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习近平在打击腐败中体现出了巨大的决心——在这一点上他功不可没。”——比尔•克林顿
《华盛顿邮报》认为,习近平发起的反腐运动,触及到石油系统以及此前碰不得的权力中心的高级官员们,打破了“刑不上常委”的“规矩”。
对于这个古老国家的新征程,美国智库的专家们也绞尽脑汁,试图发现习近平执政的密码,试图获知这位足球爱好者在反腐中究竟扮演怎样的角色,有着怎样的心路历程。
奥维尔•斯科勒(Orville Schell),美国亚洲协会中美关系中心主管。他猜测,习近平既有深度又有信念,这一定程度上源于“文革”期间他在农村工作的经历。执掌两个生机勃勃的省份福建和浙江的经历,让他更加同情私营行业。
乐观者还希望,习近平的父亲(一位立场温和的政治家)可能也对他有所影响。有媒体援引一位“红二代”的话说:“习近平本来也可以轻松完成自己的任期,但他作为革命者后代的强烈责任感促使他选择了一条更艰难的道路。”
与傅高义一样,美国的中美关系专家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到,习近平非常崇拜邓小平,希望自己能够带领中国走入改革和增长的新时代。
对于习反腐决心和带领中国继续前进的决心,曾给美国带来10年繁荣的克林顿总统深有惺惺相惜之感。美国《财富》杂志援引克林顿的话说:“我认为习近平在打击腐败中体现出了巨大的决心——在这一点上他功不可没。”
二次改革的宏大蓝图
无论是《纽约时报》,还是《华盛顿邮报》,关注点大部分被中共反腐的猛烈程度所吸引,记者查阅了2014年美国媒体关于习的报道,其中反腐有关话题占据半数。
然而,反腐不是习雄心勃勃的计划的全部。
不少接近中南海的人士强调,反腐只是习近平所领导的这一届新中央最能直接体现政绩的一个表象。在其背后,一个负载着宏大蓝图的庞大车轮正滚动前行,这个被中国政治分析家们称之为二次改革的宏大蓝图并非“改革”二字所能完全体现,它所包含的范围与深度甚至超出了外界当初的想象。 . 早在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闭幕之际,美国媒体在称赞改革计划“雄心勃勃”的同时,也不乏怀疑之声:习近平如何将宏伟的改革蓝图变为现实并取得成功。
《华盛顿邮报》认为,习近平的改革是具有矛盾性的。他强调市场力量在中国经济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也承认国有企业在中国经济中的“龙头”地位。
然而,习近平推动改革之迅速、果敢,令一向敏锐的美国媒体大跌眼镜。
《纽约时报》刊文称,自习近平执政以来,中国以日渐自信的姿态面向周边国家与各大跨国企业。习近平呼吁中国要掌握新兴技术以保护国内的经济安全;减少对国外技术产品的依赖,促进国内工业的发展。
《华尔街日报》指出,习近平的改革计划提供了全面的措施整顿国有企业、刺激私营部门,并且通过土地改革和劳动力流动来解放经济,促进繁荣。
《纽约时报》也提到,城市化在习近平看来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因此,户籍改革是习上台后许下的重要承诺。即便在改革过程中遭遇到地方政府或是群众的不满,改革也要排除万难推进。在《华尔街日报》看来,“这样的改革才是回到聚光灯下”。
而《时代》周刊则评论称,2014年,对中国而言,是成败攸关的一年。以习近平为首的中国领导层已向外界证明,他们有能力做出艰难决定并聪明地贯彻实施。
习氏外交“塑造新游戏规则”
在处理纷繁复杂的国内事务同时,习近平已然走过世界各地,与世界各国的领导人建立了友谊。他可以在加州的庄园和奥巴马总统谈笑风生,也可以坚持国家无论大小一律平等的原则,和马尔代夫的总统把酒言欢。
这一点,为一向傲慢的美国领导人所不及。
就任不到两年,习已经确立了鲜明的外交风格,如他自己所言,我们永远不会主动挑起事端,但是面对其他国家的挑衅,我们会做出必要的反应。
《华尔街日报》惊呼,习呼吁构建一个“亚洲人的亚洲”,“亚洲国家应同心协力共同解决地区上的安全问题”,亚洲所面临的问题需要由亚洲的国家来解决。这一提法让美国战略学者联想到了“门罗宣言”,他们一方面对此本能地予以抵制或遏制,另一方面却又不得不接受中国在亚太影响力增加这一无法改变的现实。
习的强硬,不是秀肌肉,而是理性、积极。
《赫芬顿邮报》评论道,习近平认识到,中国已经不可能关上开启的大门;而且中国越发展,便会越开放。
在习近平的领导下,中国在全球事务中将变得更加“积极主动”,并且与其他国家一道塑造新的游戏规则。这家曾获得普利策新闻奖的博客网站如此概括中国领导人。
习的周边外交也迥异于前任。他迟迟不访问朝鲜,而是去韩国会见朴槿惠总统,这让中国的盟友朝鲜大为恼怒,甚至想邀请日本首相访问。
《华尔街日报》认为,这在很多外交学者看来反映出北京与平壤两方的“不和谐”。对于寻求亚太再平衡战略的美国政府而言,中韩关系的拉近对于美国在东北亚的盟友产生了瓦解的威胁。华盛顿的智囊们认为,如果中国的最终目的是通过破坏美国的同盟网络,以削弱美国在亚洲的主导地位;那么,韩国就是中方最明显的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