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前驻华大使施明贤近日接受媒体采访说,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行十分聪明,没有咄咄逼人,而是提议参与到所有邻国的建设当中——亚洲较小的国家稍加犹豫后接受了提议,而欧洲的反应相对负面甚至是公开拒绝。 这里提到的欧洲态度在西方具有一定代表性。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副所长白明在接受参考消息网采访时表示,这主要是因为西方国家长久以来在世界的主导地位受到了冲击和挑战。 白明说,如今世界格局悄然发生了改变,欧美国家领导力下降,以中国为代表的金砖国家等新势力慢慢走上舞台。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西方认为“一带一路”倡议的诞生和发展定会触动他们自身的利益,忌惮自身影响力进一步减弱,于是开始对“一带一路”倡议进行抹黑。 
▲资料图片:2017年7月27日,“赣州港至哈萨克斯坦”中欧班列开通。 观察外媒不难发现,这种抹黑的操作伎俩包括套用西方近现代扩张的历史,演绎所谓“中国威胁”。但“一带一路”倡议从来都属于经济活动主张,借“一带一路”话题渲染所谓军事战略意图,明显存在臆想。 施明贤就在自己撰写的文章中直接反问:“欧洲现在把‘霸权主义’的指控强加给中国——这是对上个世纪自身行为的投射吗?” 事实表明“一带一路”倡议深得人心 自古以来,中国在诸多方面有别于西方,如今,中国基于自身文化和担当,为应对未来提出了相应主张。 谈到“一带一路”倡议,中国人民大学欧盟“让·莫内讲席”教授王义桅告诉参考消息网,中西之间围绕“一带一路”的认识和行动出现反差实属正常。西方的自以为是也妨碍其客观、准确、全面理解中国发展模式。他说:“这演绎为中西方围绕‘一带一路’倡议的规则之争,不仅是谁的规则之争,而是对规则本身理解就不一样。”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王义桅 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本质和目的是,本着创造机会、公平贸易的原则,寻求各国间的合作共赢。白明强调:“如果西方也推行单纯的国与国间发展共赢的理念,那么‘一带一路’倡议与其并不冲突。” 而在“发展”与“规则”之间,采取规则导向还是发展导向?用谁的规则?老规则还是新规则?高标准还是低标准?这就是国际规则之争。王义桅指出,这背后折射的不只是全球化的权益分配问题,也事关国际竞争力和未来主导权之争,集中在发展模式较量上。 白明说,中国自2013年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时至今日,一个事实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和非核心西方国家普遍欢迎“一带一路”倡议,希望搭上中国发展的快车、便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