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如果我们放眼中国历史五千年,以及同时代的世界各国, 中国共产党人的这些制度创设都是极具创造性的。可谓是“前无古人”。 比如,当年在讨论如何处理民族地区问题时,有人也提议学习苏联的民族共和国联邦制,但毛泽东等人考虑到中国的少数民族是小聚居大杂居,人口数量远不及汉族,以及中国数千年来的统一传统,就 没有照搬照抄苏联模式,而是创设了中国特色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70年来,世界上不少国家为民族问题所困,而中国却维持了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这不能不说是这个制度的贡献。 一个制度好不好,还得看“疗效”。能符合这个国家的治理实际,能解决现实矛盾,能促进生产力解放和发展,那么这个制度就是“有效”的。这是非常简单的道理。 全会的公报为这个“有效”总结了13个“显著优势”,而认识到这些“显著优势”,则是我们坚定“四个自信”的基本依据。 这背后还是“实践导向”的治理思路,很典型的中国式“务实主义”。 
这是习近平、李克强、栗战书、汪洋、王沪宁、赵乐际、韩正等在主席台上 总结完70年,接下来就要展望未来。公报提出了“ 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任何制度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如果有人说有个完美的制度能“包治百病”,那不是骗子就是疯子。 因为制度要用,要解决现实的问题。而现实总是变动不居,矛盾层出不穷,所以任何一项制度都需要不断完善。这就是“改革导向”。 这里有个关键问题,制度创设后,能不能给自己的变革留下腾挪的空间? 好的制度是硬性的,对现实有规约作用,但制度又是灵活的,能给执行者在现实操作中以完善的机会。 在这点上,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制度变革是非常频繁的。不是说推倒重来,而是在大的架构保持稳定的前提下,修补的能力很强。 而世界上一些国家的制度,却 往往 陷入“否决型体制”不能动弹,改革迟迟难以推动,制度过于讲究制衡而导致僵化。好像一条咬住了自己尾巴的蛇,把身体困住了。 三 理解中国制度活力的一个关键,就是中国共产党。 这次全会再次强调了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党的领导要落实到国家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 这意味着,中国共产党扮演着火车头的角色。只要火车头能持续产生前进动力,中国的发展就能获得高效能。所以办好中国的事,关键在党。 那么如何让这个火车头“动力十足”呢?西方制度出于对权力的天然警惕,设计初衷便是防范权力,但结果也很可能出现扯皮现象。所以,近些年,如 福山等学者又提出了“国家建构”理论,呼吁有效的国家治理和国家能力。 对中国共产党来说同样面临着如何面对权力的问题。权力会噬人,但权力同样会推动进步。所以要把“权力关进笼子”,另一方面,又要领导干部“用好权”。如何驯服权力?还得靠制度。 公报这次对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有个系统的规划, 提出要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这个还是一个新的提法), 完善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各项制度,健全党的全面领导制度,健全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各项制度等等各项党内制度。 其他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法治体系、行政体系、基本经济制度、先进文化制度等等,在公报中都专门有段落阐释,体现了制度建设的全面性。 而这一切得以正常运行的基础,便是党的领导制度体系。 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建设何以重要?公报在各项制度的分论中,将之排在了第一位。 文/独孤九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