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辅助访问 天气与日历切换到窄版

Discuz! Board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140|回复: 2

生于1963年:五十而知天命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7-9-16 18:36
  • 签到天数: 2 天

    [LV.1]初来乍到

    3103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7061
    发表于 2013-12-25 12:26: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生于1963年:五十而知天命 肩负改革的重任

    南方人物周刊[微博]2013-12-25 07:06

    41

    [摘要]生于1963年的人们生活过的这50年,比他们的容颜改变得更快的,是国家和社会的面貌,政治、经济和生活方式。这使得他们的人生格外值得书写。我们以生于1963为标记,透过他们来理解这个时代。



    这一代人正在担起改革的重任,他们承上启下,昭示着明天。 图片来自《南方人物周刊》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7-9-16 18:36
  • 签到天数: 2 天

    [LV.1]初来乍到

    3103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7061
     楼主| 发表于 2013-12-25 12:29:08 | 显示全部楼层
    生于1963与生于60年代初并无本质的不同,我们之所以选取这一年份,是因为今年正好是他们五十而知天命的年纪,人生丰满而睿智;还因为,在经历了“三年饥荒”之后的人口负增长的情势下,1963年的高人口出生率,诞生了近3000万只“兔子”,众多的人口基数,成为我们观察60年代生人一个独特的切入点;更为重要的是,这一代人正在担起改革的重任,他们承上启下,昭示着明天。

    1963年,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进入第14个年头。此前,中国经历了工商改造、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经历了三反五反,经过了反右和大跃进。到1963年,中国社会主义制度进一步巩固,影响至今的城乡分治结构已经形成,工农业产品剪刀差、农产品统购统销的价格体系、城镇市民和国家职工的供应体系和工资体系均已建立。

    1962年初,中央召开了“七千人大会”,大跃进特色的工作方式明显降温。一年后,中国的人口出生曲线回升。今天,你无论从身边随机抽样,还是通过报刊上出现的人物观察,都能感受到1963年出生的人口比前几年多。事实上你感觉对了,那一年中国出生人口接近三千万,超过1960年和1961年的总和,也是新中国历年来的峰值。

    那时国家没有计划生育政策,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这一现象标志着中国结束了前几年的饥馑,也标志着这一年出生的人们比大他们一两岁的哥哥姐姐们幸运。

    在没有今天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概念的传统社会主义年代,出生在农村和城镇的孩子的命运差别,比今天更大。这意味着,那一年,中国的总人口开始接近七亿,其中,七分之一的人口在农村。这意味着,在那一年出生的近三千万新生婴儿,有大约两千五百万在农村生长。这相当于说,那一年出生的孩子,有不到七分之一,也就是不足四百万的孩子有机会上幼儿园。当时,城市的小学教育也尚未普及,农村孩子不仅没有学前教育,而且还有相当多的“复式班”——大孩子和小孩子在一起上课。

    当生于1963年的孩子睁大眼睛看世界,看到的是一个人类历史上没有过的特殊时期。在1970年他们上学以前,“文革”从爆发进入平稳期。“文革”在农村和城镇只有方式不同,同样轰轰烈烈。生于1963年的孩子看着哥哥姐姐“停课闹革命”,还轮不到自己参与。至于成人社会的“踢开党委闹革命”的情况,更不到理解的时候。

    但是,当时即便在农村也能感受到惊人的氛围,甚至听得到枪声。他们开始接触社会语言时,大人们在谈论谁被批斗,谁死于非命,谈论“打倒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和邓小平,并且“再踏上一只脚,叫他永世不得翻身”。及至入学,学校开始批判“贼林彪、孔老二”,说他们“都是坏东西”,课堂上,跟哥哥姐姐一样听毛主席归纳出来的“十次路线斗争”,文化教育相当次要。

    在他们小学和初中时期,无论城乡都会遇到课本短缺和随时停课。学校贯彻毛主席的五七指示,“学生也是这样,既要学工、学农、学军,也要批判资产阶级。”他们的童年和少年时期,流行三支歌曲,《东方红》、《大海航行靠舵手》和《学习雷锋好榜样》。公共文化极度苍白,可以看到的电影是少有的几部战争片和样板戏。1949年以前或50年代出版的国内外人文社科书籍,成为禁书,自觉读书已经成为一种反叛行为。现在看来,那个时代没有荒废学业的只是少数孩子。

    生于1963的孩子在10岁的时候,赶上学校出现了一会儿“正规”时期,那是因为邓小平第一次复出,“刮起右倾翻案风”。但是,这一年出生的孩子整个青少年时期都与“文革”叠在一起。“文革”结束的标志是毛泽东去世后,“四人帮”被控制。不过,一个13岁的孩子,再敏感,除了知道“国家出大事了”,应该很难听懂“十月里,响春雷”的弦外之音。

    他们的少年时期在社会混乱、教育缺失和物资匮乏中结束了。那时的学校教育,一度采用“速成式”,小学五年,初中高中各两年。生于1963的孩子赶上了前一段。在“文革”结束,学校教育开始崇尚分数和高考的时候,他们进入中学。学习毕竟是少年最擅长的事,加入高考大军的时候,他们迅速把学业荒废得更多的哥哥姐姐挤出大学门外。他们中的幸运儿在80年代初进入大学。

    1980年,333万人参加高考,录取28万,录取率8.4%。而当时许多农村地区的高中录取率也不会比这个比例高。这意味着当年三千万青年,今天50岁的人们,绝大部分没有受过完整的教育,甚至义务教育也是缺失的。在80年代,读完大学等于有了铁定的工作。但没有上过大学,工作的门路相当狭窄,因为当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尚未步入轨道。于是,城市失业率开始上升(一个著名的概念“待业青年”诞生了)。而农村已经实行了“责任田”,60年代后出生的青年成为农村所不需要的劳动力。

    当二十多万精英在80年代上半叶的大学学习时,他们中的两千万兄弟姐妹,小部分在城市彷徨,大部分成为第一代“农民工”。禁锢后的社会一旦稍有放松,青年处于失业状态的特殊现象又出现了。也许现在看来,当时“严峻的社会治安”并不是那么严峻,但1983年开始的严打,二十岁左右的青年赶上了。

    80年代中后期,中国经历经济转型的第一轮震荡。物质尚还匮乏,物价开始上涨。而生于大跃进后第一个人口峰值的1963年的人们,开始进入结婚生子阶段。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进入生育峰值。那也是独生子女政策最严厉的时期。到今天,又过了二十五年左右,他们的独生子女进入婚育期。他们开始缔结所谓“四二一”家庭结构,这是一种伦理断裂和养老困难的家庭模式。

    他们经历了这个时代最重要的洗礼。今天,中国各行业中,生于1963的精英已经成为最重要的领军人物。按照中国党政官员的年龄规定,在体制中拾级而上并且成长顺利的,已经步入国家中层或上层领导行列。他们中的城镇职工,可能在“下岗买断”潮中遭遇逆境,如果他正好在一个不太景气的国有企业的话。他们中的城镇职工,在住房改革制度的时候,可能赶上了彻底商品化之前的某种国家保障。他们中的农村人口,在城市需要大量蓝领劳工的时候,满足了城市的需求。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年代,他们都是主要的劳动者和生产力。

    生于1963年的人们已经走过半个世纪,走过人生的盛年,走进了人生担子最重的时期,家庭和社会一样都撂不下。他们是“四二一”家庭的重要支柱,也是改革开放的重要担当。他们是当今社会的一个重要的压力层:他们今天的劳动,既要支持新中国刚刚建立时出生的那一代人以及更早的人们的养老,还要保证后继的社会保障的可持续,但他们的身体正由盛而衰,体力劳动的大好时光已经过去,而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是受教育程度低下的体力劳动者。

    他们中的幸运者从中学到大学,凭借知识改变了自身的命运;历经三十余年的磨励和打拼,在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娱乐、体育等各个领域成为领军者和实干家,他们人数之多、成就之突出都具有代表意义。

    按孔子对人生阶段的经典描绘,生于1963年的人们,而今已经进入“知天命”之年。从积极的方面说,这时的人生进入“抛弃幻想,结合实际,踏实工作”的好时期。这也是一个“智慧的门槛”,意味着人生进入成熟和丰收的年代。但也可以说,站在50岁的门槛,瞻前顾后,“大势已定”,虽然对某些人来说,50岁以后仍可建功立业。

    而生于1963年的人们生活过的这50年,比他们的容颜改变得更快的,是国家和社会的面貌,政治、经济和生活方式。这使得他们的人生格外值得书写。在2013年的岁尾,我们以生于1963为标记,来观察一代人的命运,也透过他们来理解这个时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7-9-16 18:36
  • 签到天数: 2 天

    [LV.1]初来乍到

    3103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7061
     楼主| 发表于 2014-2-11 19:05:42 | 显示全部楼层
    19名省委常委生于1963年 从政多非第一职业

    2014年02月11日15:47来源:廉政瞭望 作者:李天锐


      2002年,从西藏赶回上海的援藏干部尹弘让熟人大吃一惊。过去脸庞白皙、头发乌黑的他,此时脸有些黑红,头发斑白,39岁的人,看上去老了10岁。
      19名生于1963年的省委常委
      1月10日,甘肃省副省长冉万祥被官媒披露获任甘肃省委常委、统战部长。这也使廉政瞭望记者统计的生于1963年的省级党委常委数量,增至19人。
      之所以把1963年出生的省级常委单独梳理,是因为他们刚刚度过了知天命的年纪;在经历“3年饥荒”之后,1963年出现的人口高出生率,使这个群体具有了一定代表性;还因为在1963年出生的高官中,比起孙政才、胡春华等明星官员,公众对他们相对陌生。
      从政多非“第一职业”
      在生于1963年的19名省级党委常委中,兼任重要城市(新区)书记的官员最多,为5人。此外,还有浙江葛慧君等4人兼任宣传部长,上海尹弘等4人兼任秘书长,重庆翁杰明等3人兼任政府副职。
      19人中,河北省委副书记赵勇是唯一的省委副书记。他与葛慧君,以及吉林省委常委、长春市委书记高广滨3人为中央候补委员。19人里,女性高官除葛慧君外,还有河北省委常委、秦皇岛市委书记田向利。
      上世纪80年代初,1963年出生的他们开始走出家乡求学。不过,多数人的第一学历并不十分“显赫”。如赵勇1979年9月~1982年7月在湖南水利水电学校大专班学习,李海涛1980年9月~1984年8月在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财会专业学习等。1980年时,333万人参加高考,录取28万人,录取率仅8.4%,难度堪比如今的“公考”。
      大学毕业后何去何从,想必他们当年不用太担心,有组织包分配。赵勇、田向利、樊金龙等人,来到乡村基层,在党政机关“主干线”工作。
      2012年3月,赵勇曾对河北驻村干部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我是第一批下乡的选调生,当时是人民公社,我在那里工作了3年半,了解了真正的国情,增进了对老百姓的感情,是一辈子的财富。”他还针对农村环境脏乱差,结合当年经验,提议对垃圾实行“户清村收”。
      不过,19人中,有11人一开始并未走上从政之路,他们多成为教师。如葛慧君1983年8月开始在浙江省诸暨中学任教,徐麟1982年10月起在上海市南汇县周浦中学任教等。
      无论是教师还是乡镇干部,他们中的多数人,此后都担任了基层团委领导,开始积累从政经验。如上海市委常委、秘书长尹弘从上海工业大学毕业后,留校任团委副书记;江苏省委常委、秘书长樊金龙毕业即担任江苏省太仓县王秀公社团委书记等。
      现任上海市委常委、浦东新区书记沈晓明则是例外。他1987年于浙江温州医学院儿科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到浙江医科大学附属一院做了一名住院医生。关于选择医学院,沈晓明曾透露,当年妹妹遭遇了严重的发育问题,家人几次三番到大医院求医,却徒劳无功,“恐惧和绝望笼罩着整个家庭”。填报志愿时,父母鼓励热原本爱乒乓球的他填了儿科。
      关于毕业后在温州的工作,沈晓明曾回忆,“那时候,国家很缺训练有素的儿科医生,我只能承担起双倍的工作量,确保每个等候着的病人当日能看完。我一天大约要看100来个病人,苦苦支撑,筋疲力尽”。
      “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1988年,湖北省委常委、襄阳市委书记王君正研究生毕业,进入劳动部办公厅。据媒体披露,他后来成为时任劳动部副部长令狐安的秘书。1998年,调任贵州省委办公厅秘书三处处长的廖国勋开始系统接触秘书工作。14年后,他成为贵州省委常委、秘书长。梳理19名省级党委常委履历,有11人做过秘书或曾在办公厅工作。
      上世纪末本世纪初,高广滨、樊金龙、田向利、葛慧君等先后走上团省委书记的岗位。而赵勇则在经历湖南省民政厅处长、团湖南省委副书记等历练后上调团中央,于2003年出任团中央书记处常务书记。事实上,19人中,从事过共青团工作的亦超过一半。
      成其圣是个例外。出身媒体行业的他在天津人民出版社,从文史编辑室编辑、总编办副主任做起,一直做到总编辑,后任天津市新闻出版局局长。
      尽管从政路径各有不同,但多岗锻炼、小步快跑,是这些官员履历的共同特点,这也意味着他们在一些岗位任职时间并不太长。如2003年至2007年,离任团浙江省委书记的葛慧君历任宁波市委副书记、市纪委书记;金华市委副书记、市长等职。
      不过,组织上随时都在对他们“苦其心志、劳其筋骨”。2001年,尹弘在上海市长宁区委副书记、副区长任上,曾被安排援藏、任日喀则地委副书记3年。
      2002年上海党代会上,从西藏赶来的尹弘让熟人大吃一惊。过去脸庞白皙、头发乌黑的他,此时脸有些黑红,头发斑白,39岁的人看上去老了10岁。据说他刚进藏时高原反应重,腿是飘的,吃什么吐什么,只能躺在床上,吃4颗安定入睡。不久,他住的土坯宿舍楼又被雨水淋塌了。适应过来后,他全身心投入工作,一年来到各地调研跑了12万公里。
      说起这些,他的感受是,“这样复杂艰苦,都能把事情做好,还会有什么困难难倒我们呢?”
      重庆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翁杰明在中国社科院任职时,就拥有3次挂职经历。1990年,他在院团委副书记任上,转赴陕西商洛地区锻炼近1年;1996年5月,他开始了在陕西丹凤县挂职副书记1年多的生活;1997年7月,重庆直辖刚12天,他就作为首届博士服务团团长,挂任重庆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后留渝至今。
      2002年,翁杰明到偏远的万盛区任书记。“我是确实想干一点实事的,因此也不在乎个人得失。”当时,该区“煤矿行业不景气,下岗工人剧增,社会矛盾凸显”。有报道称,翁到任后,首先统一班子工作思路,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逾年经济实现了大跨越。
      盘点这些官员升任副部级的时间,主要集中在2007年~2008年、2011~2012年两个时段,时值地方党代会、人代会换届前后。成为省级常委前,12人任地方正厅岗位,6人任地方副省级职务,另有1人在中央机关工作。
      尽管1963年出生的省级常委中,官员多本土成长,但异地交流干部仍有5人。除赵勇、翁杰明外,1993年,王君正跟随调任云南省委副书记的令狐安前往滇地,2012年从丽江市委书记升任湖北省副省长。广西党委常委、政府副主席林念修,系2007年由国家能源办副主任任上调往广西。宁夏党委常委、政法委书记王雁飞,此前曾在河北任职。
      如今,这群已过完“知天命”之年的官员,与他们的同龄人一道,已成为政坛中坚力量,正在担起加快当地改革开放的重任。
      附:他们的同龄人与这个时代
      19名省级常委出生的1963年,中国出生人口接近3000万,超过1960年和1961年的总和,也是新中国历年的峰值。
      这些孩子从记事到上学以前,“文革”从爆发进入平稳期。小学和初中可能随时停课,《大海航行靠舵手》和《学习雷锋好榜样》等歌曲,少有的几部战争片和样板戏,构成了他们的少年文化生活。“文革”结束时,他们13岁。
      1980年,333万人参加高考,录取率仅8.4%。这意味着当年3000万青年,今年刚过完50岁生日的人们,绝大部分没有受过完整教育,甚至义务教育。
      他们的很多同龄人,工作的门路相当狭窄。城市失业率上升,诞生了“待业青年”。而农村已经实行“责任田”,60后青年并非农村劳动力中的主力。于是,他们中,小部分人在城市彷徨,大部分成为第一代“农民工”。
      80年代中后期,中国经历经济转型的第一轮震荡。1963年生人开始进入结婚生子阶段。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进入生育峰值,那也是独生子女政策最严厉的时期。到今天,他们的独生子女进入婚育期。他们开始缔结所谓“四二一”家庭结构。
      今天,与少部分同龄人在体制内拾级而上,步入国家中上层领导行列,并寻求更大空间不同,他们中的城镇职工,可能在“下岗买断”潮中遭遇逆境。他们中的农村人口,在城市需要大量蓝领劳工时满足了城市需求,如今仍在艰难打拼。
      生于1963年的人们生活过的这50年,比他们的容颜改变得更快的,是国家和社会的面貌,政治、经济和生活方式。
        延伸阅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