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席台上坐的并不都是领导人
一般来说,能在人代会主席台上就坐的人分属以下几类:大会主席团成员、全国政协副主席、秘书长和会议特邀嘉宾。其中大会主席团成员占去绝大多数。用“龙跳虎跃”来形容进入主席团的人员可谓丝毫不过分。从往年人代会的主席团名单来看,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和中央军委主席、副主席、委员悉数在内,省部级高官更是比比皆是。 在往年人大全体会议的电视画面中我们可以看到,主席台上座位分为三个区域,主席团常务主席在第一排,中央政治局委员在第二排,总书记居中,另几名常委按排名分居两侧,其他政治局委员按姓氏笔画顺序就座。主席团其他成员和特邀人士分四个单元后排就座。 人代会主席台座次如何排,重点考虑要素是姓氏、级别、单位和左右顺序,以及这四个要素的先后顺序和内在顺序。排位时先确定主位1号,距离主位越近的席次和席位越高,距主位越远的席次和席位越低,座次按左右依次排列。按照面向代表席的方向,如果人数为单数,中间为1,左为2,右为3,左右顺排;如果人数是双数,则以中为准,其左为1,右为2,左右顺排,有时为了突出1号,特别将其排在中间,右边的最后空一位。 考虑到历史延续性,一些担任过党和国家重要领导职务的老同志,也会在主席台就座。全国政协副主席、秘书长以上的领导,也会受邀登上主席台。另外,一些工作人员也在主席台上就座,他们负责宣读会议的文件和名单。全国人大举行全体会议听取一府两院工作报告时,全国政协委员在二楼旁听,媒体记者在三楼。政协委员不在时,媒体记者就可以坐到二楼,此时,距离主席台会更近一些。
开两会,做什么比“坐在哪”重要的多
作为议事规则的一部分,无论是哪种座位排列方式,必须要提醒代表和委员们的是,“两会”期间,代表委员参政议政的“利器”是议案提案,是投票表决。提案议案都是会下提交,表决票可以投进靠近自己座位的票箱,所有这些权利的行使,都和代表委员的座位靠不靠近主席台毫无关系。 那么,坐前坐后就只具有象征意义,或者是与参政以外的事情相关。很明显,座位靠前的,被镜头扫到的概率会大大提高,再从近年报道出的“两会”花絮推测,一些代表委员喜欢在会议间隙冲上主席台要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签名,或与领导人合影留念,如果座位靠前,无疑大大方便。当然也有关于个别代表委员逃会甚至打瞌睡的负面消息,如果想做这种事,座位靠后反倒方便。 真正平等的参政议政,与座位安排并没多大关系,首先应在于,让每个有选举与被选举权的公民都有成为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的平等权利。其次是不应有官员代表与平民代表之间的差别,两者应该有平等的发言机会。第三是不应有发达地区代表和贫困地区代表之间的差别,舆论也不能只聚焦于那些发达地区和个别明星代表委员。平等参政的关键,在于表达机会的平等,话语权的平等,行使权利机会的平等,表达受重视程度的平等,而不在于坐哪里这个层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