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几天朋友圈、微博都被阿里巴巴上市的消息刷屏了,马云和罗汉们的发家史成了脍炙人口的段子。还有人写“为阿里骄傲”、“马云加油”。看了不禁想偷笑,咱又没股票,干嘛如此入戏。 不过话说回来,“麻雀变凤凰”的故事,谁不爱呢? 为采访阿里上市这件大事,我早早便做起了功课。在去程的飞机上看了一部纪录片《扬子江上的大鳄》,读了一本书《这才是马云》。前者讲述马云如何从三尺讲堂走向神坛,后者则一把将他从神坛上揪了下来。 “阿里热” 这是一次非典型采访:受性质所限,流程都已安排好。记者要做的只是等,等马云团队进场,等排队安检,等敲钟,等开盘价,等提问环节,等晚餐会不会有高管露面。 在流程外才能充分感受一把阿里热。美国人民对把钱投出去的事相当上心,连出租车司机和餐馆老板都知道来自中国的BABA。 宾馆里顺门缝滑进来的《星岛日报》连续大标题报道:“马云不移民,乐做‘杭州佬’”,“阿里巴巴发威,马云身家狂涨”。《USA today》头条也是“Alibaba IPO is wake-up call for Silicon Valley”。 虽说纽交所领导提前打过预防针,说敲钟到开市,有可能需要等上一两个小时,可还是倍感煎熬。一面希望开盘价高点,吓美国人一跳,一面希望稿子赶紧交了完事。 一美元,半美元地往上蹦字儿,最后定格在92.7美元,超发行价37.8%,共花了2小时25分钟。 不知在这两个半小时里,马云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 空降晚餐 马云在上市那天共露面三次。 第一次,清晨梳个大背头,站纽交所门口给人拍照;第二次,开盘价憋出来以后,简短的提问交流,语调平缓;最后一次,上市晚餐的突然惊喜。 开市后,马云来到记者们集中的房间里,表情远没有想像的兴奋,更多透露了一个字:累。 他淡淡说,自己对当上首富没有任何感觉,连个小区首富都不想当。 他还说,未来的日子会很艰难,做得好,很好;做不好,就悲催了。 晚餐吃到一半时,马云突然和彭蕾一起出现,让大家颇为兴奋,赶紧抛出了最关键的疑问——员工们有了钱,股票一卖都走了咋办? 马云的笑容稍稍绽开一些,大方回答了这个带刺的问题,“阿里巴巴就是要‘严进宽出’,‘宽进严出’那是监狱。” 马云说,“流出了我们,可是壮大了生态系统”,“要是500强中200个CEO都是阿里人才好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