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错越少,离“对”越近
第一财经日报一财日日谈 2015-03-11 06:00:00
面对复杂的中国经济调整,其实不用再问“为什么某某指标在下降”,更有价值的问题是:我们今天采取的措施和政策合不合规律,利不利长远?换言之,我们是不是在做正确的事,并且用正确的方式做事?
中国经济下行的压力持续加大,这从投资放缓、外需不振、消费不活跃、企业效益下滑等客观数据都可得到印证。国外“唱空”,国内担忧,也此起彼伏。 对这种“转型焦虑”,主流经济学家认为,中国经济的基本面没有变,中国的发展机遇期没有变,经济的主要方面仍是平稳向好发展。具体体现在,经济结构在优化,经济风险整体可控,创新发展蔚然成风。只要善于抓住问题的主要方面,把握发展大势,就能克服焦虑,增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这些话都不错,但说服力并不够。笔者和不少朋友交流,发现其实可以用一个新角度来评估中国经济未来。那就是,中国在新常态下采取的主要政策措施,无论从方向还是从方式上,是对还是错。 曾国藩尝言,“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只要路是对的,付出了足够努力,到达彼岸是一个自然过程,不用太过纠结何时收获。西方一位咨询顾问说过,“我们不一定知道正确的道路是什么,但却不要在错误的道路上走得太远”。这话被引用过多次,说明只要不犯错或少犯错,正确的路不会远。 面对复杂的中国经济调整,其实不用再问“为什么某某指标在下降”,更有价值的问题是:我们今天采取的措施和政策合不合规律,利不利长远?换言之,我们是不是在做正确的事,并且用正确的方式做事? 从本届政府所做的工作报告看,其主要“打法”,一是实行定向调控,激活力、补短板、强实体,向促改革要动力,向调结构要助力,向惠民生要潜力。二是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三是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增强后劲,创新驱动。四是织密织牢民生保障网。未来的侧重点,仍然是稳定和完善宏观经济政策,保持稳增长与调结构的平衡,培育和催生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 要言不烦,大道至简。这些方向和方式,是政府向服务转型,企业通过创新激发供给活力,民生保障筑得更牢。都是对的,合规律的。 不是说方向对了就可一劳永逸。很多体制性、机制性弊端,还要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去克服。但是,如果方向没错、方式没错,我们就不必太担心太焦虑,只要抓紧赶路,最后的结果不会让人不满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