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开心 2015-10-31 14:37 |
---|
签到天数: 4 天 [LV.2]偶尔看看I
管理员
  
- 积分
- 13194
|

楼主 |
发表于 2015-5-2 16:19:57
|
显示全部楼层
初入股海
我对于股市的最初印象,源于小学放学后的某一天。当时妈妈带着我来到了一个神奇的地方,那里密密麻麻的排着好几排电脑、一块被红红绿绿的数字填满的屏幕、叔叔阿姨们嘈杂的人声,还有一股呛人的烟味。妈妈指着屏幕和我说:“这里是股市,可以赚钱,赚钱了给你买棒冰吃。”或许只是一根棒冰,燃起了我对股市的最初兴趣。
三年级的暑假,妈妈不知是看我在家闲着无聊,还是想看看我这孩子的手气,居然让我选一只股票玩。碰巧,前一天晚上我还在看一档财经节目,其中一位证券分析师信誓旦旦地推荐了重庆路桥。我说就买这个,妈妈居然同意了,说如果赚了就算你的。
于是,重庆路桥的600106成为我这辈子第一个记住的证券代码,买入价8.88元。当时还没电脑桌高的我不知从哪搬来一个小板凳,一直站到收盘。虽然收盘价还是8.88元,但我却为此心惊胆战了一天,好像有一只手不断地给你钱又分分钟可能把它拿走,实在是跌宕起伏。
见证股市沉浮
因为家里人炒股,平日的交易时间,电视都会锁定在财经频道,这也令我在耳濡目染下完成了K线、技术指标、基本面信息的最初建构。
印象最深的是财经新闻是2001年创下的2245点的历史新高。就在那年暑假,上证连续砸出7根阴棒,从2185点猛跌至1909点,跌幅达11%。当时第一财经的晨间节目主持人白兵度假后回来猛然发现物是人非,面对满盘皆绿的场景一脸难以置信的表情,后来这波跌势直到1514点才止住,这波暴跌的深刻印象一直让我心有余悸,也使养成了我对待股市的谨慎心态。
高考结束后,我如愿考入了经济学专业,虽然因为高考错过了2007年的一波大牛市,但能有机会系统的学习经济学理论仍是我人生一大幸事。完成基础专业课以后,我已不再需要财经节目的解读,也能够以专业的语言分析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等,这些专业知识为我炒股提供了莫大的便利。
本以为靠着自己的专业能力可以在股市里大捞一笔,却发现那时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股灾,从冲破六千多点到跌破一千点,再到在两千点附近企稳。即使采取稳妥的打新策略,也难掩一波又一波的破发潮。在熊市和理财产品热卖的大背景下,家人将股市里的资金逐渐撤出,只留下了一成的仓位。
渐掌大权,重新出发
在漫长的熊市里,除了新股IPO之外,我几乎不会上线查看资金状况,只是潜下心来恶补证券知识,还利用业余时间考出了证券从业资格。
先前的经历告诉我,光靠小道消息,分析师推荐是无法做好股票的,想要在股市中有所收获就必须建立一套自己的思想体系。如果没有自己对于股市的理解,就会盲目跟风导致成为“垫脚石”。
股市长时间的低迷,在2014年临近年末时终于有了复苏的迹象:六月打新新政出台,新股IPO重新开闸;十月沪港通正式开放。我意识到IPO新政需要市值配售后,最稳妥的方案是增仓银行地产等波动幅度不大的大盘蓝筹股,而港股通的到来得益也将会是这些有A\H股折溢价大的蓝筹股。换言之,六七月份是购入这类股票的最佳时期。
可是当我将这些观点告诉妈妈时,却遭到了强烈反对,也许是长期的熊市让她有些后怕,在理财产品普遍有5%的收益的时候,她并不愿意因为一个孩子的建议而重归股市。在我的一再要求下,妈妈终于腾出了十万元资金用于购买股票,配置打新市值,分别买入交通银行和京东方A。
没想到股市走势与我的判断吻合,2014年8月份以后在银行、保险、券商的带动下,上证股指突破了长达五年的下降通道上轨,牛市正式起步,当时购买的交行和京东方在随后的几个月几乎走出了翻倍行情。
这次成功的预判之后,家人开始重燃对股市的期待,原先购买理财产品的资金开始逐渐回归股市,我也有了更大的自由可以操控手上的资金和股票。
但同时问题也随之出现,这一波由政策为导向推动的行情不断催生出各种新词,一带一路,高铁走出去战略,国企改革,自贸区,大飞机,互联网+等一众概念,每一个涉及的领域都不同。主力资金也在不同的概念中不断游走,也不断的在主板和中小创之间切换。把握节奏成了一门很难判断的技术活。手中股票不涨,其他股票疯涨,手痒一换仓,就有可能成了待宰羔羊。
或许是因为经历过几波大的熊市,我并没有因为短时间的板块轮动而打乱自己的节奏。偏执的我依然相信股市不是价格投资而是价值投资,所以我并不会去有意追一些热点题材,而是更注重成长性和公司本身质地。风口上的猪迟早会落下,潮起潮落后依然坚挺的将会是能不断证明自身盈利能力的股票。上千倍PE如果能够保持增长我会坚定的持有,但若靠着非经常性损益获得短时间高收益的公司,即使PE很低,我也未必会去接手。
不过我也明白,对多数小散户来说,风云变幻的股市终究只是一场游戏一场梦,输赢都得放平心态,谁也不能保证笑到最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