然后在转兵西进,寻求新的战机。想不到的是,林彪和聂荣臻电告中央军委,要求由他们牵头在打鼓新场打一仗,攻击对象是黔军犹禹九旅。这正是蒋介石下的一个诱饵,毛泽东竭力反对。党中央张闻天专门找红军高层20多人开会,讨论要不要打这一仗。大家都同意打,朱德和周恩来开始支持毛泽东,后来又妥协支持大多数。毛泽东说:“大家不接受我的意见,那我这个总指挥还有没有决断权呢?如果没有,我就不当这个总指挥好了”。主持会议的张闻天认为毛泽东固执己见,独断专行,表态说:“少数服从多数,不干就拉倒。”当即指令彭德怀接替毛泽东出任前敌总指挥,进攻打鼓新场,彭立即答应。当天夜里,毛泽东心潮起伏,一想到红军很快面临全军覆没的危险,随即提了马灯,在崎岖不平的山路上走了2公里路,找到周恩来,再次陈述利害关系。这时,周恩来了解到多路敌人调动兵力围堵红军的情况,证实了毛泽东意见是正确的。第二天一早,召开紧急会议,力挺毛泽东,说服力大家。张闻天也认识到昨天的做法不妥,自己对打仗是外行,接受毛泽东的建议,中央成立军事三人小组,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统一指挥。红军于3月16日18时三渡赤水,公开摆出要北渡长江的姿态,以求新的机动,这是红军一次全军性的大佯动,造成蒋介石的错觉,把重兵向川南周围调动。其实,毛泽东已经考虑四渡赤水,以及下一步、下两步,甚至下三步的棋怎么走。这种深谋远虑,确实可以称得上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三渡赤水后,红军进入川南古蔺县境隐蔽集结主力,派一个团向古蔺县城方向前进,伪装红军主力西进。熟料,红军内部再起争议。许多人认为,老是在赤水丢圈圈,没意思。王稼祥提出质疑,“老打圈圈不打仗,可不是办法。”他建议张闻天开会解决这个问题。这时,娄山关失守,罗炳辉提出辞去军团长。这些矛盾集中到一起,于是有人催促张闻天开会,是否撤换毛泽东的军事指挥权。只要开会,毛泽东就会被大家猛批一通赶下台。周恩来和博古提醒张闻天,在这关键时刻,批判毛泽东的会千万不能开。张闻天恍然大悟:开会后果将是一场严重的政治军事危机。这时,蒋介石调嫡系周浑元部和滇军孙渡部到古蔺以南地区联合堵截红军。电文曰:“如匪果南窜,必由瓢儿井前方一带偷渡为多,务望兄派有力部队向该处急进。”出乎蒋介石预料,毛泽东指挥红军迅速在三渡赤水靠北方向四渡赤水,迅速南进,到达枫香坝鸭溪附近。为了迷惑蒋介石,红军故布疑兵,造成将寻中央军主力决战的假象。军委令红九军团摆露天红标语,路侧放烟火扮炊烟,散布消息,俨然是红军主力。蒋果然误判,以为这又是毛泽东耍的心眼,那只是红军一部,疏忽正面防线。主力红军真的就是由鸭溪渡过赤水。直到确认红军已经南下时,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朱匪果由鸭溪之西四牙坝与倒流水偷窜南进……可叹。惟亡羊补牢,尚犹可待也”。四渡赤水的部署,秘密、迅速、坚决,并出敌不备,红军再次进入黔北,神不知鬼不觉地跳出了蒋介石苦心经营、严密部署、尚未完成的包围圈。
    红军四渡赤水得以成功,主要是毛泽东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兵不厌诈”用的炉火纯青;二是保密工作做得好;三是电台工作显神通。红军巧渡金沙江后,国民党军的“追剿”铩羽而归,蒋介石心中如五味瓶倒地,大发感慨。他在日记中写道,“我军各部迟滞呆板,被其玩弄欺诈,殊为一生用兵莫大之耻辱。”军事行动,保密是第一要著,但是,也容易造成内部的矛盾和误解。四渡赤水成功后,有人责问毛泽东,为什么不把转圈圈的意图告诉指战员?毛泽东解释,当时危机四伏,每天都有掉队和逃脱人员,还有叛变的。如果将红军战略机密散布到基层,那相当危险。所以,毛泽东对自己的作战计划不传,也不敢传。红军长征开始,就组建了情报部队,承担了党中央的“耳目”角色。四渡赤水过程中,蒋介石从重庆返回贵阳督战,这一绝密消息,第二天就被毛泽东等人获知,于是立即命令中央红军迅速南下。中央红军向乌江挺近时,与国民党军靠的很近,一旦红军的战略意图被敌人发觉而尾追上来,后果不堪设想。负责情报部队的曾希圣利用掌握敌人的密码和电文格式,冒充在贵阳的蒋介石给周浑元、吴奇伟发电,将两部主力调开。从而使中央红军顺利渡过乌江,将国民党军团甩在乌江以北。渡过乌江,中央红军就跳出了蒋介石的围堵圈。
    讲座者言
    “毛主席用兵真如神”,四渡赤水给这句赞语最贴切生动的注脚。他自己也说:“四渡赤水是我一生得意之笔。”这“神”来自于“人”的得意之笔。为何“得意”得如此炉火纯青?源自毛泽东对蒋介石的深刻了解,源自一切从实际出发。四渡赤水如此,整个长征历程如此,而后的解放战争亦如此。毛泽东,人耶?神耶?人,客观存在,屹立于中国革命的舵手位置的毛泽东;“神”,缥缈中的意念,毛泽东思想是耶。 人神一体,这就是万众信仰的毛泽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7-4-29 08:50
  • 签到天数: 4 天

    [LV.2]偶尔看看I

    392

    主题

    1349

    帖子

    1794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794
     楼主| 发表于 2017-1-27 00:56:16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连载 第十四讲)
    2016-11-23
    孟令涛
    第十四讲  南方红军游击队暨红军挺进师
    中央红军长征开走8万6千人,留下近2万人。其中,战斗序列1万6千余人,余皆党政机关和伤病员。新成立的苏区中央分局和中央军区,以项英为分局书记兼军区司令员和政治委员,陈潭秋为组织部长,瞿秋白为宣传部长,賀昌任政治部主任,龚楚任参谋长(后叛变);同时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办事处,陈毅为主任,梁柏台为副主任。作为红军重要将领,陈毅因病重被留下来。战斗部队由红24师、独立团和地方游击队担任。主要任务扰乱或迟缓敌人对苏区的进攻,保护党政机关和大量的伤病员,并掩护中央红军长征。同时,也准备将来配合红军主力,在有利条件下进行反攻,恢复和扩大中央革命根据地。另外一部分由粟裕等带领在浙西南与国民党军周旋,独立自主开展游击战争。
    1934年10月到1935年春,留守红军一度受临时中央影响,以弱小的力量与强大的敌军进行阵地战,主力红军撤走之前剩下的宁都、长汀、瑞金、归化、于都、会昌及一些重要集镇尽丧敌手,红军和游击队损失巨大。在严酷的现实面前,中央分局不得不改变斗争策略,开展游击战。恰逢遵义会议胜利召开,毛泽东又被推上了党和红军领导岗位。新的中央于1935年2月5日给项英和中央分局发来“万分火急”电报,指示他们“立即改变组织方式和斗争方式”,“占领山地,灵活机动,伏击袭击,出奇制胜”与敌斗争。还指示“成立革命军事委员会中央军区分会,以项英、陈毅、贺昌及其他二人组织之,项英为主席”等。接到中央的电报,项英和陈毅都觉得电报的口气变了,不像以前那么生硬,张口闭口就是“阵地战”、“正规战”之类。岂知,遵义会议已经推选出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新的领导集体。从电报内容分析,陈毅感觉毛泽东又走上了红军领导岗位,心中窃喜:红军有救了。项英立即召集中央分局会议传达讨论,并同陈毅一起研究精简机关部队,改变斗争方法。陈毅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材烧。只有突围,冲杀出去,才有希望”。几经讨论,陈毅的意见终被采纳,中央分局只保留项英、陈毅、贺昌3人集体领导,其他领导干部立即分散转移去各地领导斗争。于是,兵分9路向外突围。在突围过程中,各路都遭到很大损失,贺昌、阮啸仙、何叔衡、毛泽覃等相继壮烈牺牲,瞿秋白、刘伯坚等被俘后,坚贞不屈,壮烈牺牲。1935年底,陈毅建议到赣粵边中心区油山建立游击根据地,与赣粵边特委书记李乐天、副书记杨尚奎等会合,聚集了300多人,以油山为中心。早在1928年井冈山会师前, 陈毅就在这里战斗过。提起陈毅,当地的群众都耳熟能详,佩服得很。项英在陈毅力陈下,拧着眉头,背着手,走来走去。终于停下来,把手握成拳头,下定决心说:“老陈,行。看来,现在只有到油山了”。于是,他们将赣粵边地区分为5块游击区,将红军和游击队分4个大队和若干小队,分散开展游击战争。与此同时,闽北地区、浙西南地区、闽东地区、闽粵边地区、皖浙赣地区、浙南地区、湘鄂赣地区、湘赣地区、鄂豫皖地区、琼崖地区等都紧密依靠群众,开展了不屈不饶英勇顽强的游击战争。以上15块游击区,分布在江西、福建、广东、浙江、湖南,湖北、安徽、河南8个省160个县,有力地支持了中央红军的长征。这些,也就是后来的华南游击队、红军挺进师及新四军的前身。三年艰难困苦的南方游击战就由此开始。
    项英、陈毅带领部分红军初到油山时,还可以在一些偏僻地方找到小房子住。后来,敌人搜山,把这些小房子都烧了,让红军游击队没有栖身之所。项英、陈毅和游击队只好风餐露宿。有一次,敌人烧山搜山,陈毅藏身一个山洞。洞外,敌兵脚穿的皮鞋都看得清清楚楚。陈毅思忖,真的在劫难逃了。于是就写下了绝命詩:“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南国风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其革命风貌和人生观力透纸背。赣粵边的春天几乎天天下雨,游击队员们穿得很单薄,晚上经常被雨、露打醒冻醒。靠在大树下撑起雨伞过夜毕竟不是回事,日子久了,身体肯定吃不消。项英、陈毅带领大家搭棚子住。竹子棚、衫树皮棚、布棚等相继隐蔽于山林中。搭棚子难免有声响,也会留下废弃物,容易被敌人发现,造成危险。于是每人发一块蓝布,布的四角缝上一个襻,往四周树枝一挂,便可以遮露挡雨。搬家时,布棚解下,地上浇一勺水,清除住过的痕迹,再找新的安全地方过宿。有时,遇到山洞,既安全,又暖和,可以美美睡上一觉。在这样异常艰苦的环境中,项英、陈毅始终和战士们同甘共苦,患难与共,亲密无间。项英、陈毅的深情厚谊也在这样的环境中浇铸而成。
    红军游击队不仅要与强大的敌人作殊死的斗争,还要与内部的动摇分子作不懈的斗争。原任中央军区参谋长的龚楚,1935年春带红军24师71团在粵北叛变了革命,敌人封他为“剿共游击司令”,成为红军第一叛将。他利用曾经的特殊身份,诱捕项英陈毅未果,与6又将他的卫队伪装成红军游击队,在北山天井洞召集会议,欺骗、引诱了许多游击队干部集中开会,然后将他们残酷地杀害。另有指挥机关后方主任何长林、原赣粵边省委书记陈洪、皖浙赣边区特委负责人王弼等也先后叛变。他们非常熟悉红军游击队的活动规律及战术,对游击队造成极大威胁和危险。当时在南方游击区坚持斗争的指挥员时时都有牺牲的危险。为了鼓舞斗志,项英、陈毅以很大的注意力来加强政治思想工作,进行理想信念、革命前途和革命气节的教育。1936年双十二事变后,蒋介石虽然与共产党进行和平谈判,要建立共同抗日的关系。但是,他却实行“北和南剿”的方针,加强对南方游击区的进剿,使南方游击队仍然处于艰难困苦之中。西安事变过去很长时间,到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了以意在全面侵华的卢沟桥事变。项英、陈毅审时度势,迅速召开了赣粵边特委会,确定了与国民党当局谈判,联合抗日的方针。7月下旬,中共赣粵边特委通过同情者得到一些香港出版的进步书籍,希望从密密麻麻的字里行间找到中共中央的消息。果然,他们从一本叫《新知识》的杂志找到一篇介绍中国各党派的文章,其中引用了1937年五月上旬毛泽东在延安召开的中共全国代表会议上的报告摘要,如获珍宝,高兴的心情难以言表,这就等于接到了党中央和毛主席的指示。为了使赣粵边游击队各级组织了解党中央的指示精神,项英、陈毅立即派人赴各地传达党中央的指示精神和中共赣粵边特委的贯彻意见,将赣粵边红军游击队改名赣南人民抗日义勇军。11月上旬,项英到延安向党中央汇报工作,写出了长达6万字的《三年来坚持的游击战争》。自此,由长征时留守南方的红军组成的南方游击队又编入党直接领导的革命武装力量。1937年12月下旬,项英达到武汉,和已经被任命为新四军军长的叶挺一起组建新四军,并任副军长。赣粵边游击队编为新四军第一支队,陈毅任支队长。从此,流着红军血统的新四军又跃马扬鞭驰骋大江南北,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发展成为华中敌后抗击日寇的主力军。
    南方游击队,后来的新四军,辉煌与苦难身影相随。改编为新四军后,又发生了皖南事变。这些众所周知的事实,这里不再赘述。但是,有个历史细节不得不说,那就是蒋介石对南方游击队及后来的新四军仍然是“北和南剿”。蒋介石清楚,皖南的新四军就像池塘里的龙,无用武之地,出去就活了。龙入大海,必然威震四方。远在延安的毛泽东指示:“在茅山地区大体建立(抗日根据地)起来以后,应分兵一部进入苏州、镇江、吴淞三角地带,再分一部渡江,进入江北地区。”蒋介石非常惧怕新四军过江北上与八路军汇合。于是,顾祝同等国民党军顽固派于1941年1月7日在皖南茂林地区围剿准备北上抗日的9000新四军,万污蔑说,“新四军是叛军”,同时取消新四军番号。我新四军2000余人突围,2000余人战死,1000余人失散、失踪,4000余人被俘。军长叶挺下山谈判被扣,副军长项英被叛徒枪杀,政治部主任袁国平带领部队突围,在青弋江中弹落水,将最后一颗子弹留给自己。在危难之时,新四军又出现叛徒,赵凌波、赵希仲、刘厚总(杀害项英的凶手)三个团级干部叛变,给新四军造成极大破坏。值得一提的是,新四军各支队抽调一批干部和侦查员于1938年4月下旬组成抗日先遣队由粟裕率领赴苏南实施战略侦察,第一支司令员陈毅6月下旬推进苏南茅山地敌后;第二支队司令员张鼎丞7月进入江宁、当涂、溧水地区;第三支队副司令员谭震林经宣城、芜湖到铜陵、繁昌地区。倘若没有这样的举措,他们都会遇上皖南事变,生死未卜。另外,还有一支留在南方的红军游击队--红军挺进师,师长粟裕,政委刘英。1935年2月,由中国工农红军第10军团突围部队为基础组建的红军挺进师,全师仅500多人,是土地革命后期南方3年游击战争的主力军。1934年10月,中共中央领导机关率中央红军主力撤离中央苏区,开始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留在南方的各苏区红军和党政机关人员孤悬敌后,基本与党中央失去联系,同几十倍的敌人进行九死一生的南方三年游击战争,为牵制敌人,支持主力红军战略转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南方游击队分两部分。一部分是项英、陈毅领导的隶属苏区中央分局和中央军区的大部分留守人员和伤病员组成的;另一部分就是粟裕、刘英领导的红军挺进师。由于当时环境恶劣,他们之间没有任何联系,完全是独立作战,而且都无数次经历了生生死死的考验。挺进师艰苦卓绝的战斗历程令人佩服,更令人唏嘘。主力红军撤离中央苏区后,留在赣东北的红军第十军团立即陷入困境。1934年12月10日,红军第十军团开赴黄山,与红十九师回合。国民党军调集5个师、两个旅、四个保安团合围黄山汤口地区。红十九师在黄山谭家桥伏击战中失利,师长寻淮洲牺牲,军团政治部主任刘英右手腕负伤。14日,红军第十军团在敌人优势兵力的追堵下,转战于皖浙赣边区,损失严重。1935年1月12日,红十军团在江西德兴县遭敌袭击,队伍被截成两段,先头部队500余人在参谋长粟裕、政治部主任刘英率领下,突破敌封锁线,撤至横峰县篁村,与中共闽浙赣省委机关会合。主力部队约2000多人被7倍于己的敌军合围于怀玉山不,血战7天后,终因弹尽粮绝,大部分红军战士壮烈牺牲。1935年2月初,中共闽浙赣省委根据中央分局转来的中共中央1月15日批示电,决定以红十军团突围部队为基础,组建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任命粟裕为师长,刘英为政治委员。其基本任务是:到浙江长期行动,发动广泛的游击战争,扩大党和苏维埃的政治影响,创立新的根据地,建立党的组织,建立政权,直到分配土。挺进师约400人,确定以栖霞岭为中心建立游击根据地。2月27日,挺进师南进时,全师指战员发展到538人,长枪445支,重机枪4挺,轻机枪8挺。部队翻山越岭,穿过敌人封锁线,胜利地达到闽赣边境。3月1日清晨,在铅山县遭到敌人伏击,仅有的一部电台被毁,从此与党中央、闽浙赣省委失去联系,开始了完全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
    挺进师光辉的战斗历程令人钦佩。一,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继续挺进浙西南。1935年上旬,挺进师在车盆坑进行了半个月的政治、军事训练。白天下操上课打野外,晚上进行政治讨论交流群众工作经验,以提高部队作战能力和政治工作水平,使每个战士既能打仗又能做群众工作。挺进师在蒲城县与先遣队北上时留下的原红55团第二营第四、六连会合,将该部合编一个营,150余人,长枪82支,机关枪2挺,编入挺进师,全师人数又恢复到500人,支队扩编为3个纵队,由刘英、粟裕等9人组成挺进师政治委员会,领导挺进师活动区域的党政军事务。二,开辟浙西南游击根据地。粟裕、刘英率领挺进师主力(二、三纵队)到达龙泉安仁口附近,打下坑口俘虏敌30余人。当地“青帮”头领提出要求参加红军。由于“青帮”的参与,挺进师有了初步的依托,这一带成为挺进师在浙西南创建游击根据地的基本地区。三,开辟浙南革命根据地。1935年10月底,刘英、粟裕、叶飞在泰顺县九峰乡白柯湾村成立闽浙边临时省委,同时相应成立了闽浙边省军区,粟裕任司令员,省委书记刘英兼政委,叶飞任宣传部部长兼少共省委书记。他们在鼎泰区建立了根据地。红军挺进师70多人,地方游击队70多人,其他区游击队10多人,在根据地协同作战,攻打泰顺县国民党武装。1936年3月,临时省委在泰顺县成立中共浙南特委,扩大挺进师在浙南的活动范围。3月底,粟裕带领挺进师重返浙西南,恢复根据地。在3年的游击战中,挺进师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挺进师第五纵队十三支队政委邱少金被捕牺牲;红军伤病员及地方干部158人被捕,26人被杀害;中共松陽竹溪区委书记被捕牺牲;浙西南区游击总队副总指挥卢子敬被捕就义;浙西南军分区 参谋长李永正被捕就义。在泰顺县,除了大批红军战士牺牲外,还有456名党的干部和群众为保卫革命根据地而英勇献身。挺进师撤离泰顺时,将30名重伤员托付给当地党组织,利用复杂地形,以几个山洞为居所,建立了“红军医院”,同敌人,同饥饿,同伤痛作顽强斗争。最后,大部分恢复了健康,重新走上战斗岗位。在这3年游击战中,粟裕身经百战,头部残留了3块弹片,手臂两次负伤。有的弹片直到解放后才取出来。 历史真会开玩笑,1936年“西安事变”后,蒋介石已答应国共联合抗日,身处浙西南的粟裕红军挺进师还在苦苦地进行反“围剿斗争”,干部、战士时时遭遇流血牺牲,似乎身处历史之外。直到1937年初,才得知中共中央“团结抗日” 的主张。于是,挺进师在进行反“围剿” 同时,又根据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在政治上与浙江国民党当局 开展一系列斗争。1937年3月25日,中共闽浙边省委和省军区给国民党闽浙皖赣四省边区绥靖公署发了《快邮代电》,呼吁国民党当局刘建绪等应以民族利益为重,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由于对方提出的条件太苛刻,蒋介石又下“停抚进剿”手令,谈判没有取得一致意见。“七·七”卢沟桥事变第3天,国民党当局派代表与我方在温州谈判,商定红军在平阳山门集中,限期为10月1日。9要中旬,刘英派挺进师干部张文碧带领20多人,扛着红旗到泰顺传达谈判的消息。经过一番曲折,坚持在泰顺及边区的60多名干部和红军伤病员按时赶到山门集中。不久,刘英又派张文碧到浙西南寻找挺进师的师长粟裕及其部队,集中了近80名战士赶到山门。10月,已集中的红军战士三四百人。部队番号按和谈协议,改为国民革命军闽浙边抗日游击总队,粟裕任队长,刘英任政委,准备开赴抗日前线。1938年3月18日,粟裕带领闽浙边抗日游击总队 500余人从平阳出发,到达皖南与岩寺集中,编为新四军第二支队第四团第三营,粟裕任第二支队副司令员。从此,结束了3年 独立的游击战争。粟裕,湖南会同人,1926年入团,1927年入党,参加南昌起义和井冈山斗争,历任红军连长、营长、团政委、支队长、师长、军参谋长、军团参谋长。抗日战争以后,历任新四军第二支队副司令员、第一师师长兼政委、苏中地区和苏浙军区司令员兼政委、华中军区副司令员、华中野战军司令员,华东野战军副司令员和代司令员、代政委、第三野战军副司令员。1955年被授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将军衔。陈毅、粟裕都是在皖南事变前带领部队到苏南开辟敌后根据地,才没有遇上皖南事变,为抗日和解放战争留下了将才和帅才,也成为新生的人民共和国栋梁之才。  
         
    讲座者言:
    红军留在南方的指战员,不管是项英、陈毅领导的红军华南游击队,还是粟裕领导的红军挺进师,三年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为中国革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以弱小的力量吸引几十万国民党军,成功地掩护了中央红军的长征,同时也保存了一批革命的骨干3力量。令人十分痛惜的是,牺牲了多位党的领袖级人物,如项英、瞿秋白、何叔衡等。令人欣慰的是南方8省游击队汇合为驰骋大江南北的新四军,在敌后广泛地开展游击战争,在苏皖各地,在大江南北,在京沪、京芜铁路沿线,连续对日军进行大小战斗280次,取得了一连串胜利,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抗战胜利后,又与八路军汇合成中国人民解放军,以摧枯拉朽之势解放了全中国。解放后,从南方游击队中涌现出共和国元帅陈毅,大将粟裕等多名解放军高级将领,他们都是党和革命的宝贵财富,历史将永远记住他们的功绩。他们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永远鼓舞后来人为振兴中华而不懈努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7-4-29 08:50
  • 签到天数: 4 天

    [LV.2]偶尔看看I

    392

    主题

    1349

    帖子

    1794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794
     楼主| 发表于 2017-1-27 00:58:08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连载 第十五讲)
    2016-12-21
    孟令涛
    十五   红军女将领张秋琴
    革命的家庭,幸福的婚姻
    1904年春天,浙江省桐乡石门镇一张姓人家生下一个女婴,乳名凤生。雄凤雌凰,百鸟之王,是父母对子女无限的期盼。凤生自幼聪明伶俐,明丽的眸子能说话。12岁,张家父母将凤生送到石门镇振华女校读书,取名秋琴。秋琴聪明好学,博闻强记,成绩非常优秀。女校有个同学孔德沚,娴熟、美丽、端方。8年同窗,同样娴熟、美丽、端方的秋琴与德沚情同姐妹,成为闺中密友,感情笃深。从振华女校毕业后,张秋琴先后到杭州女子师范学校和蔡元培创办的上海爱国女校读书。孔德沚到了大上海,嫁给了沈雁冰,成为著名大作家茅盾的夫人。张秋琴考入杭州女子师范学校不久,思念好友德沚,追随德沚到上海。这一追随,无意中改变了自己的人生。孔德沚的闺蜜,沈雁冰太太的挚友,自然成了沈家常客。常来常往,就认识了沈雁冰的弟弟沈泽民。这时,沈家兄弟都是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成员。1921年4月,沈泽民经沈雁冰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沈家兄弟的影响下,特别是沈泽民辅导其读了许多宣传共产主义的理论书籍,张秋琴逐步接受了共产主义理论。1923年,在沈雁冰的支持下,张秋琴考取了南京美术专科学校。正巧,党派沈泽民去南京建立和发展党组织。泽民和秋琴同行。入学不久,因家庭经济困难,秋琴辍学回家,到母校振华女校当了代课教师。在半年多的代课教师日子里,张秋琴开始真正接触社会,看到了军阀统治的腐败、社会的黑暗、人民的痛苦,感动非常茫然。张秋琴把自己郁结在心中的烦恼和苦闷,写信向沈泽民倾述。她的直率和富有反抗的见解让沈泽民深为感动。同时,沈泽民发现张秋琴是一位有志向,有理想,善于思考的血气青年。他慧眼识珠,便多次热情地给她回信,帮助和鼓励她学习上进,并寄去《科学概论》等进步书籍。在沈泽民的影响和帮助下,张秋琴如饥似渴地阅读许多进步书籍,革命思想日益提高,努力追求真理,一心向往光明。这一时期,鸿雁传书,泽民与秋琴情感日渐升温。1924年初,张秋琴辞去家乡的代课教师工作,只身来到上海,寄宿在孔德沚家,当然也是沈雁冰家。更巧的是,沈泽民也从南京回到上海,担任上海大学社会系教授。两颗年轻的心已经无数次迸发出相爱的火花,沈泽民更加热情地对待秋琴,建议秋琴报考上海大学。好学上进的张秋琴听从了他的建议,顺利地考取了上海大学社会学系,与系主任瞿秋白的妻子杨之华同为社会学系同学。1924年4月,经杨之华和中共上海市地委负责人徐梅坤的介绍,张秋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11月转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共早期人数极少的女党员之一。
    张秋琴在与沈泽民在长时间的耳鬓厮磨中产生了爱情,遂于1925年11月喜结良缘,踏上婚姻红地毯。婚后,与沈雁冰夫妇、瞿秋白夫妇比邻而居,度过一段愉快又充实的生活。不久,杨之华又介绍孔德沚加入中国共产党。沈雁冰夫妇、沈泽民夫妇都成为中国共产党员,沈家成了名副其实的革命家庭,而且都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党员。1925年11月,在党组织的安排下,张秋琴与张闻天、王稼祥、乌兰夫、伍修权、孙冶方等一百多人到莫斯科中山大学留学。从上海大学到莫斯科中山大学,张秋琴人生发生了天翻地覆第四变化,从此走上了革命道路。到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这些人,后来都成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顶梁柱,其中也包括张秋琴。1926年春,沈泽民随刘少奇率领的中国职工代表团来莫斯科出席国际职工大会。大会结束,沈泽民也留在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26年5月,张秋琴与沈泽民的爱情结晶降世了,女儿取名张玛丽。由于生孩子,张秋琴留了一级,又与博古、杨尚昆、李伯昭成为同学,他们都是党的栋梁之材。
    投笔从戎,驰骋疆场
    1930年春,莫斯科中山大学停办,学生回国分配工作。4月,周恩来应共产国际和斯大林的邀请赴莫斯科。周恩来审慎地考察了张秋琴和沈泽民,认为他们俩正是初创时期的红军有用人才。在周恩来的精心安排下,张、沈夫妇绕道法国,乘法国邮船回上海。为了不影响工作,从苏联回国时,将女儿玛丽留在莫斯科儿童保育院。夫妻俩双双被派往鄂豫皖苏区,那是中国革命摇篮之一。张秋琴的戎马生涯就从这里开始,她也从一个青年女学生锻炼成跃马扬鞭的女军人、中国革命史上赫赫有名的红军女将领。
    在去鄂豫皖苏区的路上,张秋琴和沈泽民化妆成巨商大贾,一个是西装革履的大老板,一个是雍容华贵的阔太太。1935年5月,他们来到鄂豫皖苏区中心金家寨。在鄂豫皖苏区,张秋琴任澎(湃)杨(殷)军事政治学校政治部主任。张秋琴第一次出场给大家一个惊艳。早操集合时,她身着灰军装,腿扎绑带,非常标准的军人姿态。响亮的口令,更显得威风凛凛。进行政治动员时,丰富的政治理论和雄辩的口才,使得普遍是农民出身的干部学员惊叹不已。刚来时,同志们都说沈泽民带来这么一位漂亮夫人,洋学生,能当好政治部主任吗?现在,大家心服口服了。其实,张秋琴在莫斯科中山大学的时候,就为回国参加红军,带兵打仗作了充分准备。她勤学苦练,不仅在学校的队列训练中非常认真,而且还和男生一起到野外搞野战训练,从摸、爬、滚、打,一直学到连、营、团的战术指挥,军事底蕴十分丰厚。此时,沈泽民任中共鄂豫皖分局常委兼鄂豫皖省委书记。一对理想远大的青年政治抱负在这里得以施展,幸福感洋溢心田。每天清晨,嘹亮的军号一向,张秋琴总是第一个来到操场,腰束皮带,斜挂手枪,英姿飒爽,一副威武矫健的女军人形象。当时,红军女战士屈指可数,而红军女将领还没有第二个。年仅27岁的张秋琴完全胜任政治部主任工作,文武全才,组织女子独立团、独立师,带兵打仗。组织宣传队,活跃部队生活,鼓舞革命斗志。她亲自教宣传队女战士跳苏联海军舞、乌克兰舞。后来到了川陕革命根据地,她又组织了四方面军剧团,给大多是童养媳出身的红军女战士演员上文化课,并且亲自编写剧本,教女战士们演戏。她带剧团慰问部队和伤病员,还亲自登台演出。斗转星移,时间到了1932年秋,在蒋介石20万大军的“围剿”下,鄂豫皖苏区第四次反“围剿”失败了。在决定红军行动方针的黄柴板会议上,张国焘、徐向前、陈昌浩等负责人都赞成红军主力跳出鄂豫皖根据地,越过平汉线,伺机歼敌,然后再返回根据地。应该说,这个意见是的对的,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但是,沈泽民有自己的看法和主张。他表示要留下来坚持斗争:“我是苏区的省委书记,我的岗位在苏区,我不能离开我的岗位。我的职责是和苏区人民在一起,坚持武装斗争,保卫苏区,保卫胜利果实。”这个不明智的决定,给自己埋下巨大的隐患。此时,与自己共同生活并肩战斗了七、八年的爱妻张秋琴已经担任红军第七十三师政治部主任,随大部队转移了,夫妻俩天各一方。在最后一次见面时,张秋琴劝沈泽民先回上海治病,病愈再工作。泽民不听,执意留在苏区。其实,这次见面竟成他们的生离死别。一个要带兵打仗,随时都有“光荣”的可能;一个拖着病体,过着居无定所、食不果腹的艰苦生活。由于长期的劳累,加上营养严重不良,沈泽民的肺病复发了,经常吐血不止。随着留守部队不停地转移,处境十分艰难,沈泽民又患疟疾,生命垂危。1933年11月20日,沈泽民病逝,年仅33岁。弥留之际,他将瞿秋白送的一块怀表交给战友徐海东,或许有一天见到张秋琴交给她,作永远的纪念。为了纪念沈泽民,中央根据地的“苏维埃大学”改名“国立沈泽民苏维埃大学”。时任校长瞿秋白,校务委员毛泽东、林伯渠。对于沈泽民的不幸逝世,张秋琴痛心疾首,悲痛不已。1963年4月15日,沈泽民的迁葬追悼仪式在红安隆重举行,张秋琴携女儿玛丽前往参加。她抱着沈泽民的墓碑泪如雨下,心如刀绞,将满腔的情和爱对着墓碑倾诉:“泽民同志,我的夫,你是我一生的良师益友。通过你,我找到了党。是你把我引上了革命道路,救出了我这温柔,又好似迷路的羔羊。否则,像我这样的人,最多不过是一名贤妻良母罢了。没有你的指引和帮助,绝对没有机会走上革命道路。”建国以后,担任领导工作,定居北京,张秋琴的床头一直放着沈泽民两张照片,寄托自己对泽民的无限思念。应该说,沈泽民确实是一位优秀人才,值得妻子感到自豪的好丈夫。他俩既是同乡,又是师友,中共早期党员,一同留苏,一块参加红军,都为红军的高级干部,理想和信念都相同。早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其天才已崭露头角。《呆子》、《阿文和他的姊妹》、《五与》、《发动机》等白话小说的发表,已经使他成为一名新文化战士。这样的好人,这样的丈夫,张秋琴怎能不永远怀念呢?如果时光倒退2000年,她定能再上演一出“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作连理枝”的悲剧。可是,时代不同了,我应该化悲痛为力量,继承泽民的遗志,将革命进行到底。
    让我们的笔触还是蘸着历史的风云继续书写红军时代的张秋琴。
    向西转移了3000多里的红四方面军,最后建立了川陕革命根据地。1932年10月11日,红四方面军在小河口开会,张秋琴被任命为政治部,与张国焘、徐向前,陈昌浩一样,成为红四方面军主要领导人之一。当红四方面军在川陕大巴山区立足稳固后,张国焘开始秋后算账,罢免了张秋琴红四方面军政治部主任职务,贬为川陕根据地红江县县委书记。因为,张秋琴刚正不阿,批评和反对过张国焘独断专行的军阀作风。1933年3月,反川军田颂尧“三路围攻”中,红四方面军在总指挥徐向前和川陕省委的直接领导下,从川陕省委机关和和众多报名的优秀妇女中挑选出400人,在通江县组建了“红四方面军妇女独立营”,同年冬,独立营集中扩编为独立团,张秋琴任团长兼政委。1935年2月,妇女独立团在旺苍老城王庙街整编为妇女独立师,师长张秋琴,政委曽广澜。这是红军历史上规模近万人的红色娘子军。妇女独立师主要担任后勤保障和掩护主力的任务。但是,仗一旦打起来,就没有这个界限了。1033年,某日,川军一个团从小路包抄到四方面军总医院附近,张秋琴时任总医院政委,身边只有地方武装妇女赤卫队500人和医院保卫科几个男同志。她沉着应战,根据高山峡谷的地形,布下了包围圈。待敌人进入包围圈,突然卡住两头,对敌人喊话宣传,说明红军是穷人的队伍,是解放穷人的。平时受军阀欺压的士兵听到这闻所未闻的宣传,都停止开枪,倾听宣传。敌团长恼羞成怒,用手提机枪扫射不肯开枪的士兵,激起士兵反戈。乘敌 内乱,张秋琴带领妇女赤卫队冲下去,就敌军全团缴械。此事很快传扬四川。《蜀笑通讯》刊登了“五百农妇缴一团”的奇闻。国民党的一些报纸把张秋琴说成是“精通五国文字”、“能文能武,不下马可以写文章”的能人。1934年3月下旬,四川军阀刘湘纠集20万兵力向川陕革命根据地发起“6路围攻”,由广元逼近旺苍。当时,旺苍是红四方面军的物资供应站、前线医院驻地。为了不让物资落入敌手,总部命令刚刚成立的妇女独立营两天之内将几千斤粮食、全部武器弹药及大量的军用物资全部转运的后方。接到任务,女战士们不分昼夜,往返在崎岖陡峭、荆棘丛生的山路上肩挑背扛,将储存在旺苍的武器、弹药、棉花、粮食、盐巴等全部转运到60里外的普子岭、佛子岩、长池等地,出色地完成了任务。1935年3月下旬,张秋琴率领的妇女独立师二团奉命将从陕南撤下来的1200名红军伤病员从旺苍坝、庙儿湾两地徒步护送到120公里外的苍溪县永宁兵站。启程当天,红四方面军总政委陈昌浩表情凝重对二团排以上干部讲话:“在任何情况下,绝不能丢掉一个!”曾广澜政委当场表示:“二团战士就是赴汤蹈火,也要坚决完成总部交给她的任务。”到永宁铺,路程遥远,山峦重迭,地势险要,又荆棘丛生,路面都是小石子,行走艰难,稍微疏忽,就会滑倒。为了保证伤病员安全,减轻他们的痛苦,上坡时,抬前面的女战士跪在地上,手指像钩子一样,死死勾住住路面;抬后面的女战士则双臂挺直,将担架高高举起我,腿打颤,臂也打颤,一步一步向上攀登,抢救伤病员的人也成为伤病员。有的战士出血过多,又长时间在泥水中浸泡,伤口感染,得不到医治,为此献出了宝贵生命。张秋琴带的兵就像张秋琴师长一样,豁出老命也要完成任务。除了后勤保障,遇到敌人,同样参加战斗。普子岭阻歼白匪两个团和鹰龙山伏击“双枪”就是光辉战例。在反“六路围剿”中,女子独立师一个团奉命在铺子岭一带构筑工事,以阻击自西线撤退下来的白匪军。铺子岭山势险峻,奇峰耸歭。战士们进入阵地后,立即派出侦查员勘察地形,掌握敌情,等敌兵一到,就打他一个措手不及。仗打响后,敌人以为遇到红军主力,挨过一阵枪子后,方知山上尽是些女兵。于是,敌团长直起腰来,大喊:“兄弟们不要怕,山上尽是女人!”匪兵们熬熬直叫,蜂拥而上。面对如狼似虎的匪兵,女战士不惊也不诧,沉着应战。为了节约子弹,女战士将敌人放到三、四十米处才开火。有枪的,枪打;有刀的,刀劈;没枪没刀的,拿石块砸。这次战斗,女战士们打退了敌人多次进攻,等到主力部队上来,歼灭敌人二个团。鹰龙山伏击“双枪兵”,也打得十分利落。1935年5月中旬,女子独立师为前线押运粮草。队伍路过通江县鹰龙山附近,遇到敌田颂尧部一个营退下来。当时,除干部和警卫有枪,大部分战士们手里拿的是大刀、长矛。白匪武器精良,硬碰硬肯定会吃亏。于是,她们采取智取恶心的办法消灭这伙敌人。她们到树林里隐蔽起来,等杀敌号响。敌人“双枪兵”,指的是钢枪和烟枪。他们 此时已经精疲力竭,进了山,这里绿荫蔽日,鸦雀无声,何不休息一下?带队军官一声令下,众人便将枪三支一簇架起来,东倒西歪睡了。女战士见人枪分离,高喊:“交枪不杀!”“红军优待俘虏!”敌兵未及反映,枪支悉数落入红军之手,人也当了俘虏。妇女独立师转战于大巴山区,屡建奇功。同时,也有280多名战士壮烈牺牲,长眠于此。
    出色的红军女将领,称职的国家高级干部。
    张秋琴出色的军事指挥能力为上级大多数领导所青睐。1936年7月,中央决定成立在中共中央西北局,统一领导会师后的红二、红六方面军,张秋琴与朱德、张国焘、刘伯承、任弼时、贺龙、关向应、徐向前、陈昌浩等20人任西北局委员,张国焘任书记,让任弼时任副书记。事实上,她已经是最高层红军将领之一,而且是唯一的女将领。若授衔时还在部队工作,元帅或大将都无不可。后来被授衔的陈庚、陈再道、王宏坤、许世友、王建安、洪学智、王新亭、刘华清等威名赫赫的共和国的大将,上将中将、少将,当时都曾是她的部属。
    历史在作弄命运,偶然的一次失败,彻底改变了张秋琴的人生轨迹。就在西北局成立的时候,总部驻道孚其间,张秋琴与红军优秀的高级将领陈昌浩结婚了。紧接着,红四方面军第三次过草地。1936年10月,红四方面军一部两万余人组成西路军,进入甘肃河西走廊。由于敌众我寡,虽然人人奋勇杀敌,但仍难以摆脱失败的命运。1937年3月13日,西路军军政委员会举行最后一次会议,包括张秋琴在内的20多位师团级以上干部参加。陈昌浩宣布,他和徐向前回陕北向党中央汇报,余下的部队就地分散,寻机突围。陈昌浩没有与张秋琴说一句话,当晚,就悄然离开部队,又一次生离死别。已经怀孕的张秋琴作为组织部长,担负着繁重的干部调配工作。不久,担任西路军军政委员会主席的陈昌浩要西路军政治部主任李卓然把张秋琴送到西路军总医院,以使她能安全分娩。但在临泽守卫战失败后,西路军后勤单位被迫撤销。在撤离途中,“马家军”的骑兵穷追不舍。张秋琴恰巧在这危急时刻分娩了。在场的都是些男兵,手忙脚乱,不知所措。西路军卫生部部长苏#观叫人赶快找回来大衣,布单子,几个人背对背围成一个圈。这就是产房。张秋琴生下一个男孩,是她与陈昌浩爱情的结晶。可是,西路军惨败,弹尽粮绝,生死未卜,怎能留住孩子?万般无奈,只有将孩子永远留在这冰天雪地的世界,自己也永远失去生育能力。
    隐蔽高干身份,埋头干俘虏苦力
    张秋琴在分散突围时不幸被俘。敌人在审问她时,战友们担心她的南方口音暴露身份,都抢着替她回答:“苟秀英,四川人,45岁(其实才32岁),是个伙夫,随我们做饭。”她躲过了一劫。年轻的女兵被“马匪”抢去当老婆,年老色衰的被押送到羊毛厂干苦力。张秋琴就裹挟在苦力当中,承受超强度的劳动。不管干什么,她都一言不发,装着没有文化,没见过市面的农村妇女。有一次,干活回来,遇见一位原来她的下级,这时已经委身“马匪”,做了官太太。她告诉丈夫:“这个人就是张秋琴,红军赫赫有名的女将领。”“马匪”欣喜若狂,邀功请赏的时候到了。于是,就将张秋琴和另外两位女战士押送南京。1937年8月,张秋琴被投进国民党的“首都反省院”,等待最高层的发落。
    周恩来亲自营救,度过劫波继续革命
    为落实国民党与共产党联合抗日的具体事宜,1937年,周恩来先后8次与蒋介石谈判。恰在此时,张秋琴被押解南京的消息传到他的耳朵里。这是党和军队的高级干部啊!周恩来忆起7、8年前在莫斯科见到张秋琴的情景,一个才貌双全,文武兼备的女青年,与夫君沈泽民都是我们中共早期党员,不可多得的人才,亲自安排他们到苏区工作。现在,泽民先她而去,只有秋琴还活着,并且身陷囹圄。值此国共联合抗日的时候,我一定要将她解救出来。周恩来将此事当作一个筹码向蒋介石提了出来。张秋琴和一大批干部被营救出来,并且带回延安。
    回到延安,张秋琴犹如久离母亲的孩子回到母亲的怀抱,倍感党的亲切、组织的温暖。她看到延安蓬勃发展的形势,激动得热泪盈眶,迫不及待地向组织要求工作。在张秋琴多次请求下,她被安排到中央党校学习。1938年春,学习结束,她被分配到安吴堡青年训练班任生活指导处主任,后调抗大女生大队任大队长。1939年“三八”妇女节大会上,毛泽东倡导建立女子大学。不久,张秋琴调到中国女子大学任教育长。她不仅是个经验丰富的组织领导者,训练有素的军事教官,而且也是出色的教育行家。张秋琴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火一样的工作热情,深入浅出的教学艺术,以及高超的组织才能,都给抗大的工作人员和学员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大家赞扬她:“我们的教育长能文能武,真不愧文武双全的女将军。”
    既然回到延安,肯定要找第二任丈夫陈昌浩。西路军失败后,陈昌浩辗转回到家乡武汉,后又回到延安,在中宣部当一名普通的科长,同时在中央党校和陕北公学肩课。他们夫妻重逢了。每逢周末,张秋琴都到陈昌浩那里,悉心照料陈昌浩和他与前妻的小儿子。由于劳累过度,陈昌浩胃病发作。恰在此时,周恩来骑马造成右臂粉碎性骨折,中央决定送周恩来到苏联治疗。同时,批准陈昌浩同机到苏联治病。张秋琴送到机场,与陈昌浩依依惜别。由于苏德战争爆发,陈昌浩不得不长期滞留苏联,并且又与他人结婚。经组织同意,张秋琴与陈昌浩解除婚姻关系。1943年春,经中共中央组织部批准,张秋琴与四方面军老战友苏井观结为夫妻。十几年前,张秋琴被张国焘贬为四方面军总医院政委,时任院长就是苏井观,老同志、老战友,又同时三过草地、两爬雪山、兵败河西走廊又受到苏井观多方照顾。这些经历,张秋琴永记心中。张秋琴与苏井观结合,堪称患难夫妻。他们的婚礼在苏井观住的窑洞举行。红四方面军的老同志送的一副大红对联饶有兴趣:“两位老家伙,一对新夫妻”,形象极了。新郎38岁,新娘39岁。婚礼时,不但徐向前等老战友忙前忙后张罗。与苏张交往密切的周恩来、邓颖超夫妇未能参加他们的婚礼,从重庆回延安后,在饭店宴请苏张夫妇,频频举杯祝新人幸福。这第三次婚姻20年,他们相敬如爱,甜蜜幸福。建国后,苏井观担任卫生部副部长;张秋琴担任纺织工业部副部长。双双都是中央人民政府部级干部。由于积劳成疾,苏井观患了癌症,于1964年5与6日病逝。患病期间,老苏怕妻子担心难过,一直瞒着张秋琴。其实,在病情确诊时,医生已经告诉家属。张秋琴一直守口如瓶,怕老苏知道。夫妇俩相互保守着同一个已不成为秘密的“秘密”。事后,张秋琴写了一篇悼念文章,发表在《人民日报》上,以寄托自己的哀思:“井观同志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对我影响很深。二十多年来,我从未看到他愁眉苦脸过。什么艰难困苦,他都能忍受得住。别人有苦恼,经过他的开导,往往如释重负,心情变得愉快起来。”
    文革罹难,以死抗争
    张秋琴在纺织工业部工作了20年,将自己后半生贡献给了社会正义建设事业,为祖国的纺织工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和许多老干部一样,在文革中都难逃厄运。张秋琴是所谓的“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之一,又曾是陈昌浩的妻子。陈昌浩与张国焘都是红第四方面军的主要负责人,有另立中央之嫌。西路军失败,又做了俘虏。尤其50年代初期发生的一件本不成为事情的“事情”:有一次,张秋琴听毛主席内部报告,在笔记本扉页上记下毛主席讲话内容:“有些人‘夜郎自大、好大喜功’”。恰巧,扉页上有毛主席像。文革时,这些被通通翻了出来,,张秋琴被定为“反党分子”,批过来,斗过去,没完没了。一个曾经叱咤疆场,英勇杀敌,对党忠心耿耿的老革命、老将领、老知识分子、卓越的女性,怎能忍受政治陷害、人身攻击、颜面扫地?于是,为了表示对林彪和“四人帮”的抗争,她选择了杀身成仁,坠楼自尽。粉碎“四人帮”后,张秋琴的冤情得以平反昭雪。1979年6与23日,党中央为张秋琴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徐向前、胡耀邦、李先念、王震、余秋里、陈锡联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参加追悼会,徐向前元帅亲自主持了追悼会。经党中央审定的悼词给张秋琴以很高的评价:“无论在艰苦的战争年代,还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她都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忘我地工作,为共产主义事业,贡献了自己的一切。她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
    讲座者言:
    张秋琴,中国革命史上一面耀眼的旗帜,党的历史上一代新女性的代表,中国共产党第一代女党员,红军历史上唯一的女将领,留学莫斯科5年的革命知识分子,共和国第一代女部长。今天中国革命和建设,还大声地呼唤着张秋琴再现,呼唤张秋琴的百折不挠的精神和血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7-4-29 08:50
  • 签到天数: 4 天

    [LV.2]偶尔看看I

    392

    主题

    1349

    帖子

    1794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794
     楼主| 发表于 2017-1-27 00:59:2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