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国务院参事林毅夫
第一财经 李策:林先生,您好!您的研究“新结构主义”显示我们中国的经济潜在增长率有8%左右,我们看到我们的宏观经济政策也在不断地调整,就您来看,我们的政策需要在哪些方面做出努力能够缩小我们的产出负缺口,助力经济稳增长,请您谈一下?
经济学家 林毅夫:我认为我们中国在未来5年、10年、15年的时间,还有平均每年8%增长的潜力,这个潜力是怎么判断呢?因为一个国家,它的经济增长靠的是技术不断创新、产业不断升级,劳动生产率水平不断提高,收入水平不断提高。这种方式发达国家跟发展中国家都一样的,发达国家它的产业跟技术在全世界最前沿,它的技术创新,它的产业升级都要靠自己发明,我们知道发明投入很大,风险也非常大,从过去这100多年的情形来看,发达国家平均每年的经济增长速度大约在3%。但是我们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们的技术,我们的产业跟发达国家有差距,那么这个差距当然代表我们劳动生产率水平比发达国家低,我们的技术、我们的产业附加价值比发达国家少。但是技术创新跟产业升级,我们可以由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作为技术创新跟产业升级的来源,也就是有所谓的后发优势。
根据跟我们同一个发展阶段的其它发展比较好的,赶上发达国家的这些经济体的经验来看的话,他们基本上能够保持十几二十年8%-10%的增长,如果他们能够实现的话,那就代表这个后发优势有这个潜力,应该是有8%的潜力。但是有8%的潜力,为什么这几年的经济增长的速度比较慢?最主要要把潜力变成现实,有外部条件、有内部条件。
我们知道从2008年以后的国际金融经济危机,后来国家还没有完全复苏,所以国际的需求不足,加上我们经济增长当然会比潜力低一点。但是我觉得靠内需来推动我们的经济增长还有很多条件,一方面就是有技术的潜力,我们还可以继续经济从中低端向中高端去升级,还有基础设施、环保、城镇化都是很好的投资机会。在这个投资的过程当中,可以利用后发优势,有了投资以后,就会创造就业,消费就会增长。所以我想把我们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的潜力用出,把我们拥有的回旋余地跟政策手段用足,我相信“十三五”规划提出的6.5%以上的增长目标,再有8%的增长潜力,在我们这些有利条件利用足的话,6.5%以上的增长目标应该是可以实现的。 第一财经 李策:您的观点比较乐观,我们看到中国经济当中存在严重的产能过剩的问题,我们的结构也有很多深层次的问题亟待解决,针对产能过剩,主要是在煤炭和钢铁领域开始进行调整,但是困难重重,比如下岗职工的安置问题和如何依托有效的市场,就您现在来看,两会过后的政策对于我们现在的结构调整有没有什么新的信号?对我们资本市场和经济发展,您看有没有什么样的深远影响?
经济学家 林毅夫:我想产能过剩是一个事实,因为我们过去平均每年的增长将近10%,现在降到7%,或者比7%还低一点,这样的话适应10%增长的产能,在只有7%增长的情况之下,当然会有不少过剩的地方。那么在正常的情况,它有过剩,它市场价格会降低,价格降低以后,一些盈利状况不好的企业就会退出,那么这个退出以后,市场又会恢复。而且退出的通常是效率比较低的,技术水平比较低的,这样的话,这种退出还能够整体提高我们产业的技术,我们整个产业的效率水平,应该是会好的。
现在我们国内一个主要问题就是有很多盈利状况不好的企业,它并不能按照这种市场机制退出,也就是一般所讨论的僵尸企业,它盈利状况不好,未来盈利的前景也不好,但是它总还能够得到地方政府的支持、金融的支持,然后不退出。我们想主要原因是我们有不少企业有政策性负担,因为它可能雇佣了很多人员,这些人员超过它的经济运行的需要,可是我们从政治上面为了增加就业,就让这些企业去负担这些人员,因为它去负担这些人员,它实际上是承担了社会性的责任,这个责任是政府加给它的,它既然有政策性负担,那政府就必须给政策性的保护跟补贴。金融机构知道政府会给它政策性的保护跟补贴,等于政府给它做担保,所以金融机构即使看到它的盈利状况不好,也会继续给它贷款。
所以我觉得解决这个去产能的问题,主要的还是必须解决这些企业的政策性负担问题,如果你政策性的负担的这些人员剥离出来,它就会按照市场的工具跟需求的情形,经验不好的企业,效率低的企业就自然会被淘汰,这种市场汰劣存优的机制就能够实现。所以我们这一次在政府工作报告里面也提出,要设立1000亿人民币的专业基金,来解决去产能过程当中,这些过去的人员的安置。
另外,如果这些政策性负担人员安置完了以后,由于正常的市场汰劣择优而产生的失业的话,应该由社会政策来兜底,应该有失业保险,还有这些员工的再教育等等。如果这样的话,我相信我们就能够让这个产能按照市场的工具跟需求来解决它怎么恢复的问题,并且在这个过程当中效率低的企业会被淘汰掉,效率好的企业能够留下来,提高整个产业的整体水平。
第一财经 李策:您的一项研究里面还显示到2020年,我们可以跻身于高等收入国家,我不知道这个研究依据来自哪里,因为我们现在都在讲中等收入陷阱的问题,就您觉得,我们实现的路径有哪些,推动我们稳增长和调结构,什么是主导产业,这方面金怎么看待?
经济学家 林毅夫:中等收入陷阱的含义就是作为一个中等收入国家,它的人均收入水平的增长速度不能比发达国家快,所以它就赶不上发达国家,就一直限在那个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上面。那么它的经济增长,我前面已经谈到了,它的基础是要技术不断创新,产业要不断升级,如果一个中等收入国家能够利用跟发达国家技术差距的有利条件,让技术创新的速度、产业升级的速度可以比发达国家快的话,它劳动生产率提升的速度,收入水平提升的速度就可以比发达国家快。这样的话,它跟发达国家的收入差距就会越来越小,然后迈过高收入国家的门槛,12615美元,跨过那个门槛就变成高收入国家了。
我觉得因为我们在经济发展过程当中,我前面提到了,我们还有相当大的后发优势,即使在现在有不少产业是产能过剩的,但是我还能产业升级。如果你产业升级了以后,劳动生产率水平就能够提高,收入水平就能够提高,在整个“十三五”规划当中,我们也强调要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的动力,在旧的动力当中还要继续保留,所以要靠双引擎来增长。我想这些增长方式让我们劳动生产率水平可以保持一个相对于发达国家快的增长速度,我们的收入水平就能够不断向发达国家去逼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