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辅助访问 天气与日历切换到窄版

Discuz! Board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962|回复: 1

滴水穿石三十年——福建宁德脱贫纪事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5-10-31 14:37
  • 签到天数: 4 天

    [LV.2]偶尔看看I

    1433

    主题

    6823

    帖子

    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3194
    发表于 2018-6-2 19:27: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滴水穿石三十年——福建宁德脱贫纪事

    2018-06-02 09:20:46光明网-光明日报

    原标题:滴水穿石三十年——福建宁德脱贫纪事

    作者:光明日报记者张政 刘文嘉 高建进

    从福建宁德市区到宁德寿宁县下党乡,车向西北行,至少要经过15条隧道。白沙隧道、江家渡隧道、铜岩隧道、岭头隧道……每个隧道,都代表着闽东一座山。

    1989年7月19日,时任宁德地委书记习近平用另一种方式来到这里。在坐车颠簸几个小时后,路没有了。他沿着山中小径徒步两小时才进村,现场召开扶贫办公会,又用了3个小时披荆斩棘走出这片深山。

    那是他就任宁德地委书记的第二年,是中国提出“帮助贫困地区尽快改变面貌”的第五年。在宁德期间,他以脚步丈量了闽东的山容海纳,开启了带领贫困群众走出大山的“凿空之旅”。三十年后,当宁德贫困发生率已降至百分之零点零几,由闽东大地策源的脱贫思想,正在推动21世纪的中国迈向第一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当年的“滴水穿石”,与今天的脱贫攻坚呈现着同样的战略定力;

    当年的“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经”,凝练为今天的精准扶贫思想;

    当年的“要想脱贫致富,必须有个好支部”,发展为今天的“加强党对脱贫攻坚工作的全面领导”;

    当年的“把心贴近人民”,今天有了更为有力的表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三十年前赴后继,三十年一以贯之。脱贫路上的宁德样本,由此被历史地放入了更大的时空坐标中。

    “滴水穿石”“弱鸟先飞”

    下党乡71岁的老人王光朝,至今记得1989年盛夏的那一幕。

    以150多年历史的文昌阁为背景,之字形的石径上走下了一队人,走在最前面的,正是头上戴着草帽、肩上搭着毛巾、手里拿着木杖的习近平。“我都记得,走到下党十一点多了,(习近平)一条毛巾都是汗哦,老百姓纷纷喊着‘地府(知府)来了’‘地府来了’,我们自己煮了凉茶,挑着担桶给他送去。”

    这是无公路、无自来水、无电灯照明、无财政收入、无政府办公场所的下党乡,第一次迎来地委书记这么大的官。四户极度贫困的家庭里,坐下了知心人;连门都没有的简陋小学教室,成了扶贫现场会的会场。

    “找了块红纸,写上了‘会场’两个字,贴上了。桌子上铺的布,是不知从谁家找的被面。”下党乡原党委副书记刘明华参与了现场会,每一个细节都仿佛在眼前,“老百姓找遍全村,找出仅有的一瓶罐头给习书记送去了。习书记把里面的罐头倒在碗里,送给了会场的一个老婆婆,自己用空瓶子装凉茶喝。”

    贫困,如大山围困,如重石压心。习近平提出,要率先解决公路、水电和办公三大问题。他还对带去的地、县相关部门负责人说,“大家都是翻箱倒柜、竭尽全力的,尽可能解决问题”。

    山坳乡村下党的历史,在这个见到“地府”的夏天翻开了新篇。在习近平下党之行的第二个月,拿着上面“翻箱倒柜”下拨的72万元,下党公路和电站两个项目先后动工。刘明华说:“马上就干起来了。总书记当时考虑得非常长远,要想富先修路,建电站则等于给我们抓一只‘老母鸡’,可以生蛋的。”1991年1月,13公里的进乡公路建成;同年12月,下党电站建成。

    一度被列入全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宁德,同样在这两年时间中实现了深层变革。闽东九县甚至比邻的温州、苍南、乐清,都留下了习近平的足迹,仅下党乡所在的寿宁县,就曾经九次迎来他的访贫问苦、基层办公。他大力倡导的“滴水穿石”精神、“弱鸟先飞”意识、“行动至上”作风和“四下基层”制度,不仅使当地贫困户的温饱问题得到了基本解决,更深度雕刻了闽东大地,造就了今天的闽东气质。

    三十年久久为功,无数个下党故事,千万人的命运转折,几届宁德党委政府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接力攻坚,最终被历史提炼成了一串数字:截至2018年4月,宁德市累积脱贫77万多人、造福搬迁近40万人。目前,宁德贫困发生率已经降至0.028%。同期,全国的贫困发生率是3.1%。

    今天,当记者从那条改变历史的公路进入下党,每一处景观都在无声地讲述着闽东从老书记那里继承的定力与干劲。盘山路的起点,“撸起袖子加油干,一张蓝图绘到底”的牌子立在路边;沿途每隔几百米,写着“滴水穿石、弱鸟先飞”的小红旗迎风飘动;中心村村口,“红色旅游开发建设系列项目推进计划表”标牌背后,施工的村民人头攒动,新的建筑已经拔地而起。

    王光朝老人,两年前开起了一家茶馆,起名“幸福茶馆”。问及名字的渊源时,他说:“幸福下党,难忘习总。没有总书记当年来下党,没有他牵挂着下党,下党的幸福从哪里来?下党人知恩,感恩。”

    “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经”

    在宁德所属的福鼎市赤溪村,如果你问一位上了年纪的村民当年有几亩地,他会忽然愣住。在这里,土地不论“亩”,甚至不论“分”,只论“能出几担谷子”。甚至,用两只手一划拉,就能比量出自家田地大小。

    赤溪村,被称为“中国扶贫第一村”。1984年,时任福鼎县委宣传部新闻科科长的王绍据把赤溪村的贫困状况投书媒体,引发了中央关注。和闽东绝大多数村庄一样,它的土地资源被山与山挤压到最低限度,北中国动辄千里沃野的景象,在这里几乎不能想象。

    福建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田地的稀缺与山海资源的丰厚形成了耐人寻味的对比。1988年9月,在闽东九县深入调研后的习近平,重新梳理了“山”与“海”的辩证法:小农经济是富不起来的,小农业也是没有多大前途的。我们要的是抓大农业。这就是说,在农业上,“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经”,稳住粮食,山海田一起抓,发展乡镇企业,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

    王绍据记得,针对赤溪村所在的福鼎市,习近平还曾专门指出:抓山也能致富,把山管住,坚持十年、十五年、二十年,我们的山上就是“银行”了。这段话,记载在1988年8月11日印发的《福鼎通讯》上。

    因地制宜打开了闽东视野,也带来了赤溪村对自身的再认识:路无一丈直、地无三尺平,14个自然村,有的甚至是“挂”在了山上,一方水土已难养一方人。由此,当地创造性提出“整体搬迁”思路,从最困难的22户88位畲族群众开始,将12个自然村陆续迁至赤溪行政村所在地。进入新世纪后,赤溪更是在生态优势和山地资源上做足了文章,背靠太姥山景区,把整个村庄变成旅游景点,村就是景,景就是村。绿水青山就是“银行”的预言,在三十年后得到印证:2017年,赤溪村人均纯收入已经达到16000多元,村财政收入达到了80万元。

    “山海经”的哲学,在几十年中赋予了每个脱贫致富的闽东村庄以独特的标识。今天的宁德人,会对各个村不同的发展模式如数家珍:下党,定制茶园;赤溪,旅游扶贫;柏洋村(福鼎市),产业致富;下歧村(福安市),海蛏养殖;北岐村(霞浦县),滩涂摄影……千村百景,月映万川。

    2016年2月19日,在人民日报社调研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人民网演播室,与赤溪村村民进行了视频连线。他满怀深情地说,我在宁德讲过,滴水穿石、久久为功、弱鸟先飞,你们做到了,你们的实践也印证了我们现在的方针,就是扶贫工作要因地制宜,精准发力。

    在视频连线的另一头,一辈子为赤溪脱贫奔走的王绍据眼睛湿热。“这是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再次号召。”他说。

    “必须有个好支部”

    福鼎市硖门畲族乡柏洋村,是年社会生产总值超过20个亿的明星村。宽阔的村文化广场边上,“群众说事党小组”的办公室引人关注;整洁的村委会大厅里,基层党建“五心”工作法的牌子尤为醒目。

    “五心”是指工作有信心、办事有公心、发展有恒心、为民有爱心、团结有诚心,每一“心”有专门所指和细化内容。围绕这一工作法,柏洋村形成了一整套周密的村务管理、公开、“话事”制度,统筹特色农业与工业企业,持续推动着“山海并进、产业富村”。

    村党委书记王周齐感慨:“总书记当年在闽东工作时曾说过,要想脱贫致富,必须有个好支部。柏洋村之所以能发展成为一个远近闻名的富裕村,关键就在于我们这些年狠抓党建不放松。”

    闽东父老都记得,两年主政宁德,习近平逐步建立了以“信访接待下基层、现场办公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下基层”为主要内容的“四下基层”工作制度,坚决反腐倡廉、严惩违法乱纪、整顿干部建房、造就了党建大气候。一句(如果不讲廉政)“那么我们的事业还有什么希望,我们何以取信270万闽东人民”,音犹在耳、掷地有声。

    以党建引领脱贫,被实践检验,以实践传承。在闽东,记者采访过的每个乡、村干部,都会率先提到党建的话题;走访过的每个脱贫村,都有自己丰富的党建经验;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活跃度,从深层次上塑造了一方水土的精气神。近年来,为贯彻“加强脱贫第一线的核心力量”的重要思想,宁德市选拔优秀“老乡镇”进入乡镇领导班子,从经济能人、返乡大学生当中推选8000余名村“两委”班子成员,选派了第五批365名机关党员干部驻村任第一书记、1640名干部驻村蹲点,安排近8000名干部包户扶贫。看房、看粮、看有无读书郎、看主要劳力强不强、看有无病人卧病在床,真正实现每个贫困村、贫困户都“有人挂”“有人帮”。

    摆脱贫困,已经成为写在闽东大地上的当代史。

    同时,也早已不仅是闽东历史。

    1992年,《摆脱贫困》一书即将付梓。在书后的“跋”中,习近平写道:“在这本书中,我只提供一份我在闽东实践、思考的记录,这对于闽东脱贫事业和其他事业之宏伟大厦或成为一石一木,对于后来者或许也有些微意义——若留下探索,后人总结;若留下经验,后人咀嚼;若留下教训,后人借鉴;若留下失误,后人避免。”

    三十年奋力摆脱贫困,闽东已经别开生面。而十三亿多中国人民,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国,终将在2020年彻底与绝对贫困挥别。

    《光明日报》( 2018年05月31日01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7-9-16 18:36
  • 签到天数: 2 天

    [LV.1]初来乍到

    3103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7061
    发表于 2018-6-3 14:52:40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宁德扶贫一张蓝图绘到底:久久为功 摆脱贫困

      初夏的宁德,清新怡人,生机盎然。这里是“全国扶贫第一村”所在地,曾是全国18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之一。这里也是习近平总书记早期开展扶贫实践的地方。30年来,曾经“老、少、边、岛、贫”的宁德市累计实现脱贫74万多人,仅2012年至2017年就脱贫18.95万人,年均脱贫3万人以上。2017年底,全市贫困发生率降到0.028%。记者深入宁德市5个县10个村,深切感受到这个当年的贫困地区如今翻天覆地的变化。旧貌换新颜的背后,是习近平扶贫思想在闽东大地上的生动实践。
      推进“造福工程”,结束船民“海漂”生活
      溪邳村地处闽东东南沿海的盐田港畔,依山面海,是福安市连家船民聚集的纯渔业行政村。连家船民以船为家,捕鱼运货为业,常年漂泊江海,居无定所。溪邳村党支部书记刘明福从小就生活在连家船上。“当年我们一家六口人挤在一艘连家船上,白天黑夜都在海上晃。”回忆起当年船上的生活,刘明福感慨万千,“居无定所、老无所依、无学可上、有病难医,说的就是当时的连家船民了。”
      为解决溪邳村连家船民上岸难的问题,福建省委、省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政府免费提供土地,负责路、电、水、通信、广播电视信号等“五通”工作,同时对上岸建房村民实行资金补助,解决了349户1425人的上岸定居问题。截至2013年,最后137户渔民也全部上岸定居,溪邳村村民从此彻底告别“以船为家,终日漂泊”的生活。
      渔民上岸了,接下来问题便是如何让渔民稳得住、富起来。溪邳村因地制宜,利用渔村优势,成立合作社,使用瓶养章鱼、立体养殖等新技术,水产养殖规模越做越大,打造出了溪邳村特色海洋发展之路。2017年溪邳村村民人均纯收入达18756元,而这个数字在上世纪90年代只有850元。“事实证明,只要思想意识不贫困,以滴水穿石的韧劲奋斗,摆脱贫困是早晚的事情。”刘明福感叹道。
      如今,连家船民已经成为历史名词。“上岸定居之后,我们渔民才渐渐过上了稳定幸福的生活。”1999年搬迁上岸的村民刘德仁边引记者参观他的新家边说,“如今我们过的是‘电气洋房、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生产方面政府每年还会给我们进行培训,我们的生活真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扶贫先扶志,发展更有精气神儿
      在屏南县双溪镇安泰艺术城,“人人都是艺术家”公益教学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从6岁孩童到83岁高龄老人,村民闲暇时间不再是打牌唠嗑,而是纷纷拿起画笔,画古街老巷,绘小桥流水,村民的创造力和人文情怀得以绽放。作为政府全力推进的艺术扶贫项目,2015年成立的安泰艺术城创办了“双溪古镇国际残疾人艺术教育中心”,向村民尤其是残障人士提供免费艺术教学。两年多时间里,吸引国内外学员2万余人前来培训,带动贫困户500多人、残疾人150多人创收,目前已有独立艺术空间42家(含残疾人工作室10间),艺术客栈30家。学员作品通过自媒体和电商等渠道销售,现已累计卖出画作6000多幅,总值500多万元。
      “画画让我收获了自信和尊重”,自小患有侏儒症的沈明辉在教育中心已经学习两年多,现在已经拥有自己独立的画室,每幅画价格达1000元—2000元,其作品《生命之树》在2016年拍出1.1万元的高价。沈明辉在摆脱贫困的同时,精神面貌大大改变,如今的他是一个自信独立、自力更生的小伙子。“通过画画我得到了许多人的认可,证明自己有更多的创造力,这让我觉得充实和自由。”
      “扶贫先扶志,艺术创作则是体现村民精气神儿的最好方式。”屏南县文创指挥部办公室主任张峥嵘对记者表示,“有了一技之长,创业有声有色,贫困户从思想上树立了脱贫的信心,精神面貌大大改观。”
      精准发力,治病就要治在病根上
      溪邳村依托“造福工程”实现稳定脱贫,双溪镇通过艺术扶贫让村民收获自信和尊重……在宁德,许多村子通过长期探索走出了一条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致富路”。
      “多年来,宁德市牢牢把握‘精准’这个扶贫工作的核心要义,坚持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游则游,用绣花功夫提高扶贫的精准度和有效性。”宁德市委副书记林文芳介绍说。
      走进下党乡下党村,古色古香的建筑掩映在青山秀水中,远处茶园绿意盎然、长势喜人。今年72岁的王光朝经营着一家“幸福茶馆”,他是1989年时任宁德地委书记习近平来下党乡调研的亲历者之一。“当时村子里一寸公路都没有,他们一行步行3个多小时才进到村里。”说起当年的情形,王光朝记忆犹新。
      下党村山青水绿,具有良好的高山茶生长环境,有茶园600多亩。但此前高质量茶叶找不到销路,一直是村子的老大难问题。治病就要治到病根上,从2014年开始,下党村推出中国首个扶贫定制茶园,保证了茶叶销路,茶青每斤价格增加到10元,茶农每年每亩可增收4000元左右,村民年人均收入达11000多元,村级收入从零增加到22.3万元。
      位于福鼎市的赤溪村被称为“中国扶贫第一村”,1984年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不足200元,280多户村民散居在14个偏远自然村中。经过10年就地扶贫、10年搬迁扶贫、10年旅游扶贫,赤溪村已经旧貌换新颜,走出了一条“百姓富、生态美”的致富小康路。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视频连线赤溪村时给我们讲扶贫工作要因地制宜,精准发力。”赤溪村党总支书记杜家住告诉记者,赤溪村利用地处太姥山风景名胜区西南麓的优势,立足优美生态、扶贫历程、畲族文化等资源,招商引资推进旅游开发,在建设各项旅游配套设施的同时,成功带动多名村民实现脱贫。全村共有210多名村民在旅游公司、合作社就业务工,人均月工资3000多元,2017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641元。
      回眸闽东与贫困作战几十年,曾经的“弱鸟”如今羽翼渐丰,期待飞得更快更高。“宁德是习近平总书记早期开展扶贫实践的地方,他倡导的‘滴水穿石’精神、‘弱鸟先飞’意识一直鼓舞着宁德人,我们争取多抱几个‘金娃娃’,不断地为幸福生活、美丽家园而奋斗。”林文芳表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