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辅助访问 天气与日历切换到窄版

Discuz! Board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901|回复: 3

【冯骥才】 《福字是最深切的春节符号 》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414

主题

2579

帖子

5966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5966
发表于 2014-2-16 22:52: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冯骥才:《福字是最深切的春节符号 》

发布时间:2014-02-13  来源:

  每年最冷的日子里,当那种用墨笔写在菱形的红纸上的大大小小的福字愈来愈多地映入眼帘,不用问,自然是春节来了。福字带来的是人们心中熟稔的年的信息和气息,唤起我们特有的年的情感,也一年一度彰显出年的深意。
  福字在民间可不是一般的字,这一个字——意含深远。
  它包含的很多很多,几乎囊括了一切好事。既是丰衣足食,富贵兴旺,又是健康平安,和谐美满,更是国泰民安,天下太平。可是生活永远不会十全十美,也不会事事如愿,此中有机遇也有意外,乃至旦夕祸福,这便加重了人们心中对福字的心理依赖。福是好事情,也是好运气。再没有一个字能像福字纠结着中国人对幸福生活强烈的渴望与心怀的梦想。它是广大民间最理想化的一个汉字。平时,人们把这些美好的期望揣在心里,待到新的一年——新的一轮空白的日子来临的时候,禁不住把心中这些期待一股脑儿掏出来,化为一个福字,端端正正、浓笔重墨写在大红纸上,贴在门板、照壁和屋里屋外最显眼的地方。这叫我们知道,人们年时最重要的不是吃喝穿戴,而是对生活的盛情与企盼。
  节日是人们的精神生活。
  关于贴福字的起源传说很多,但我相信的还是民俗学的原理,它是数千年来代代相传、约定俗成、集体认同的结果,它做为一种心灵方式,深切和无形地潜藏在所有中国人的血液里,每到春节,不用招呼,一定出现。它不是谁强加的,谁也不可能改变它,谁也不会拒绝它。于是,福字包括贴福字的民俗就成了我们一种根性的文化。
  近年来,不断有人想设计春节符号。显然,持这种好心的人还不明白,节日的符号更是要约定俗成的。它原本就在节日里。比如西方圣诞节的圣诞树,万圣节的南瓜灯,中国春节的福字,端午的龙舟,中秋的玉兔,元宵的灯笼等等,早已经是人们喜闻乐见、深具节日内涵的象征性的符号。节日的符号不是谁设计的,是从节日生活及其需要自然而然地产生出来的。只要人们需要它,它就不会消失,还会不断被创造。记得多年前中央电视台一位记者在天津天后宫前年货市场上釆访我,他想了解此地老百姓怎么过年。我顺手从一个剪纸摊上拿一个小福字给他看,这福字比大拇指指甲大一点儿。这记者问我这么小的福字贴在哪儿,我说贴在电脑上。平日电脑屏幕是黑的,过年时将这小福字往上一贴,年意顿时来了。这种微型的福字先前是没有的,但人们对它的再创造还是缘自节日的情感,顺由着传统。
  再有,民俗都是可参予的,就像写在红纸上的这个福字;真草隶篆怎么好看怎么写,任由人们表达着各自的心愿。因为福字是自己写给自己的;是一种自我的慰藉,自我的支持与勉励,也为了把自己这种生活的兴致传递给别人。
  中国人对生活是敬畏的,对福字更是郑重不阿。我曾写过一篇文章《大门上的福字不宜倒贴》,是讲中国人对生活的态度。还有一个小故事,我小时候见一位长者写福字,他写好了看了看,摇摇头不大满意,但他并不像写一般字——写坏了就把纸扯掉,而是好好地压在一摞纸下边。他说福字是不能撕掉的。这种对生活的敬重与虔诚、对文化的虔诚,一直记在我心里。这是多美的生活情感,多美的民俗,多美的文化方式与心灵方式。中华民族不就凭着这种执着不灭的生活精神与追求,在东方大地上生生不息了五千年吗?
  别小看这小小的红纸上简简单单一个墨写的福字,它竟然包含着我们民族生活情感与追求的全部和极致。它称得上我们一种深切的春节符号。因而,每每春节到来,不论陕北的山村还是江南水乡,不论声光化电的都会还是地远人稀的边城,大大小小耀眼的福字随处可见;一年一度,它总是伴随着繁纷的雪花,光鲜地来到人间,来到我们的生活和生活的希望里。
作者:     责任编辑:张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414

主题

2579

帖子

5966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5966
 楼主| 发表于 2014-2-16 22:55:1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414

主题

2579

帖子

5966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5966
 楼主| 发表于 2014-2-16 23:19:15 | 显示全部楼层
老母为我“扎红”带

(2014-02-14 12:12:54)分类: 文学作品   冯骥才


今年是马年,我的本命年,又该扎红腰带了。
在古老的传统中,本命年又称“槛儿年”,本命年扎红腰带——俗称扎红,就是顺顺当当“过槛儿”,寄寓着避邪趋吉的心愿。故而每到本命年,母亲都要亲手为我“扎红”。记得十二年前我甲子岁,母亲已八十六岁,却早早为我准备好了红腰带,除夕那天,亲手为我扎在腰上。那一刻,母亲笑着、我笑着、屋内他人也笑着,我心里深深的感动。所有孩子自出生一刻,母亲最大的心愿莫过于孩子的健康与平安,这心愿一直伴随着孩子的成长而执着不灭;而我竟有如此宏福,六十岁还能感受到母亲这种天性和深挚的爱。一时心涌激情,对母亲说,待我十二年后,还要她再为我扎红,母亲当然知道我这话里边的含意,笑嘻嘻连连说一个字:好好好。
十二年过去,我的第六个本命年来到,如今七十二岁了。
母亲呢?真棒!她信守诺言,九十八岁寿星般的高龄,依然健康,面无深皱,皮肤和雪白的发丝泛着光亮;最叫我高兴的是她头脑仍旧明晰和富于觉察力,情感也一直那样丰富又敏感,从来没有衰退过。而且,今年一入腊月就告诉我,已经预备了红腰带,要在除夕那天亲手给我扎在腰上,还说这次腰带上的花儿由她自己来绣。她为什么刻意自己来绣?她眼睛的玻璃体有点小问题,还能绣吗?她执意要把深心的一种祝愿,一针针地绣入这传说能够保佑平安的腰带中吗?
于是在除夕这天,我要来体验七十人生少有的一种幸福——由老母来给扎红了。
母亲郑重地从柜里拿出一条摺得分外齐整的鲜红的布腰带,打开给我看;一端——终于揭晓了——是母亲亲手用黄线绣成的四个字“马年大吉”。竖排的四个字,笔划规整,横平竖直,每个针脚都很清晰。这是母亲绣的吗?母亲抬头看着我说:“你看绣得行吗,我写好了字,开始总绣不好,太久不绣了,眼看不准手也不准,拆了三次绣了三次,马字下边四个点儿间距总摆不匀,现在这样还可以吧。”我感觉此刻任何语言都无力于心情的表达。妹妹告我,她还换了一次线呢,开头用的是粉红色的线,觉得不显眼,便换成了黄线。妹妹笑对母亲说,你要是再拆再绣,布就扎破了。什么力量使她克制着眼睛里发浑的玻璃体,顽强地使每一针都依从心意、不含糊地绣下去?
母亲为我扎红时十分认真。她两手执带绕过我的腰时,只说一句:“你的腰好粗呵。”随后调整带面,正面朝外,再把带子两端汇集到腰前正中,拉紧拉直;结扣时更是着意要像蝴蝶结那样好看,并把带端的字露在表面。她做得一丝不苟,庄重不阿,有一种仪式感,叫我感受到这一古老风俗里有一种对生命的敬畏,还有世世代代对传衍的郑重。
我比母亲身高出一头还多,低头正好看着她的头顶,她稀疏的白发中间,露出光亮的头皮,就像我们从干涸的秋水看得了洁净的河床。母亲真的老了,尽管我坚信自己有很强的能力,却无力使母亲重返往昔的生活——母亲年轻时种种明亮光鲜的形象就像看过的美丽的电影片段那样仍在我的记忆里。
然而此刻,我并没有陷入伤感。因为,活生生的生活证明着,我现在仍然拥有着人间最珍贵的母爱。我鬓角花白却依然是一个孩子,还在被母亲呵护着。而此刻,这种天性的母爱的执着、纯粹、深切、祝愿,全被一针针绣在红带上,温暖而有力地扎在我的腰间。
感谢母亲长寿,叫我们兄弟姐妹们一直有一个仍由母亲当家的家;在远方工作的手足每逢年时依然能够其乐融融地回家过年,享受那种来自童年的深远而常在的情味,也享受着自己一种美好的人生情感的表达——孝顺。
孝,是中国作为人的准则的一个字。是一种缀满果实的树对根的敬意,是万物对大地的感恩,也是人性的回报和回报的人性。
我相信,人生的幸福最终还来自自己的心灵。
此刻,心中更有一个祈望,让母亲再给我扎一次红腰带。
这想法有点神奇吗?不,人活着,什么美好的事都有可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414

主题

2579

帖子

5966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5966
 楼主| 发表于 2014-2-16 23:29:05 | 显示全部楼层
年画中的三种活化石

        (2014-01-29 16:13:58)分类: 守望民间文化(文章)   冯骥才


在当今中华大地的许多乡村,每逢农历年时,民间的木版年画依然是印制和应用着的民间艺术。人说它很古老,到底多古老?且不说文献的记载,只说它的技艺就了不得,至少有三种堪称“活化石”的古艺在里边。

一是雕版印刷。这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品是出土于敦煌的唐代咸通年间的《金刚经》,不单文字精美,插图的线条也流畅而纯熟,这表明至少一千二百年前中国人就用雕版来印制图书了,后来的年画就是从中诞生的。

一千多年来中国人一直雕版印制图书,可是到了近代,由西方传入了便利的石印术,铅印术,后来是彩色胶印技术,渐渐雕版印刷就被放弃;可是惟有木版年画至今依然使用着全套传统的手工雕版印刷的工具与技艺。这也是我们称中国木版年画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原因。可以说,如果我们现在想看看原汁原味的活态的四大发明之一雕版印刷,就到年画传人的作坊里看。

二是拓印。其实早在中国人发明雕版印刷之前,还有一种更古老的印刷术是拓(音踏)印。古代重要的记载刻勒于石。东汉灵帝曾将《论语》、《春秋》、《周易》等七种经典的标准文本,刻四十六通石碑上,立在洛阳太学门外;这便致使天天上千人去抄写,把太学堵得水泄不通。于是就有人发明用纸和墨拓去印碑文,供给人看,不用再抄。印刷的发明就是为了满足文字与图画大量复制和广泛传播的要求。从我国的印刷史看,拓印先于雕版,待到轻便省力和易于操作的雕版印刷一出现,拓印更多去为书法与考古服务,不再有印刷的含意了。

然而,很少人注意到这种古老的拓印在年画中还在使用着。比如在我国西南重要的年画产地四川的绵竹,一直有一种拓印的年画。这种拓印年画与一般年画不同——从刻版到印制与材料都不同。一般年画的雕版是阳刻,文字是反字;拓印的版是阴刻,文字是正字。一般年画印制是先在版上刷墨,后印在纸上;拓印年画的版不刷墨,先敷上纸,喷少量的水,用净毛刷将纸敷实(俗称掌纸),然后用拓包蘸墨一点点将画面拓印出来。年画通常是五颜六色,拓印只是单色,就象碑帖拓片,多数为黑。绵竹人称这种年画黑货。这种年画黑白分明,十分爽目;墨色透亮,线条清朗,刀法考究,古雅迷人。现在绵竹年画还保留多种古版和老画样,如《紫微高照》、《蝉宫折桂》等,应是中国木版年画中的一支风格别具的奇花异卉;这里的艺人以其独擅其长的拓印而自豪。

三是扑灰。中国木版年画都用版印,惟有山东高密还使用一种特殊的技艺——扑灰。扑灰源自古代画工使用的方法。在古代,画工们代代相传的最珍贵的东西是粉本。粉本就是单线白描的稿样,常用于壁画,也用于别的各类绘画。历史上著名的唐代吴道子的《八十七神仙图卷》和宋代武宗元的《朝元仙仗图》都是冠绝古今的用于绘制寺观壁画的粉本小样。

粉本最初画在兽皮上,后改用绢或纸。使用粉本的手法多种:有的在粉本的线条上扎许多距离相等的针孔,作画时在粉本上洒上颜色鲜明的色粉,让色粉从针孔漏下来,使画样清晰地显现在画纸上,便可据稿作画;也有的在粉本的线条上,用靛蓝粉复勾一遍,然后铺在画纸上,用手扑一遍,将复勾的色粉留在纸上,再去依样描绘。高密的扑灰就是这种古艺,它们使用的在复勾粉本的材料是木炭条。木炭条在古代画工那里叫“朽子”。朽子易涂易改——我们常用的成语“九朽一罢”就是从这里来的。由此可见高密扑灰画技传之久远。如今无论画壁画还是别的什么画,都不再用粉本和扑灰了,然而,这种古老又智慧的扑灰之艺,还依旧为高密年画艺人有滋有味地使用着。

看似并不复杂的民间版画,竟然包含着如此深远的历史和非凡的来头。故而说:

精英艺术,与时俱变,民间文化,千古犹存。

2014.1




绵竹年画《聚宝藏珠》

高密扑灰年画《牛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