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岗厦城中村改造后诞生了十个亿万富翁让不少人眼红,但它的改造可谓十年一梦。先来了解下这个福田CBD最后的城中村的历史:岗厦村位于深圳福田中心区,东起皇岗路,西接金田路,北至深南大道,南临滨河大道,占地37万平方米。岗厦村本村居民几乎全部姓文,据岗厦文氏介绍,他们是南宋抗元英雄文天祥的第二十六代后裔。岗厦的始祖文萃正是文天祥堂兄文天瑞的第五代子孙。 据深圳商报报道,解放前岗厦村的发展很缓慢,被称为“番薯之乡”,村民生活水准相当低下。1992年,经历了农村城市化改造,依靠政府征收集体土地的收入,当地居民开始创办一些产业,有些家庭渐渐有了些积蓄,随着10万多外来务工人员逐渐涌入,他们开始陆续拆掉瓦房,建起新楼,并将自家的空房出租,渐渐过上了好日子。 据南方都市报报道,2004年深圳关外城市化改制之际,深圳农业已基本消失,农民“洗脚上田”,但其中多数并未真正接受近现代工业和商业培训,而是成为廉租屋建设者和物业管理者,灰色物权问题此时渐形成。深圳市曾出台过法律,变相默许1999年之前的违法建房;政府也曾明确宅基地的使用,所建房屋不能超过3层半,面积不能超过280平方米。然而,深圳的城中村建筑中,合法、非法、半合法半非法的物权犬牙交错、难以辨别,历史给深圳遗留下了灰色物权问题。 
航拍郑州城中村拆迁宛如震区
延伸视频
1998年,深圳市政府就决定对岗厦河园片区进行全面改造。但直到2006年7月,深圳福田区政府、岗厦股份有限公司和金地集团才最终签订了框架性协议,正式推动岗厦河园片区整体改造。 1997年,深圳蔡屋围村民蔡珠祥、张好莲夫妇在宅基地上建起了6层住宅,建造花费120万元。2004年10月15日,蔡屋围村与开发商京基集团签了房地产开发合同,该村约4.6万平方米土地(包括宅基地)全部被卖掉,蔡的房子亦在其列。但在2007年拆迁接近尾声时,蔡珠祥却以补偿不合理为由拒绝拆迁,提出补偿应在1.8万元/平方米。按这一要价,开发商补偿款将达1400万元。最终,耗不起时间的开发商妥协了,1200万元补偿款打入了蔡珠祥账上。此事无疑对后来岗厦村的旧城改造产生了严重影响,岗厦村改造随后陷入僵局。直到2009年,岗厦城中村改造真正意义上的大拆迁才开始。 就在外界对岗厦村民羡慕不已的同时,一位城中村改造企业的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城中村改造对村民们而言,并不仅仅意味着财富的升级,更意味着传统村民们“从组织管理,到生存方式,再到思想观念的全面升级”。后者的升级与转型更艰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