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制“十三五”规划为何请来这三位外国专家? 7日的座谈会上首次出现了外国专家的身影,分别是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世界银行中国蒙古韩国局局长郝福满以及麦肯锡全球研究院资深董事华强森。 从公开履历来看,三人不仅是全球顶尖的经济学家,更对中国、亚洲或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问题有过系统研究。从中不难看出,“十三五”规划不仅要顾及中国的“特殊性”,官方同时希望能从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共性”问题中,寻求到解决中国问题的思路。 例如,2001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斯蒂格利茨,就以“斯蒂格利茨怪圈”闻名,即新兴市场国家往往在以较高的成本从发达国家引进了过剩资本后,又以购买美国国债和证券投资等低收益形式把借来的资本倒流回去——显然这就是中国正在面临的问题。 公开资料显示,李克强和斯蒂格利茨也是“老朋友”了。今年3月李克强在会见出席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5年年会境外代表时,就曾经和斯蒂格利茨开了个玩笑:“我对你比较熟悉,而且读过你的书。你坐在后排,是不是延续了英国议会的传统,资深的人要坐到后面去?”

而在7日的座谈会上,斯蒂格利茨一口气提出了7条建议,但他“认真定义知识产权,避免‘盲目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导致阻碍创新”的建议却并未得到郝福满的赞同。 荷兰籍经济学家郝福满在2014年9月被任命为世界银行东亚与太平洋地区中国、蒙古和韩国局局长,常驻北京,他参加了今年在大连举办的夏季达沃斯论坛,是标准的“中国通”。他的观点是:中国发展到今天,必须集中力量大力推进知识产权保护工作。 对此,李克强的回应是:“两位专家对知识产权保护有不同的见解,那我们就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看在这一工作中把握什么样的分寸。”他同时表示,“十三五”规划在《纲要草案》之外还有若干专项规划,其中一定会有知识产权保护相关内容,这与鼓励创新的精神一脉相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