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新疆长治久安 邹蓝
对口援疆,这是中国特有的政府举措,有点效果。但因为不是能促进就业的复合举措,效果有限。
有援疆的企业,听新疆汉族和少数民族干部朋友说了,不知道国有还是民营企业,抱了大捆的钱,到贫困村每户都发。但是拿了钱还不领他的情,因为这是一次性的,而贫困并无法一次性解决,子女或自己的就业也无法一次性解决。
还听说不懂穆斯林礼节习惯的汉族干部,工作方法简单而经常容易得罪人而不利于做工作。
一个新疆学者朋友与县级领导聊天时说,你们直接面对基层的维族民众,该学点可兰经。而书记都很惊讶,我们是干部,为什么要学。他说,可兰经是穆斯林基本行为的规范,你们读了,就知道该如何与维族穆斯林打交道。不是让你们作为信徒学,而是作为人类文化经典去学。
1988年以来,10余次到新疆,作为国家体改委研究所调研班子成员,我们的西部改革开放思路最终获得邓公,赵公的首肯而落实为国家政策。在调研和向新疆宋汉良、王恩茂、张思学等主要领导汇报的时候,就已经得到了自治区主要领导的认可。由此而一直关注新疆的发展和社会稳定问题。、
1988年,1990年代初,我每到乌鲁木齐,常一个人到二道桥,熟门熟路从市场穿过,在半中间的小门进入自治区外贸厅的后门,去看几个维族朋友。现在有人说,没有维族朋友陪着,如果晚上,则最好不要去。
近20年来老思路走到黑的王乐泉把事情做砸走人,张春贤柔性治疆和中央援疆组合措施下来,有所成效。但是从长治久安,族群和谐的角度看,还不够。
有些非经济措施也得考虑。
在维族人口比重比较大的地方担任主官或重要官员的汉族同志,要鼓励学习维语,按照通一门外语一样考核。维族人口集中地方的一些学校,教师要鼓励学维语;同时,维语人口集中的学校的学生,也该有汉语的必修课。
在新疆范围内,教师、汉族官员和在未来要在新疆工作的考生,通维语,哈萨克语(也是哈萨克斯坦的国家语言),柯尔克孜语(吉尔吉斯斯坦的国家语言)者,即视为通一门外语。
这样方便族群之间的交流了解。听新疆朋友说,即便是汉族,通维语者上市场,维族商人会特别热情友好并给优惠。因为你通维语,就等于是了解维族很深,很尊重维族。他们要给面子。想来也同理,老外在中国,要是汉语说得很流利,他也会得到很多照顾。
赏罚分明,关于抱钱去发的那种行为,要有前提。守法的,要发。家族有人参与分裂活动的家族,不能发。这样就给出一个明确信号。
还有,新疆的计生政策是少数民族干部可以生2个孩子,农村的可以多生一个。但是在农村,往往一生就是7-8个。弄到家庭一贫如洗。计生部门的有效管理那是根本提不上的。但是对于主动放弃2胎的少数民族干部,是否该给予一定的奖励呢?这样虽然没有罚,但是奖励却也是必要的。
有些地方汉族干部与维族群众之间,语言不太畅通,而且干部作风简单,基层百姓一般不会说心里话,就是与少数民族干部之间,也难得交心。援疆政策方面,是否该考虑从西南地区选择一些少数民族干部配合援疆。他们同为少数民族,与新疆少数民族和群众有部分共同的心理。相处得来,就容易情感融洽,就便于交流,便于做工作,更便于下情上达,便利上级的合理决策。这是一个认识新疆少数民族干部的西南省份的少数民族官员跟我说过几次的事情。
援疆工程与就业。听说某人在主政新疆近20年的过程中,连铺路这类事情,都是山东来的公司包揽。为怕染上民族关系不和谐的麻烦,一些企业连勤杂工都不招少数民族员工。这些事情,实际上是跟中央政策背道而驰。清朝尚且采用伯克制度,用维族官员来管理维族民众。现代企业完全可以给新疆各少数民族多提供就业机会,哪怕是勤杂清洁工。只要指定一个能讲汉语的少数民族员工做小组长,组员不通汉语都没有关系。企业最好也招募几个能说维语的汉族或回族锡伯族员工,便利直接与少数民族员工的沟通。
干部可以请学者和阿訇来讲可兰经,既了解了信奉伊斯兰教民众的言行规范,也能和谐与少数民族群众的关系。伊斯兰的先知默罕默德说了,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现在生活在中国的穆斯林,要听从先知的教导,多与其他族群和汉族交流多学习。能用先知和可兰经的经典提法来与穆斯林信众交流,工作效果肯定更好。
还要补充一个,法律一视同仁。现在是维族人折腾了事,政府和公检法往往息事宁人。而汉族则被惩罚。只有一视同仁,犯了事都要惩罚,不论汉维,法律才能起到作用。暴力恐怖的,则一定严惩。
当然,办法还有很多。只要高层官员能有效征求基层官员和民众想法,估计还有更多的办法可以考虑出来。
只有如此增进新疆少数民族群众的利益,和谐干群关系和族群关系,才能有效抑制东突分子赖以存在的土壤,促进新疆的长治久安。
2014/3/14急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