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石斋的灯光和“朱氏文风” 读书周刊:在书中,有教师问,如何合理安排时间才能使教师释放自己的空间,从而得到更大的发展。我特别喜欢您关于控制心灵的艺术的说法。 朱永新:要使一个人专注,表面上看需要有驾驭时间的本领,其实更需要有控制心灵的艺术。在今天这个充满喧嚣、诱惑的时代,更需要修炼这种艺术。 我觉得教师特别需要合理利用自己的整块时间,比如寒暑假,可以集中整理自己的教学心得,记录自己的生命叙事。 读书周刊:您身兼数职却总给人精力充沛的感觉。记得十多年前采访您时我就问过关于时间分配的问题,当时您是苏州市副市长,戏称自己“星期天为理想打工”,您也多次提到小时候父亲敦促早起练字使您养成了早起的习惯。 朱永新:是的,我觉得那是父亲给我的最好礼物。晚上读书,早起写作,几十年来已经形成了我的生物钟。我的大部分文章都是利用别人休闲娱乐的时间完成的,所以我坚信,阅读、写作的时间挤挤总是有的。我的微博大多是早间写的,分“一言难忘”“教育闲思”“新父母晨诵”“书香中国”等几个主题。前年我当爷爷了,所以新开了“童书过眼录”板块,为父母们推荐童书。 读书周刊:您许多文章的末尾都标有“北京滴石斋”,有什么特殊含义吗? 朱永新:那是我给自己书房的命名,取水滴石穿之意,我想强调一种坚持的精神。工作再忙也要坚持读书,坚持写作,坚持下学校,新教育实验这些年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坚持。 读书周刊:在各地学校采访,总能听到老师们对您的著作如数家珍,尤其是《我的教育理想》,很多教师说这本书点燃了他们沉睡已久的教育激情。从发行量看,这本书确实已经成为教育畅销书、长销书,您觉得原因何在? 朱永新:我想可能和我亲近教师的态度有关,也有人说,我独特的话语方式受到教师的欢迎。我的自我评价是,我不是最有学问的,但肯定是和教师贴得最近的。这些年我基本每年跑100所左右的学校,和一线的老师接触多了,和学校接触多了,能看到更真实的教育问题,也更了解教育关键点、矛盾点。 读书周刊:您的文风质朴而富有激情,《致教师》这本书的第四辑收录的6篇随笔是近几年为教师写的新年致辞。在岁末为什么会有话想对教师说?主题又是怎样确定的? 朱永新:以前过年的时候会给朋友写信,有人说你应该给教师写信。于是,从2009年年底,我就开始每年新年前夕给教师写一封信。主题都是我觉得对教师比较重要的问题,如理想、信念、爱。我希望老师们能在新的一年给自己一个期许,找到新的方向。其实无论是《我们正在涨潮的海上》《每朵乌云背后都有阳光》,还是《向没被污染的远方重新出发》《爱教育就是爱自己》,都是我想与老师们共勉的话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