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德国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特点 (一)总体印象 德国的经济是非常强大的。包括化学、电子工业、汽车工业、信息技术工业和机械工业都为经济的增长推波助力,是世界上许多领域领先的出口国,可以和日本美国相竞争。德国经济为什么能在世界经济波澜起伏中长期保持强劲的状态?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有一个高水平的高等教育体系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同时,不管是研究型大学还是应用型大学都强调:始终与那些以科研推动的产业保持十分密切的联系,例如宝马、奔驰、奥迪、西门子公司,等等;都重视与中小型企业加强合作,中小企业更需要大学科研以及从大学产生的新知识的支持。这样使得德国的工业和高校强大科研力量紧密结合,助推德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德国大学有两类大学。一类是工业学校或者职业技术学校,也就是应用技术类大学,如新乌尔姆应用科技大学、英格斯塔特应用科技大学。第二类是研究型或教学研究型大学,如慕尼黑工业大学、莱比锡大学、拜罗伊特大学、柏林洪堡大学、柏林自由大学。他们之间最大的差距就在于教学目标不同,职业技术类大学为学生提供最新的知识和技能,让他们能够获得自己感兴趣领域最新的知识,具备很强的操作技能。另一类如慕尼黑工业大学把教学重点放在提供科学研究的方法上,是在教授以及学生的协作创新基础上产生的。慕尼黑工业大学学生就在高中生当中进行甄选,一旦招收到优秀的学生以后,就会对他们进行科研能力的强化培养。两类大学都注重:教授的教学和科研互相支撑,两者兼顾。科研作为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硬指标,没有科研,教师不能从事教学工作,学生也必须参与科研项目。科技成果转化活跃,有专门负责学校和工业界结合工作的工业和创新办公室,有专门的启动基金,有专门管理知识产权的办公室。评价体制合理,德国大学为了鼓励科研人员积极申请专利,申请专利的人员会在经济上得到回报,他们会在成立的公司里面拥有股权;同时,学校对老师的评定和提升,不仅要看其在学术界的影响,还要看其申请专利的数量和科技成果的转化率。 (二)在人才培养方面一般做法 1.注意考察高中阶段的学习成绩。大学招生建立在优异的高中学习成绩和其他一些条件比如说交叉学科教育经历的基础上。 2.尽早进行研究能力培养。学生从接受教育的一开始就纳入到与研究相关的课程当中去。 3.为天资优异的学生开辟选修有关课程的快速通道。 4.注重国际交流。为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国际学习经历,制定了系统的国际交流计划。慕尼黑工大有一个四年制的建筑学学位,其中有一年的学习就规定要在国外的大学进行。他们的学生60%以上至少有一个学期是在国外的一所大学渡过的。 5.博士学位教育更加注重开展跨学科研究。打破应用学科和基础学科的界限,把更多的学科纳入到研究生培养当中去,让不同背景的研究者能够联系在一起,在跨学科研究中找到共同语言,找到共同的感觉。 6.注重校企合作、联合培养及学生间相互交流。一定要和高科技产业合作,联合开展研究和培养。对于高年级学生还有一个做法,就是安排他们做助教工作,带刚进来的学生,让他们互相交流。任何一个职业,资深的和相对资浅的人之间的互相交流与合作都是非常重要的,大学也应该这么做,这是一个成长的过程。资深的学生,包括一些年轻的教授,与刚进来的学生之间有更加亲密的接触,有利于他们的成长。 7.良好学术环境的创造。为了学校发展,争取经费重要,但是所有高校都会注意:哪些钱可以拿,哪些钱不能拿;什么人给你的钱可以接受,出于什么目的来接受这些钱。现在的大学科研,都有一个争取经费与保持自由创造的研究环境的关系问题要处理。大学终究强调一种环境,一种自由的创造或创新的环境。长期保持这样一种自由的创造的环境对于德国大学来说是非常珍贵的,才能不受外界干扰产生杰出的成果。 二、国内多数高校发展中的一些值得注意的现象 对中国来说,无论从高校规模或者是在校人数来说,都是名副其实的高等教育大国。客观地说,国内高校能取得今天的成绩,实属不易,是经过了千辛万苦。总体来说,我们已经或者正在探索符合本国实际的高校发展道路,也取得了突出成绩,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大、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一些现象值得注意:(一)目前来说,中国的高校体制机制和制度不能说完美,但完全可以说是基本健全和完善,可是,最大的障碍是执行力不够,落实不够,比如高校办学自主权问题等喊了多少年,但步履维艰。(二)我们已经是高教大国,但在高教强国的道路上还要有很长的路要走;中国高校“千校一面”、“同质化”现象严重。比如传统的工科大学都要办文科,以文科见长的大学都要办工科,总认为“水平高的大学就是学科门类齐全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而在德国,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大学都能在一定范围和领域有一席之地。所以,国内高校应该进一步合理定位,不能过分求大求全求快,更加注重优势和传统,坚持走特色道路。(三)一定程度上存在教学、科研“两张皮”现象,教学科研没有成统一体。当前,国内关于大学教学、科研、以及服务社会的关系的议论颇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时出现“一边倒”。其实,大学的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并不是简单的并列关系或者递进关系,而是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四)国内许多高校科研体制机制较为僵化,特别是对科研在学校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还尚不到位,就科研论科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