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5月6日,民进中央召开了“全媒体背景下如何做好宣传工作”研讨会。会议邀请了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海外版)、光明日报、人民网、新华网等多家媒体人士参加,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就民主党派如何把握舆论引导规律、提升新媒体时代网络沟通能力等课题进行了有益的研讨。近日,《民主党派工作交流》第11期刊发了《民进中央“全媒体背景下如何做好宣传工作研讨会”会议综述》一文,现全文转发:
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切实加强对新媒体传播规律的把握,深入研究舆论引导规律,不断提升新媒体时代网络沟通和舆论引导能力,5月6日上午,民进中央在机关举办“全媒体背景下如何做好宣传工作”研讨会。民进中央副主席刘新成出席研讨会。
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海外版)、光明日报、《求是》杂志、人民网、新华网、团结网、中国网等多家媒体的领导与资深媒体人受邀参加了研讨会。
刘新成对各媒体长期以来对民进的关注和支持表示衷心感谢,希望今后进一步与媒体加强合作,做好民进的新闻宣传工作。
研讨会上,大家以头脑风暴的方式,围绕会议主题,就自身定位、特色、全媒体建设、统一战线栏目设置,以及今后如何进一步加强与民进宣传工作的合作等畅所欲言。
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
大家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概括地提出了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为新闻舆论工作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正确舆论导向,要求我们必须提高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新闻舆论工作者要增强政治家办报意识,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中找准坐标定位,牢记社会责任。民主党派宣传工作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就在于要在重要时间节点、重要事件上及时发出“主流声音”,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讲好党派故事,传播党派声音;要有自己的定音鼓,帮助党派成员划清是非界限、澄清模糊认识。在工作实践中,我们要坚持新闻宣传的统战性、严肃性和真实性, 不断提高可读性,要靠真情实感去吸引人、打动人。
做好新闻宣传供给侧服务
研讨会上,大家对民进中央近两年宣传工作的方式和手段进行了研讨,对一些规律进行了总结,对今后的工作模式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今年两会期间,民进中央宣传部创新工作方式,做好对新闻媒体的服务和引导工作。首先,建立了两会期间媒体联络微信群,先后共有70余位记者加入。此外,针对11个重点提案,共组织了6场媒体集中采访,由提案人对提案进行解读。在微信群向媒体公布集体采访的时间、地点和主要内容,供媒体自行选择,宣传部负责统一协调组织。研讨会上,大家对这种工作方式给予了高度认可。大家认为,这种“重点人物+重点事件+菜单选择”工作模式满足的新闻宣传的基本要素,避免了记者们在会场的奔波之苦,提高了工作效率,这在党派的两会宣传上尚属首次,被大家称为“新闻宣传的供给侧改革”。这种工作模式更是使民进中央今年的重点提案在短时间内形成了宣传热点,实现了重点提案全部见报章、登电视、上网络,新闻报道数量比去年两会期间增加了一倍。
研讨会上,大家还对明年两会期间的宣传工作提出了意见和建议。比如,建议可以按专业领域,组织相关代表委员的集体采访;充分运用全媒体手段,全方位报道代表委员的履职风采;要让“两会媒体联络群”在平时的工作中也成为互通信息、新闻发布、信息提供的一个平台;要把宣传供给侧服务和精准宣传有机结合起来,为党派工作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新媒体平台要善于发声
对于民进开通不久的“民进网”微信公众号和《民主》杂志“开明视点”微信服务号的运行,与会业内人士也给出了专业的建议。大家认为对两个公众微信号的高起点、高水准表示肯定。特别是《民主》杂志“开明视点”微信服务号第二期,单篇文章的阅读量就有9900多人次;“民进网”微信公众号大多数也在上千甚至几千的阅读量,势头很好。
大家认为,在新媒体环境下,民主党派面对崭新的舆论环境、舆论格局,必须要充分认识新媒体、了解新媒体、依靠新媒体、利用新媒体,要秉持互联网思维,使媒体更好服务于民主党派的建设和发展,更好服务于国家建设和发展的需要;新闻宣传报道要符合新媒体特点,与传统平台可以有所差异化,报道要更加精炼简短,语言方式更加鲜活,要让更多的人接受,可以尝试用“软”新闻来增加文章的可读性,要提供超出用户预期的报道内容,达到更好地宣传效果;党派发声的同时要有更多的参与性和互动性,甚至是组织线下活动,这样才能突破统战宣传的圈子,在社会上产生更广泛的影响,党派系统新媒体平台之间要做到资源共享,互相支持,共同做好宣传工作。
民进中央宣传部副部长毛梦溪主持会议。他在会上向媒体通报了近期民进新闻宣传工作的有关情况,介绍了今年下半年民进中央宣传工作的重点,特别是民进在新媒体宣传方面的有关情况。
与会媒体还就民进中央的重点宣传工作出谋划策,就可以合作的工作进行了详细深入的探讨,特别是就民进中央农村扶贫大调研、两岸学者对话、教师发展论坛等重要活动上如何进行深度合作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