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问新股发行 三月已近尾声,今年第二波IPO即将到来。年初在弱市之中强行重启新股发行之后,无论是在发行中,还是在上市后,首批52只新股都受到了市场各方的极大关注,尤其是其中的4家上市公司因为种种质疑而被中国证监会直接叫停——“暂缓发行”,另外的已上市的48只新股中,部分出现极短时间内的疯狂暴炒也给市场留下了极深印象。当下中国,IPO依然是最为暴利的一门生意,但A股市场和中国的广大投资者却为此付出了高昂代价。多年来,中国股市和中国足球一起成为国人心中之痛。对于本该为股票市场引入生命之源的新股发行,我们该如何反思,又该如何应对即将到来的今年第二波IPO呢? 对话嘉宾 ■温丽君南京证券研究所高级策略分析师 ■李泓灏民族证券零售总部财富中心总经理助理 市场弱势会推迟发行吗 大众证券报:周五,中国证监会新闻发言人张晓军介绍,证监会将完善新股改革措施。而在1月10日的新闻发布会上,发言人曾表示,已过发审会的首发企业预计要到3月份才能发行,此外,由于在审企业需补充[color=#000 !important]2013年年报 ,预计发审会也要到3月份才会召开。而现在3月份已近尾声,你认为新股发行工作会不会受到市场走弱的拖累而继续延迟? 温丽君:IPO正成为压制A股的重要因素之一,其对于A级市场的抽血效应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在当前A股总体表现依然疲软之际,新股发行工作的重启必然会受到市场走弱的拖累,尤其是时点的选择上会受到影响。 李泓灏:市场弱势对投资者情绪有一定不利影响,但预计不会影响本次新股发行的时点。从年初的情况看,虽然当时股指较低,市场也同样低迷,但管理层仍然果断推出了第一批新股。而从市场的反映来看,市场对新股的接纳度还是比较好的。 [color=#000 !important]IPO重启会构成压力吗 市场此前已对[color=#000 !important]IPO重启有了充分的预期和反映,因此当到IPO真正启动之初,反而有利空出尽之意,可能对市场的不利影响并不会太明显。 大众证券报:如果IPO重启,对当下市场是压力大,还是促进大? 李泓灏:IPO重启肯定会对市场资金面构成不利影响,尤其是在存量资金主导而缺乏新增资金进入的情况下。不过,市场此前已对IPO重启有了充分的预期和反映,因此当到IPO真正启动之初,反而有利空出尽之意,可能对市场的不利影响并不会太明显,但其后若发行节奏过快会影响市场走势,进而通过市场来调节发行节奏。此外,从长远来看,IPO将为市场带来新鲜血液,为投资者带来更多贴近经济发展进程的优质标的。如果投资者坚持价值理念,IPO启动就会是一件好事,因为将会有更多优质标的可供选择。 温丽君:此次IPO重启,对于短期市场而言,必然是压力更大一些,主要原因在于,当前A股的结构性估值高企的格局仍未得到根本改善,小盘股的估值溢价在人民币贬值、信用风险担忧等多重因素下面临一定的回归压力,而新股发行将改变当前的供求失衡格局,进而进一步引发估值的回归;但从长期来看,新股的正常发行必然能带来更多的优质上市公司资源,进而让更多的投资者能享受到企业成长的红利,但这需要有一个更为健全有效的市场环境,市场必须能起到关键的基础的资源配置作用,要有优胜劣汰的机制。 老股转让缺陷如何化解 老股转让符合市场化、国际化的大趋势,但在人性趋利、惩罚有限背景下,必然意味着勾兑盛行、利益输送成风,要对违法违规行为加大惩罚力度。 大众证券报:今年新股发行体制改革之后,老股转让虽然解决了超募问题,但[color=rgb(0, 0, 0) !important]奥赛康(行情股吧 买卖点)事件让这一新制度安排备受市场争议,证监会新闻发言人张晓军昨天表示,证监会将在新股承销办法、老股规定进行微调和完善,但会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突出事中事后监管,你对此是什么看法? 李泓灏:的确奥赛康事件对二级市场投资者构成了一定伤害,反映出了这次新股改革中老股转让措施中存在的一些缺陷问题。不过,管理层已经意识到了这一问题,从近期管理层的动作看,也在积极采取措施进行完善和弥补。 温丽君:老股转让的确是引进存量发行以更有效地进行市场询价,符合市场化、国际化的大趋势,这是没有问题的,但之所以在实行过程中严重走样,甚至成为利益输送的一个新工具,主要的原因还在于A股的法制环境依然不健全,在一个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缺乏法制观念的市场里,“如果有百分百的利益,就将甘冒上绞首架的风险”,在人性趋利、惩罚有限背景下,必然意味着勾兑盛行、利益输送成风,要改变这个问题,首先必然是进一步加大监管,对违法违规行为加大惩罚力度。 网下配售如何让人心服 机构与中小散户申购新股条件完全不同,违反“三公原则”,显失公平。关键在于逐渐取消一二级市场的不合理价差,而这更需要IPO进一步市场化。 大众证券报:除老股转让外,网下配售也是投资者诟病的问题之一,特殊投资者网下申购高中签率令人震惊,你有什么更好的制度改进建议? 李泓灏:管理层将新股发行时按一定比例配售给机构,是为了达到稳定市场的目的,是为了避免新股上市后的不稳定对大盘造成 “冲击”,这种做法也是海外成熟股票市场的一种新股发行方式。但由于国内一二级市场大概率存在巨大差价的现实很难在短期改变,而目前网下申购机制下,机构与中小散户申购新股条件完全不同,违反“三公原则”,显失公平。 在目前网下配售中签率大幅高于网上投资者的中签率下,配售并没有发挥好价格发现作用,反而滋生出种种不公平现象,涉嫌配售权寻租腐败、涉嫌利益输送等。如果网下配售以引进战略投资者为目的,就应设立限售期,比如3年内限售,这样才能更大程度上保障网下配售机构是真正的战略投资者。若为稳定市场则应取消网下配售,让市场规律来自我调节。 不过,改革中遇到问题是不可避免的。对于这些问题,投资者也不应过于苛刻,而应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相信这些问题都将随着国内资本市场的制度化建设而逐步得到解决。 温丽君:关键在于逐渐取消一二级市场的不合理价差,而这更需要IPO进一步市场化,而非人为压低发行价格,而注册制仍是非常重要的发展方向,从发达市场的经验来看,真正的注册制改革方向将有效消除一二级市场不合理的利差。 注册制还需要哪些准备 注册制要想获得成功,必须具备两大重要因素:一是法制化进程,不仅要有健全的法律制度,更要有法必依,违法必究;二是进一步培育市场力量,进一步壮大机构力量。 大众证券报:十八届[color=#000 !important]三中全会决定提出,“要健全[color=#000 !important]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推进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今年两会[color=#000 !important]政府工作报告也再度重申了这一重大战略,也有消息称证监会已经提出2015年要过渡到注册制,你认为这一重大改革举措还需要哪些准备和过渡? 温丽君:注册制毋庸置疑是一个非常正确的方向,意味着监管层一方面当运动员,一方面当裁判员的尴尬历史将逐渐宣告终结。对于A股而言,注册制要想获得成功,必须具备两大重要因素:一是法制化进程,不仅要有健全的法律制度,更为重要的是,要有法必依,违法必究;二是进一步培育市场力量,机构力量的进一步壮大是A股能进行有效的资源配置的关键要素。 李泓灏:一直以来,国内资本市场实行高度管制的审核制。以前国内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善,这种情况下实行审核制有其合理性。但随着国内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审核制的不合理之处愈发明显,比如不能真正让市场来配置金融资源、让市场决定上市公司的合理价格。去年的十八届[color=#000 !important]三中全会确定了发挥市场 “决定性”作用的改革方向,未来向注册制转变将成必然。 注册制将如何影响股市 2014年作为过渡的一年,市场投资理念将快速向价值投资靠拢,并可能成为价值低估的传统蓝筹和真正优秀的成长股的行情驱动力。 大众证券报:十八届[color=#000 !important]三中全会决定提出,“要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推进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也再度重申了这一重大战略,也有消息称证监会已经提出2015年要过渡到注册制,你认为这一重大改革举措将对今年的股票市场产生什么样的方向性指引? 李泓灏:过渡到注册制对国内资本市场具有标志性意义,意味着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国内市场逐步迈向成熟,同时市场运行和投资力量也将发生根本性转变。如果成功推进注册制,价值投资的理念会真正成为投资者的成功法宝,对真正有价值的公司和股票构成长期利好。届时国内市场价值投资的时代将真正到来。2014年作为过渡的一年,市场投资理念将快速向价值投资靠拢,并可能成为价值低估的传统蓝筹和真正优秀的成长股的行情驱动力。因此,今年在[color=#000 !important]投资策略上以这两大主线进行战略布局。 温丽君:目前来看,A股市场上市公司“一股独大”的环境依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只有混合所有制改革有了根本的改变,国企、央企体制僵化的格局才有望逐渐打破,才能真正壮大市场的力量,因此,围绕注册制改革,A股市场的[color=#000 !important]国企改革同样是非常重要的配套工程,而这也需要诸如壮大私募市场、养老金入市、扩大QFII投资比例等多重壮大机构投资者力量的举措出台。 首批新股上市为何遭暴炒 一方面,成长股在去年一年都遭受了持续追捧,首批新股发行生逢其时;另一方面,首批新股被贴上“优质股”标签,发行方也为顺利发行故意压低价格。 大众证券报:今年第一批48只新股上市后,获得了空前的炒作,成为了今年最大的热点之一,有人认为是因为发行价定低了,也有人认为是市值管理太疯狂了,还有人认为是流通盘太小了,你如何看? 温丽君:首批新股发行遭遇热炒有一定的历史特殊性,一方面,成长股在去年一年都遭受了持续追捧,成为非常稀缺的资源,首批新股发行生逢其时,受到热捧自然难以避免;另一方面,首批新股发行中由于经过多次的财务检查,依然能顺利突围成功发行,其背后隐含的监管层的信用“背书”,使得首批新股被贴上“优质股”标签,加之过程中存在一些发行方为顺利发行而故意压低价格发行的现象,自然使得这些新股进一步受到资金的热捧。 李泓灏:有两个原因:一是作为第一批上市的新股,质量都不错,而新的定价措施也使得发行价格普遍不高,为二级市场的股价上涨留下了较大空间;二是在经历了最长一次的IPO暂停后,当时投资者普遍对新股行情给予了高度期待,打新和炒新的热情都非常高。在这种背景下,游资推波助澜,把新股炒作推向了热潮。不过,这次新股炒作也暴露出了改革中部分措施的不足之处,如老股东的存量发行和承销商的网下自主配售。 下一批新股上市还会大涨吗 仍有较大可能遭到市场的炒作。不过,供给更多下,市场的成长股饥渴症将明显消缓,个股基本面参差不齐必然使得后续个股的走势将出现明显的分化。 大众证券报:下一批新股还会大涨吗?对IPO制度安排有何看法? 李泓灏:国内资本市场历来有较为浓厚的炒新情结。预计短期内这种情绪还将持续,因此新一批新股上市后仍有较大可能遭到市场的炒作。不过,目前市场主要由存量资金主导。一旦大量IPO上市,新股供给加大,由于资金面的限制,炒作的力度会逐步下降。更长远看,随着市场向注册制转变,投资者将更加注重投资标的的真正价值。届时只有真正具有高成长性的优质公司的新股才会得到市场的追捧。 温丽君:下一批新股发行,将面临与之前完全不同的市场环境,供给更多下,市场的成长股饥渴症将明显消缓,个股基本面参差不齐必然使得后续个股的走势将出现明显的分化,对于管理层而言,在新股审核仍未完全放开的背景下,一方面,在新股堰塞湖的特定情形下,人为地调节一下发行节奏难以避免,因为对于众多排队多时的企业而言,率先突围上市仍是第一目标,而扎堆上市不可避免地将对二级市场形成过度的冲击;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继续完善A股制度建设,尤其是非常重要的退市制度 ,保证良性的优胜劣汰机制是A股保持活力的关键要素,此外,进一步加大新股询价过程中的合法、合规检查,并重视投资者、媒体立体监察体系,若有违规则予以重罚,以重塑市场信心。总而言之,注册制仍是非常正确的大势所趋,不能因噎废食。(大众证券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