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驱动 在成都高新区的互联网大厦,目前汇聚着100多家从事移动互联网软件和硬件开发的民营企业,而这里正是成都高新区提出“三次创业”、通过产业创新和产业升级打造2000亿元产业规模的基地之一。 数据显示,成都高新区聚集了成都市90%以上的移动互联网企业。按照计划,该区每年将引入400家创新型企业,其中两三百家是移动互联网企业,最终在5年内从事这个产业的企业将达1000家。 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傅学坤表示,移动互联网每年以上百亿速度在发展,是未来十万亿级的新型产业,通过努力,未来5年聚集千家规模的企业是完全有可能的。 成都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实施重大科技产业化工程,将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发展,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通过推进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示范城市建设,在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等重点领域建立现代服务业技术创新支撑体系等,加快发展科技服务业;通过构建适应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发展要求的技术体系,及促进生物技术、现代农业装备技术、信息技术等在高端种业、生态有机农业等农业领域的应用推广,深化支撑都市现代农业的发展。 “正因为看到了成都在产业创新方面的众多举措,给予民营经济更大的市场发展空间,我们才选择从中关村回成都创业。”一位从事手机游戏开发的负责人如此表示。 为了推进创新,成都高新区投入10亿元专项资金,主要用于重点项目(企业)的引进、优势潜力企业培育、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与运营、高端人才引进和其他产业发展需要支持的领域,积极支撑产业快速聚集和成长。 成都市工商联(总商会)副秘书长、成都富基股权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罗劼表示,“大部分创业的年轻人从事的是高科技产业和高端产业,起点很高”,因此更需要政府支持和扶持以青年创业为代表的民营经济发展。 改革破局 不久前,成都市委十二届三次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四川省委关于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中,提出推进市场化取向改革,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社会事业、金融服务等领域;依法保护民营企业家财产和合法权益等。 成都市政府随即出台了《2014年成都市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工作措施》。《措施》提出,将在“促进资本融合、放宽市场准入、优化政务服务、加大财政扶持、加强融资服务、鼓励创业兴业、支持拓展市场、支持做优做强、引导规范发展”等方面进行突破。按照非禁即入、公平待遇的原则,支持民间资金进入更广领域,教育、文化、卫生、电力、供水、燃气、交通七大公共领域部门将制定明确的年度开放计划,具体到项目,吸引民营资本进入。在竞争领域中,成都将不局限控股地位,选择有条件的市属国有企业,开展混合所有制试点,通过产权交易市场向民营企业出售。 在谢光大看来,这些年约束民营经济发展的“玻璃门”“弹簧门”确实成为一种“民营经济的诅咒”。因此,此次“非禁即入、公平待遇的原则”关键在于落实,给予民营企业家应有的尊重和公民待遇。 为了进一步推进细则的出台,成都市民营经济研究中心正在着手编撰成都民营经济发展报告,近期就会发布。“我们希望在一些公共事业领域,比如幼儿园、养老院等能够尽快向社会资本开放,”该研究中心负责人表示,希望改革的步子再大一些,力度再大一些。 “要着力营造各类企业公平发展和竞争的环境,打破‘玻璃门’‘弹簧门’现象,激发民间资本投资热情,扩大投资领域,放宽经营条件,让民营企业在同一起跑线上参与竞争。”四川省委常委、成都市委书记黄新初在调研民营经济发展时表示,引导更多社会资本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公用事业和民生领域,鼓励各类企业通过技改、并购和开发新项目增加投资,推动民营经济大发展、大繁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