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亿兑付洪峰 1月25日召开的2016年全国保险监管公司会议上,长达2万多字的保监会主席项俊波的讲话稿流入市场。 《华夏时报》记者了解到,在谈到今年的日常工作时,项俊波把“认真落实风险防范的政策措施”放在了第一项;而在这一部分,防范满期给付和非正常退保风险又被放在了首位。 “自2013年行业进入满期给付及退保高峰以来,所涉金额不断攀升。去年行业满期给付及退保金额已经接近万亿元,仍没有到顶。2016年仍会在高位运行,且超过万亿大关,达到近几年来的最高峰,而在全年给付洪潮中,一季度又是高峰中的高峰。这也应该是讲话稿中‘行业面临的集中给付和非正常退保的压力较大’的画外音。”1月29日,一位保险业资深人士受访时对《华夏时报》记者称。 据了解,保险业面临的满期给付压力自2013年以后就一直存在。十年前的2002年,保险公司大量销售了10年期的分红产品;在2007年上一轮A股大牛市期间,保险公司又大量销售5年期的分红险产品以及投连险产品。这些产品在2013年前后进入集中兑付。 但这还不是最大的压力。从2013年开始,市场上又有保险公司开始销售高现价更短期的万能险产品,并引发市场上绝大部分保险公司仿效成风。 “这些万能险产品预设了7%甚至更高的投资收益,有的产品只要满一年就可以退保,过去两年一直是万能险产品大行其道的时候,看看各家大中小寿险公司的保费规模呈现爆炸式增长就可见一斑。而这些万能险产品的兑付期恰恰是从今年开始。”上海一家寿险公司产品设计部总监坦言。 上述寿险公司总监透露,南方某家已经跻身于千亿保费俱乐部的寿险公司一款年金保险在2014年时成为该公司最畅销的产品,全年保费收入达到150亿元,两年之后取出即有盈利,而这些客户大都会在2016年选择退保兑现收益。 “高现价产品的退保都是保险公司在设计产品时就已经精算过的,在产品设计中,会通过费用的收取来引导消费者在特定的时间来进行退保。有的营销人员在销售过程中就会直接告诉投保人在何时退保最划算。而今年一季度恰恰就是那个最划算的时间。”上述寿险公司总监称。 1月27日,复旦大学保险系副主任陈冬梅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就表示,高现价万能险产品从2013年前后兴起,其退保对行业现金流产生的压力正在显现。 险资在逃顶? 事实上,满期金给付在今年达到顶峰,但是退保总量还未见顶,预期要到2018年左右才达到峰值,在“资产配置慌”的大背景下,保险业承受的风险压力至少要持续3年。怎么办? 1月28日晚间,保监会公布的2015年保险业经营数据显示,去年保险资金运用余额是11.18万亿元,其中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1.69万亿元,占比15.18%;但是去年5月末的时候,保险资金在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的比例是16.07%。 换句话说,从去年上半年到年底,保险资金在权益类仓位上总的变化不大,半年内相差不到1个百分点。 “其实只有一个解释,保险资金不是空头,但也绝非像此前外界想象的那样动用数千亿增量资金去驰援股市。只是它在高位逃顶了,然后又在低位去接盘稳住股市,保险资金全年都在资本市场里腾挪,做了一个大波段;其中,权益投资收益要从股市中转出来,偿还即将到来的兑付高峰。所以我们看到,现在的A股重心在不断往下移,当然险资只是其中一股力量,大盘的持续下跌是多重因素共振导致的。”在看到保监会公布的数据后,上海一位资深私募操盘手梁冰分析称。 在梁冰看来,保险资金在去年下半年大盘跌至3000点左右的时候,确实有进场,但是这部分资金是其在高位逃顶的资金。那么到年底的时候,大盘又有500点左右的涨幅,这部分收益已经相当可观。进入今年1月份,这部分资金又开始逃顶了。同时,今年“开门红”的保费又开始进场,险资维持的还是波段操作的思路。 本报记者1月29日统计发现,截止到去年9月底,保险重仓股中大幅减仓[color=rgb(0, 0, 0) !important]银行、地产、券商,加仓的板块则包括传媒、虚拟现实、智能穿戴等中小盘。到去年底,这些板块的涨幅达到50%以上,而进入今年1月份,这些板块又出现深幅下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