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开心 2015-10-31 14:37 |
---|
签到天数: 4 天 [LV.2]偶尔看看I
管理员
  
- 积分
- 13194
|

楼主 |
发表于 2015-1-25 09:59:44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步从小白到老手,布林带实战,第四篇(2015-01-25 06:01:31)
昨天写CR线时候,疏漏了对CR线和VMACD联合运用的细节。
事实上,我根本不看CR线的数值,我只看CR线的运行状态,不同的运行状态下,表明当前处于何种市场状态,如果太依赖CR线的数值,会错过极端行情,这也是技术派老股民赚不到大钱的原因。
我把CR线分成几个阶段:
1:四线合一:代表多空双方能量耗尽,再次进入平衡,日CR线,这个信号有时候不是很明显,配合CR线之前的走势推断即可明确判断。四线合一阶段VMACD指标是极准的,如此时VMACD白线自下而上穿过黄线,为金叉,拉升即将到来。
2:四线开花:拉升阶段,VMACD同样准确,开VMACD等着逃顶,要注意的是,日VMACD,翻绿的同时,如果股价正常回调,依托5、10日股价平均线,或布林带中轨,整固,是正常回调。
3:下穿三线:CR线白线,下穿其它三条线,CR线白线落底,此时CR线单边下行,量能还是比较稳定的,如果是月线级的熊市,可以参考VMACD抄大底,但是不能达到精确,CR和VMACD联合使用,综合参考,不至于有大问题。日线、周线,回落反弹时期,能量乱流严重,只能依靠经验判断,不要过度相信VMACD。
4:四线飞舞:这个时间CR线的四条线上下翻飞,波浪式前进,第一浪是股价上升期CR线拉高下冲,而后反弹再拉高,再下冲,两次大波浪之后,需要一段时间来整理平复,最终四线合一,四线合一之前,VMACD基本失灵,杂乱的量能不适合VMACD。
总是有遗漏,不过这样也好,我一边写,一边和弟兄们交流,可以及时把遗漏补足,等全部写完,我再重新整理一遍吧。
---------------------------------------------------------------------
先简单介绍一下什么是K线,省得刚上手的朋友不了解,K线其实就是那些表示当前股票价格的红绿柱子和白、黄、紫、绿、蓝,五条线,那些红绿柱子原本是日本人米店用来计算米价波动的,后来又被西方人加入了五条平均线,形成了现在的K线图。
-------------------------------------------------------
我分享的指标,在技术层面上讲的很浅,但却是最核心的东西,主要是为了新手容易接受,可以在最短的时间里掌握到最实质的东西。
但是我通常会把指标原理解释的比较深,较深入的理解指标原理,在应对复杂的市场环境时,会有较强的判断能力,而不是去翻书找公式,公式是按市场写的,市场不一定按公式走。
K线,均线,布林带,之所以把它们三个并在一起写,主要是它们的原理是一致的,都是统计学。
统计学好像有些陌生,很多人不太关注,事实上,统计学是人类最伟大的学科之一。
说一个小典故,二战时期,太平洋战场,美军主战飞机损失巨大,美军方无奈之下,使用统计学解决问题,首先制作了主战飞机的模型,每架受伤返航的主战战机,在模型上标注其受伤位置。
经过一定时间的积累,发现模型上受伤位置不均匀,有一些位置从未有受伤记录,这说明,在这些位置受伤的飞机,没能飞回来。
于是美国军方改造飞机,在这些没有标注受伤的位置,增加了防护,战损率大幅降低。
统计学最大的优势在于,在科学无法解决的领域里,统计学依靠实际数据做依托,推演出一个相对有效的解决方案。
战火在燃烧,生命在陨落,怎么办?把那些研究飞机的科学家找来有什么用?他们如果能把飞机做的更好,他们早就做了,何必等到战损报告出来。
统计学是一种应用性极强的科学,统计学永远不问对错,而是拿着数据解决问题。
小盘股,我不谈,大盘股的均线系统和布林带还是比较有效的,可以用统计学的角度去看待它们。
-------------------------------------------------------------------------
布林带:
大多数软件布林带都是默认指标,也是免费指标:两个代码都可以调出布林带:BLD:BOLL:
布林带本身是很简单的,上轨,中轨,下轨,股票在上轨、中轨之间运行,就是强势股,在中轨、下轨之间运行,就是弱势股。
布林带的上轨是根据股票近期震幅的最高点计算得出,以统计学的角度讲,股票价格突破布林带上轨,继续上行,是小概率事件,所以布林带上轨即是压力位,也是卖点。布林带中轨即是是支撑,也是买点。
股票长期运行在布林带上股、中轨之间,会导致布林带中轨轴心向上倾斜,左低右高,如果股票长期运行在布林带中轨、下轨之间,中轨轴心之然会向下倾斜。
我们要清楚的明白,统计学是根据以往的数据给出了一个中性的操作策略,这个操作策略是行之有效的,但未必是正确的。
在牛市中,假如日线CR四线合一,VMACD底部出现金叉,此时股价将会爆发,在这个爆发过程中,布林带上轨将可耻的被挑战。
在牛市中,假如月、周级别VMACD高位死叉,CR线挑头向下,下行力量也很强大,此时布林带中规将被侮辱,下轨同样一文不值。
所以说,布林带是平衡市里的神器,极端行情中的白痴,统计学是一种工具,我们需要良好的使用它,而不是迷信任何一种科学。
-------------------------------------------------------------------
均线系同样是依靠统计学来支持,白、黄、紫、绿、蓝五条均线分别代表,5、10、20、30、60日平均价格。周期越长的均线,支撑力度越大。
通常情况,5日均线和60日均线支撑较强,股价在5日均线之上运行,属于强势股,回调时也不会跌破5日均线,即便跌破也可以快速站到5日均线之上,仍然保持强势特征。这导致大量买盘在5日均线区间提前下买单,进一步强化了5日均线的支撑。
60日均线是最后一道防线,在股票深幅回调时期,大量的抄底资金会在60日均线买入,给股票强大的支撑。一旦跌破60日线,会造成心理层面的恐慌,大量恐慌盘出逃,造成股灾。
6124下来的时候,实盘见过一次“断头铡刀”的威力,大盘在顶部横盘,长期滞涨,5条均线顶部收拢,一条大阴线下穿5条均线,瞬间击溃所有人的心理防线,恐慌盘汹涌而出。
随后,各均线自上而下穿过60日线,5日均线领头向下,所有均线呈五指张开状下行,所有均线不再是支撑,反向变成压力线,5日均线压力较轻,60日线压力最重,昔日最可靠的朋友,如今最恐怖的敌人。
股市有风险,入市需知识,什么都不会,谨慎有毛用……
---------------------------------------------------------------------
小鬼子的K线我就不介绍了,早年也背过K线图,有些东西也不准,我学的也不好,就不害人了。
有CR线和VMACD,K线图背不背区别不大,有那个闲功夫,不如说点实际的波段操作。
均线和布林带,每天开盘都会根据前一天的走势刷新,所以,波段操作不能只看布林带上轨和5日均线。要加入时间概念,强势股,今天的布林带上轨,几天之后就是5日均线,这波段是没法做的。
就算操作是完美的,卖在布林带上轨,买在5日均线,一算账,亏了……
波段操作,要选强势股,弱势股是有下跌风险的,何必跟自己过不去呢,但要选对时间,不是什么时间都可以做波段的。
日线CR和VMACD是可以找到最佳的波段点的,四线合一的时候,股价属于强势拉升期,布林带会受到藐视,不适合做波段,这个阶段持股利润最高。
VMACD衰竭,拐头向下,股价惯性上冲,摸到布林带上轨滞涨,抛出,股价冲高回落,接近5日均线,收回,等待横盘整理。
其实一个小波段,就是一次小规模的逃顶和抄底,只不过是日线级的操作,原理是相通,但是日线级的操作,受到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比较大。
周五的时候,VMACD翻绿,有人问我,如果今天拉高,可以抛么,我说可以,很快会回落到5日均线,就是这个原理。没拉起来,是因为周四利好,拉太猛,把动能提前都消耗掉了。
其实这道理说清楚之后,大多数人都能对股市的波动有所判断,就是这么简单嘛,有什么不好判断的呢~
无论是牛市,熊市,平衡市,股价的运动都是按其自然规律走的。
平衡,拉升,冲高回落,反弹,二次探底,再次进入平衡。
牛市的时候,拉升和反弹涨的多,冲高回落和二次探底跌的少,熊市则相反,平衡市在两者之间。
平衡市的横向中轴是水平的,牛市中轴左低右高,熊市则相反,中轴的不平衡,就是在每一次细小的拉升和回落中产生的。
所谓的波段操作风险高,是因为操作的不科学,其实波段操作并不难。
但是,两车合并之前,我不会做波段操作的,合并之后,我也要等价格稳定了再做,我这个人求稳不求利。技术派最怕的就是突发事件,无论是利好还是利空,都会干扰技术派的操作造成亏损,技术派需要的是稳。
----------------------------------------------------------------------
纯粹的技术,大概就这么多了,等几天,我听听弟兄们的反馈,如果有什么不足,我再补足。之后,我再整理一下这四篇,合并整理成三篇。
字写太多没用,最核心的原理讲清楚就够了,无论是使用VMACD或是CR,都是依靠量能,掌握住之后,每个人风格不同,用任何量能指标,都可以套用这个原理,布林带和均线也是一样,都是依靠统计学。
---------------------------------------------------
过几天,等弟兄们好好体会体会,我在吧里发帖,根据量能和统计学,我们每天9点之前,做出对大盘的分析和操作策略,让市场为我们做出评判。
都说支持河马,用实际行动支持我,让我看到你们的战绩!为了希曼!为了雅典娜!代表月亮惩罚坏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