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今年6月底,86岁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前常委、国务院前总理李鹏又出新书了。这部自传体图书《李鹏回忆录(1928~1983)》从2005年开始写作计划到2012年底书稿完成,回忆录时间跨度长达55年,详细忆述了李鹏许多鲜为人知的亲身经历。 封面选红色,李鹏笑言“最近扫黄”此次出版的《李鹏回忆录》由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国电力出版社联合出版发行,据本书编辑组负责人、中国电力出版社原社长宗健回忆,早在2005年《李鹏电力日记》在电力社出版的时候,李鹏就曾提起过想写一本回忆录的计划。“那也是我第一次见到李鹏,”根据宗健的回忆,对李鹏的第一印象“和电视上看到的一样”,“不过更加随和、平实,讲话也很风趣。” 在此后的出版过程中,电力社的工作人员曾多次与李鹏见面,有一次出版社给他的新书做了两个封面方案,一个是黄色的,另外一个是红色。他看了两版封面后,觉得红色封面更满意,便开玩笑道:“最近不是在扫黄吗?”事后宗健回忆说,这件小事让他觉得李鹏是个有幽默感的人。 02一个字一个字敲书稿 还会用电脑“抠图”据宗健介绍,和以往出版的六本书一样,《李鹏回忆录》全部内容都由李鹏亲自撰写,没有写作班子。一部分书稿就是自己一个字、一个字敲出来的。宗健称,李鹏电脑操作水平很好,他理工科出身,又对新科技极感兴趣。 另据透露,写作《回忆录》时,为应对年龄增长视力下降造成的对写作进度的影响,李鹏还“发明”了一种新方法,即先整理、查阅大量资料,在心里打好腹稿,然后采用录音的方式,把要写的内容录下来交给工作人员录入电脑,自己再进行修改。这样一来,提高了写作效率,《李鹏回忆录》后一部分书稿进展顺利,全稿得以于2012年底完成。 不仅是电脑“玩得溜”,在拍照和作图方面李鹏也同样在行,李鹏夫妇喜欢摄影,甚至还会用电脑“抠图”。《李鹏回忆录(1928~1983)》中的130多张珍贵历史照片,都是先期扫描转换为电子版的。“本来提供的图片比书中最后呈现的要多得多,但是后期删掉了接近一半。” 03伉俪情深:夫人朱琳参与出书讨论 散步、拍照依然手挽手《李鹏回忆录》全书共16章,48万余字,包括动荡的童年、少年时期在延安成长、从延安到东北、在苏联学习水电专业、在电力系统工作等内容。书中李鹏回忆和妻子朱琳相爱、相处,并共同抚育小鹏、小琳和小勇三个子女的诸多生活细节。 在追述自己与朱琳的爱情故事时,李鹏在书中写道,大儿子、大女儿出生后,李鹏和朱琳就不直接喊对方名字了:李鹏称朱琳为“大琳”,和女儿李小琳区分开;朱琳叫李鹏“大鹏”,和儿子李小鹏区分开。从此,这个称呼一直是夫妻两人的“专属”。直到现在,这两个称呼依然是两位老人彼此的“昵称”。 李鹏夫人朱琳在参加本书的讨论时,也给当年的许多回忆细节提供了记忆支撑。编辑介绍说:“他们夫妻的感情太深了。不论是出门散步,还是出去拍照,两个人经常会手挽着手。” 04晚年生活:每天坚持锻炼、写作 版税捐助教育基金近年来,退休国家领导人出书较为频繁,内容从政论文集到文学作品,题材也涵盖了散文、随笔、答记者问、回忆录等等,无一例外的是每次都能引发广泛关注,且销量不俗。据出版方介绍,《李鹏回忆录》自六月底上市以来,一直在不断加印中。是什么让领导人著作具有这么大的魅力?宗健认为,个中原因或许是领导人的生活给人的感觉往往比较神秘,而领导人出书,无疑为公众提供了一个了解他们生活、工作和历史重大事件细节的机会。 《李鹏回忆录》给人的感觉正是如此,“我们认真读下来,可以看到李鹏也是一个真实的人,他也要买菜、养鸡、打沙发,甚至骑自行车上班还会发生被车撞了的事,他是从老百姓中走出来的,很多我们每天经历的事情他也经历过。” 在讨论书稿的多次接触中宗健了解到,离休后的李鹏的晚年生活非常充实,每天除了看文件和了解国内、国际新闻外,还会坚持锻炼身体,“他很喜欢游泳”,此外写作已成为李鹏晚年生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事实上,在出过书的退休国家领导人中,李鹏可谓出书频率最高的一位,从2003年到2008年,每年一本,共出版了关于三峡、核电、电力、人大、经济和外事等六本日记体著作。2010年后相继出版了《李鹏论可持续发展》《李鹏论科教兴国》《李鹏论宏观经济》《李鹏论三峡工程》《李鹏论产业经济》。而出版这些图书的版税,陆续被捐给了各项公益事业,2006年他向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捐赠300万元稿费,同年又捐出30万元稿费帮助重庆修建“母亲水窖”。“我曾经建议他建立一个‘李鹏助学基金’,不过他说捐出去就好了,不用再特意留个名字。”宗健如是说。 05精彩书摘抢先看:李鹏回忆与朱琳相识在松花江畔我和朱琳同志相识,是在松花江畔的东关宾馆。这是一家由吉林市委、市政府管理的宾馆。1957 年元旦之夜,按照惯例,吉林市政府邀请苏联专家、有关厂矿的负责人同吉林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举行联欢会。当时苏联在吉林市援助建设的重点项目的代号是吉林101、102 厂和103 厂(现隶属中国石油吉林石化分公司),另外还有几个较大的企业,如吉林热电厂、碳素厂、军工厂、制糖厂,当然还有丰满发电厂。这些工厂基本上都请了苏联专家,所以在吉林市工作的苏联专家很多。我作为丰满发电厂的领导,应邀参加了联欢会。 张文海开始讲话。他首先感谢专家们无私帮助中国建设,接着讲了对匈牙利事件的看法,中间夹了古语,这给朱霁凌翻译带来了困难。朱霁凌当时在102 厂专家翻译室工作,专门为一位安装方面的苏联老专家做专随翻译。她还抽空给全厂技术人员讲俄文课,大家都叫她朱老师。朱霁凌根据张文海讲话的意思,把一些难懂的古语译成比较易懂的话。坐在第一排的苏联老专家默契地点头,她圆满地把场面应付下来了。我懂俄文,又在苏联学习了那么久,知道她的翻译是意译。她的俄语发音很好,翻译的语言也比较正确。 这位漂亮的姑娘自然引起了我的注意。当时我虚岁已经29 岁了,我的生日小,实际上是28 岁。之前,虽然有过选择女朋友的机会,但都不太合心意,所以一直单身。那个晚上,我第一眼看到她的时候,就对她一见钟情。市长讲话结束后,大家开始会餐,碰巧我和朱霁凌坐在一桌。我先主动向她敬酒,而她礼貌地对我说:“请先给专家敬酒吧。”[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