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川时期(2000/02/24~2002/12/26) 频繁出现单日井喷 周小川在历任证监会主席中可能是最有市场人气的。 2000年春节,周小川即将接任证监会主席的消息不胫而走。2月14日春节后的首个交易日,大盘上涨了9.36%,个股几乎全线涨停,至今为止也没有哪一任证监会主席的上任受到"如此待遇"。不过,当时正值网络股引领的牛市行情,为这个全线涨停提供了良好的大环境。 虽然上任的单日行情很是精彩,但周小川至今也是唯一一位在牛市中上台,在熊市中离职的证监会主席。 他是崇尚监管的市场派,周小川的定位就是:证监会应当好裁判员,不偏向、不下场。所以,在其任期内,出台了《亏损上市公司暂停上市和终止上市实施办法》,并且出现了"PT水仙"这第一家退市的上市公司。 在周小川时期,A股走势最激烈的演绎是2001年6月至10月间。2001年6月12日,国务院发布《减持国有股筹集社会保障资金暂行办法》,7月 26日国有股减持在新股发行中正式实施,股市开始暴跌,7个交易日大盘指数跌去了600点。尽管当年10月23日,办法执行不过3个月就被喊停了,股市的下跌趋势仍然没有改变。这也宣告了1999年以来的,以网络股为首的牛市行情结束,A股市场开始进入了长达4年的漫漫熊市。 2002年的"624行情"也出现在周小川任期内。6月23日,国务院决定,国内上市公司停止执行关于利用证券市场减持国有股的规定,并不再出台具体实施办法,引发了6月24日的井喷式行情,沪指大涨9.25%,个股仍是几乎全线涨停。 颇具个人魅力的周小川,在其短短两年多的任期内,出现了两次单日井喷式行情。看来,大盘也为之心跳加速。 周正庆时期(1997/07/12~2000/02/23) 永恒经典"519行情" 虽然接任于股市最具赚钱效应时期过去之后,周正庆坚持认为,政府通过政策和舆论来间接引导资本市场,是国际惯例。 于是,周正庆时期,出现了因国务院批准"六大政策"引发的"519"行情;出现了证监会官员发表讲话为股市定性,随后《人民日报》发表特约评论员文章,重复这一定性;出现了经济学家吴敬琏抛出的著名的"股市赌场论"。 说起"519"行情,A股市场的老股民们记忆犹新。1999年5月19日,沪指上涨4.6%,被称为"5?19行情"并非单日上涨,而是这一天开始,A股由熊转牛,连续上涨了1个半月才出现了像样的调整,而这波行情也成了1999年至2001年科技股领衔的牛市行情的开端。该波行情出现在周正庆时期并非偶然,1999年初,周正庆主导酝酿了一份《关于进一步推进和规范证券市场发展若干政策的请示》的报告,其中包括了改革发行体制等六条政策建议,1999年5月,国务院正式批准这份文件,史称"国六条","519行情"由此被引发。 而就在股指一个半月内上涨70%后,证监会官员发表讲话,称股市上升是恢复性的,随后,《人民日报》社论重复这一观点,并强调"股市指数正常,平均市盈率正常,走势正常,热点正常"。同年9月,证监会又发布了"国有企业、国有资产控股企业、上市公司等3类企业获准进入二级市场"的重大利好政策,有统计显示,在这一年之中有多达250项法律法规颁布实施。 周正庆于2000年初卸任,但这波由科技股领头的牛市行情一直持续到2001年,从1000点涨到了2200多点。 周道炯时期(1995/03/31~1997/07/11) 股市最有赚钱效应 周道炯担任证监会主席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处理"3?27"国债期货的重大违规事件,1995年5月18日,周道炯关闭国债期货交易,并通过协议平仓的办法使该事件得到了妥善解决。 历史的契机让周道炯成为市场的坚定规范者。1996年春节后,A股宛如疯牛一般横冲乱撞。为了抑制过度投机的行为,从1996年10月起,以周道炯为代表的管理层连连发布了后来被称为 "十二道金牌"的规定,包括《关于规范上市公司行为若干问题的通知》、《证券交易所管理办法》、《关于坚决制止股票发行中透支行为的通知》等。 其担任证监会主席的两年多时间里,妥善处理了上市公司造假第一案"琼民源事件",四川长虹转配股违规流通事件,华天事件等近百起资本市场违法违规案件,难怪被称为"灭火队长"。 1995年5月18日,周道炯上任不到2个月,沪指跳空158点开盘,当天涨幅30.99%,留下A股市场上最大的一个跳空缺口。5月22日,国务院证券委宣布当年新股发行规模将在二季度下达,沪指又瞬间跌去16.39%。 10%的涨跌幅限制始于周道炯时期,时值第一个牛市。1996年2月,大盘跌至500多点后,结束了A股市场长达3年的第一个熊市行情,并开始进入第一波牛市行情。从1996年初到1997年5月,上涨了1000点,指数涨幅约2倍,期间的1996年12月16日,两市开始执行10%的涨跌幅限制。 600点接任,1100点离职,周道炯时期不仅出现了第一个牛市行情,从接任到离任,大盘指数上涨了近一倍,也许是幸运,也许是巧合,周道炯时期至今仍被市场看成是赚钱效应最好的时期。 刘鸿儒时期(1992/10/26~1995/03/30) 第一只"熊"出现 被称为资本市场奠基人的刘鸿儒是改革开放以来第一代金融家,也是第一任证监会主席,但在他2年多的任期内,股市也出现了第一个熊市。 现在的股票市场已比刘鸿儒期间规范太多,那时候还没有10%的涨跌幅限制,"T+1"的交易制度也是在刘鸿儒卸任前不久才开始实行,而证券市场的基本法规都诞生在这个时期。刘鸿儒上任当天,大盘下跌了9.43%,次日再跌11.18%,当时的大背景是"8?10"事件刚刚爆发不久,证监会也刚刚成立。 应该说证监会成立于股市急跌之中,1992年5月至11月,半年时间沪指从1400多点跌至400点左右,下跌超过70%,堪比尚福林时期的大熊市,但时间上却只有2008年熊市行情的1/4。在这一波急速下跌的过程中,证监会成立了,刘鸿儒成了第一任证监会主席。虽然上任之日,股市没有热情的表现,但刘鸿儒任职一个月后,股市进入急涨行情,只用了4个多月,就从400点上涨至1500多点,涨幅接近3倍。 不过,急跌急涨后,1993年2月开始,在国家遏制经济过热的宏观紧缩政策影响下,A股市场开始进入长达3年的第一个熊市,从1500多点最低跌至300多点。 1994年7月28日,《人民日报》发表《证监会与国务院有关部门共商稳定和发展股票市场的措施》,引发股市暴跌8.43%,次日沪指跌至325点,这波熊市之中的连续暴跌,就是A股市场历史上著名的"729股灾"。随后的7月30日,监管部门推出"停发新股、允许券商融资、成立中外合资基金"3大政策救市,触发了2个月的大涨行情,指数2个月大涨2倍。但是政策救市没有从根本上扭转趋势,这波行情也只能成为熊市中的小插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