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开心 2017-9-16 18:36 |
---|
签到天数: 2 天 [LV.1]初来乍到
管理员
  
- 积分
- 17061
|

楼主 |
发表于 2014-6-10 20:46:21
|
显示全部楼层
领导岗位建新功
吴研因清正廉明,嫉恶如仇,无论是任职小学校长,还是教育局督学;无论是任职国民政府教育部国民教育司司长,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初等教育司司长;无论是任职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还是全国政协常务委员,他都坚持教育行政的公正和效率,坚守民主人士的正义和良知,积极推动符合时代潮流的教育,积极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才华和汗水。
1915年11月,苏州一师附小举行十周年校庆,正值袁世凯窃国称帝。心存愤慨的吴研因让人在校展览馆门口安放一座“自由女神”石膏像,在馆内则布置了秦始皇、拿破仑等人的画像和专制事迹,借以宣传民主思想,反对君主专制。展览遭到政府官员的破坏,展品被一帮坏人砸得粉碎。有人主张把捣毁的物品清除,吴研因则勇敢地保护被破坏的现场,让学生家长、社会名流参观评论。结果,反而扩大了民主思想的宣传效果。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吴研因应上海教育局局长韦懿聘请,任上海市教育局主任秘书兼督学。他与提倡平民教育的陶行知频繁交往,探讨教育热点问题,关注减少文盲、提升国民素质的重大课题。高质量的建言献策,受到领导的好评。翌年,吴研因调到南京大学院,议编国定教科书。不久,被任命为教育部国民教育司第一科科长,接着升任初等教育司司长。
吴研因任职教育部期间,两次不顾个人安危得失,反对政府要员何键、陈布雷和考试院院长戴季陶复古读经的教育方针。其中1934年的“文言文、白话文”之争,声势浩大,影响深远。吴研因连续在南京、上海诸报撰文反驳使用文言文的主张,倡导教育改革,用白话文提高教育质量,顺应时代发展潮流。这一主张,得到复旦大学教授陈子原、著名作家叶圣陶、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等人的赞同。连鲁迅都撰写《关于新文学》的文章来声援吴研因。白话文教材顺利推行,惠及数以万计的青少年,难怪《语文教学通讯》杂志刊文赞誉他是影响中国20世纪的语文教育大家。
1941年11月,吴研因被教育部以华侨教育专员的名义派至菲律宾考察,并担任菲律宾《公理报》主编。抗日战争胜利后重返南京,任教育部国民教育司司长。凭借着高尚的品德、出众的才华,以及在教育领域卓越的贡献,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吴研因3次接到周恩来召他赴北京任职的电报。1949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正式任命吴研因为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初等教育司司长,1959年起任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委。怀着对祖国和人民的忠诚,怀着对新中国教育事业的热爱,吴研因谨慎热情地主持了影响千家万户的小学体制改革,领导制定了《小学工作条例四十条》和《小学生守则》,为亿万青少年的成长保驾护航,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创办“贯小”报桑梓
虽然从26岁开始,吴研因就离开江阴赴外地教书育人,或者从政做官。但他一直关心着家乡,更关心家乡的教育事业。培养了著名教育家顾明远、红学专家吴新雷等众多人才的贯庄小学,就是吴研因亲自筹款创办的。
民国期间,江阴城东一带,教育落后,方圆数十里没有一所高小。在贯庄,只有一所租用民房的简陋小学。后来房子被主人收回,学校南迁至水落宕村,条件差,交通不便。在南京教育部工作的吴研因知道后,便与家乡青年教师徐雪帆共同发起,创办一所完小。他带头捐助700大洋,并向亲朋好友募捐筹款。1934年校舍落成,23间平房整齐气派,满足附近多个村庄孩子的求学之需。吴研因亲自撰写了校歌,美丽的校歌陪伴了一批又一批孩子的童年。当年江阴县县长袁佑仁为表彰吴研因、徐雪帆办学兴教的功绩,欣然命笔赠“研雪堂”巨匾,悬于梁上,供后人瞻仰。
吴研因工作繁忙,平时很少有机会回家乡,但他时常关心着贯庄小学的发展。每每遇到从江阴来的亲属或老乡,总要关切地询问贯庄小学的一切。70岁高龄时,吴研因还来到他参与创办的贯庄小学,看望师生,并详细了解学校的设施和教育情况。得知学校培养了大批人才,他的欣慰之情溢于言表。激动地与孩子们一起吟唱了多年前写的校歌“村,五里隔江城。一湾水清,三尺小桥横。乃有屋舍俨然,几净窗明。短短篱笆靠豆棚,操场一片平”,唱着唱着,他的眼睛湿润了,眼前浮现出儿时的乡村阡陌,绿水青山……
如今的贯庄小学,不仅接纳四邻八乡的孩子,还接纳来自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的新市民子弟。每一个在这里求学的孩子,都知道吴研因的故事。在吴研因精神的鼓舞下,很多孩子练就羽翼,在祖国的四面八方展翅翱翔。
吴研因不仅是教育界前辈,还是著名的民主人士。早在1945年,国共两党重庆谈判期间。周恩来就曾经会见过任职教育部的民主人士吴研因,称赞他学问渊博,思想进步,是中国教育界的有功之臣,并积极邀请他赴延安。由于妻子病重,有心前往的吴研因未能成行。
对蒋介石反动统治心有不满的吴研因加入了中国民主促进会,成了民主党派的成员。1949年国民党军政要员纷纷逃往台湾时,吴研因则留在了国内,为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添砖加瓦贡献才华。1950年,吴研因在民进三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民进中央常委;1956年,继续当选常委。
作为民进成员,吴研因积极履职建言。1961年,针对国际上的反华浪潮,在《光明日报》上发表《赏菊》诗二首。毛泽东主席读后十分赞赏,亲笔批示“这首诗很好,印发各同志”。在诗中,吴研因用菊花在深秋中“嫩红老紫百千盆,蟠错如虬况有根”的景象,来抒发爱国爱党的情怀,展示民进人士的思想境界。
“文革”期间,“四人帮”利用《人民日报》舆论阵地,发起“小学下放到大队办”的讨论,并要求小学教师与社员一样计工分作报酬。这一做法,闹得小学教师人心惶惶,无法安心工作。吴研因发扬民进人仗义执言的优良作风,冒着被“四人帮”迫害的风险,在《人民日报》发表“小学应该由教育局领导;教材应该由国家审定统一;教师工资应该由国家发给”的主张。既维护了教师利益,又振奋了办学精神。
在87岁高龄时,吴研因还参加全国政协组织的华东参观团,先后到上海、井冈山等地参观考察,一路上就所见所感写成60余首诗歌,并录成《华东纪行速成诗》一册,歌颂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表达民进人士对党和国家的热爱。
1975年7月13日,吴研因因病在北京逝世。周恩来、叶剑英等国家领导人赠送了花圈。为了缅怀这位民进前辈,民进中央将设立在贯庄小学的“吴研因纪念馆”定为“民进会史教育基地”;民进江阴市委会则把吴研因一手创办的贯庄小学定为同心实践基地。一批又一批民进人追随着吴研因的脚步,关爱贯庄小学,关爱教育事业,延续民进人的追求,延续吴研因的梦想。
作者:吴长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