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一份重要的商谈协议 1948年底,中央统战部有一份“关于召开新的政治会议诸问题”的商谈协议和各方面意见汇编。这个汇编是解开排序问题的一个重要钥匙,把这个汇编中的一些内容弄清楚了,离最终搞清楚排序问题也就只有一步之遥了。 此文件基本明确了两个问题: (一)筹备会由23个单位组成:(1)中国共产党(2)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3)中国民主同盟(4)中国民主促进会(5)中国致公党(6)中国农工民主党(7)中国人民救国会(8)中国国民党民主促进会(9)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10) 民主建国会(11)无党派民主人士等。 (二)新政协的参加单位来自38个方面,其中前10个方面与筹备会排序完全一致。 4. 排序基本形成 1949年4月20日,中共和国民政府南京当局在北平的和平谈判最后破裂。4月20日夜,毛泽东和朱德发布命令,指示解放军向全国进军,解放全中国。20日晚至21日,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4月23日,中国各民主党派联合发了一个声明,竭诚拥护进军命令。这次,各民主党派的落款如下: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 李济深 中国民主同盟常务委员长会 沈钧儒 章伯钧 民主建国会常务理事会 黄炎培 中国民主促进会常务理事会 马叙伦 中国国民党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常务委员会 谭平山 中国农工民主党检察委员长会主席 彭泽民 中国人民救国会中央委员执行委员 李章达 中国国民党民主促进会主席 蔡廷锴 中国致公党中央委员会主席 陈其尤 这个排序只要去除后来解散的救国会,以及与民革合并的民联、民促,再加上九三学社、台盟,就与目前的排序完全一致了。因此,可以认定,这是一份非常重要的史料。 二、结论 新政协召开时,各民主党派的排序已经基本固定下来。根据以上史料和分析,可以得出结论:民主党派的排序是以“五月五日通电”为基础,以党派组织及其代表人物在民主革命时期所做的贡献和社会地位为依据,在新政协筹备会议期间经各方充分协商逐步确立的。 以上观点,需作四层理解: 第一,“五月五日通电”是基础,不是依据。即民主党派的排序虽然后来有所调整变化,但大框架在此通电的落款中即已基本成形。 第二,依据是民主革命时期的贡献和社会影响,但不仅是组织的,更主要是组织中的代表人物的。 第三,排序有调整变化,是逐步明确并固定下来的,不是一成不变的。 第四,排序在中共和各民主党派之间是有基本共识的,并经充分协商形成。 那么,现有八个民主党派排序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1949年11月,在北京举行的中国国民党民主派第二次代表会议,决定将民革、民联、民促和国民党其他爱国民主分子统一成为一个组织----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因此,之后的党派排序中不再出现民联、民促。救国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49年12月18日在北京宣告结束。 据目前史料,1950年11月4日,中共和各民主党派为美国侵略朝鲜发表的联合声明中,各民主党派在落款中的排序为民革、民盟、民建、民进、农工党、致公党、九三学社、台盟、新民主主义青年团。 除去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即与现有排序完全一致。建国后,新民主主义青年团逐渐向“群团”方向而非“政党”方向发展;在1957年召开的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其更名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不再具有党派性质,不再列入民主党派序列。据此,应该是1950年11月4日以后就固定了八个民主党派的排序。 1959年9月29日,各民主党派就庆祝新中国成立10周年向毛泽东主席献辞。落款即为八个民主党派加工商联,顺序与现在通行的完全一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