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两会即将开始之际,搜狐财经推出"我们都是追梦人"系列,从九个不同职业不同经历的人,带你重温习李元年里普通国人的状态与感悟。有公务员国企员工在中央反腐大背景的生活感悟;有创业者、股民的财富变化的悲欢;有沪漂一族对工作和生活的呐喊。他们的感触才是对2013年最真实的写照,也只有这些"追梦人"才能真正绘制一幅美好的"中国梦"。
本文主人公是名北漂一族,很多年来,他就像是一只越冬的候鸟,即便没有飞的很遥远,每年一次的往返也几乎就是和她的全部联系......
作者:北漂 郭儒逸
下面的文字是作者在去年的这个时候写的,一年过去,情况似乎并未发生丝毫的变化。在这个大时代里,突然讲起故乡的话题,谈及它的变迁,却感觉十分陌生。也有可能,是自己和那个讲故乡的圈子,已经离得越来越远。
最近一部片子偶尔会被拿过来做个谈资,就是《这个男人来自地球》,一个有关时间的片子。一个活了14000岁的男人,在漫长时间里的所见所闻所感。这貌似要比都教授的那几百年更有魅力。岁月这个东西,不可思议。
而在忽短忽长的时间里,到处都会有变迁的故事,无论形式,总将被察觉。
《孤独的故乡》
太行山脚下的老家乡村和大多数的北方农村没有太大差别,在肃杀的冬季尤其如此。然而过年再回去的时候,除了那座嵌在半山腰的古老寺庙里飘扬出的阵阵佛号,感觉儿时记忆里村庄的模样,已经刹那间变得很稀薄了。
很多年来,我就像是一只越冬的候鸟,即便没有飞的很遥远,每年一次的往返也几乎就是和她的全部联系。没有乡愁的矫情,没有少小离家的惶恐,更从未有过近乡情切的那种心跳。这么说来,我就是个彻头彻尾的没心没肺者。
很多年后,我不止一次地做过良辰孤往、植杖耘耔的梦——在脚下路磕绊的时候,在怨艾的时候。这个寻求慰藉的地方啊,回头望的时候,才发现原来你们已经疏离了太久。于是,在某一天不得不开始猛烈的怀念。
90年代初在中国农村鼎盛的时代,记得过年时节一到晚上便人声鼎沸,我确信你会感谢鸡犬相闻这个词的美妙。四处嬉闹的孩童、隔夜供桌上上冻的祭品、烧断的炉香里散发的味道、还有操持不歇的母亲。对了如果你想,还会一不小心望见那群星璀璨的遥远夜空。而这一切,等到今天喧嚣落尽寂静拥上,我再也没能找到当初的影子。
不可否认,故乡在悄然无声的变着。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离开这个祖祖辈辈生存的地方,哪怕只是暂时地泊向远方。或者,这个叫做故乡的本身也在默默寻觅一个不至于过于落后,以便能和那里的人们依然维持不多联系的一个精神契合点。然而正是这个契合点的飘忽不定,直接导致了故乡和离人之间的难以倾诉的隔膜,和弥漫在二者之间的偶尔猜忌的气息。生于斯长于斯的人慢慢融入另一个更为广阔的世界,而故乡小小的庇护不可遏制地日渐微弱。当往昔的故乡有朝一日也成了千篇一律的水泥阁楼,他们的隔膜是会彻底地消除,还是会长成一堵横亘其间难以逾越的高墙?
故乡老了,尽管在自觉不自觉地进行着所谓翻新的变化,但似乎并没有能再泛出很多年前的那种勃勃生机——它正在被遗弃。
千百年来的中国农村社会,几乎完美地保持了一种疏于法理重于道德的乡绅自治状态。如果没有爆发一场疾风骤雨般的动乱,这都将会是一种长期保持的慢条斯理的状态。在这个场景之中,故乡是安静的,易于归属的。打破这种状态的力量过于薄弱,甚至一度并没有过。其实我认为很难讲这种模式的优劣,觉得这样的故乡是个可以让你软绵绵做梦的地方,而没有自身无处皈依的冷酷与冰凉。这种冰凉,现在却在日复一日的感受到,而其原因开始指向了迈向城镇的诸多努力。城镇化的另一个解释就是,原有乡村结构的彻底凋零和消失,不知道这种和历往的断层,在作别故乡欢欣憧憬之时,是否能忘却掉骨子里的那份惆怅?
我并没有听到太多的欢呼雀跃之声。
只是突然怀念。当“村八分”在日本农村社会盛行的时候,中国故乡的简单乡间关系也开始变得那么亲切——即便可能受到了被孤立的惩罚。可能若干年之后,儿时的故乡在脑海里留下印象的,也不会是类似上述的诸多不愉快,而是只剩下一抔没有杂质的故乡泥土。一如小时候每逢出殡的乡间队伍,对扛在孝子肩头的引魂幡那般印象深刻,终生不灭。
返回》成败攸关的一年之《来自习李元年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