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辅助访问 天气与日历切换到窄版

Discuz! Board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136|回复: 7

教育家吴研因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7-9-16 18:36
  • 签到天数: 2 天

    [LV.1]初来乍到

    3103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7061
    发表于 2013-12-8 14:49: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教育家吴研因
    吴研因是我国著名教育家、爱国民主人士。他毕生从事教育工作,倡导和推广白话文教育,对中国现代的基础教育事业发展,尤其是小学语文教育的改革作出了贡献。
    1886126日,吴研因诞生在江苏省江阴县东门外贯庄村的一个普通农家。父亲吴佩琪有7个子女,吴研因排行最小,哥哥姐姐们都称之为七弟。北湖东埭秀才徐缙珊在贯庄借吴家空房办私塾,吴研因从7岁起开始接受启蒙教育。在徐先生的指点下,吴研因勤奋好学,学会了写诗作文,也写得一手好字,得到了老师的赞赏。徐缙珊给吴研因取名辇瀛。后来,吴研因认为这个名字笔画太多,书写不便,便按谐音改成研因。
    由于吴家人口多,经济窘迫,吴研因只读了几年私塾后,便在家跟父亲种田。务农之余,坚持读书自学。
    吴研因17岁那年,经住在江阴城内的姐夫介绍,师从赵体培学习。赵体培是一名从日本留学归来的进步人士,吴研因受赵的影响,开始接受先进思想,并与江阴城内的一些进步知识分子结识。在赵体培先生的建议下,吴研因考入上海半淞园师范讲习所学习一年。1904年,回江阴城内立本小学当教师。全校一至四年级学生,在一个教室内用复式教育法上课。为此,吴研因曾专程去上海师范讲习所,参加关于复式教育方法的短期培训。回江阴后,吴研因回立本小学,任单级部主任,试行四复式教学,成绩斐然。此后,吴研因先后入翊延小学、澄中两等小学堂担任国文教师。
    在语文和常识科教学实践中,吴研因部分试用自己用白话文编写的教材,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受到学生的欢迎和家长的好评。
    吴研因好学不倦,除上课之外,利用业余时间吟诗、阅读报纸和进步杂志。诗作有《登君山》:一览江天阔,跫然登古丘。拱辰卑远岫,宗海束横流。珠履客安在,棘门君便休。空留黄歇土,孰与吊千秋。《读江上孤忠录吊阎典史》:当车螳臂自高擎,百败原知无一成。犹有孤城堪效死,谁言小吏可偷生。五更独转偕亡曲,千古如闻速砍声。碧血写成垂世史,行间正气尚纵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7-9-16 18:36
  • 签到天数: 2 天

    [LV.1]初来乍到

    3103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7061
     楼主| 发表于 2013-12-8 14:49:54 | 显示全部楼层
    1911年,江阴一批进步知识分子自费创办《江阴杂志》,宣传新思想、新技术、新学识,并开辟简明新闻栏。章砚春任总编辑,吴研因、刘半农、薛晓升等任编辑。初期由日新斋油印,半月刊,每期20多页。第5期起由常州新群公司铅印。吴研因以“咄农”笔名用白话文撰稿,提倡新学,抨击时弊。武昌起义后,江阴独立,因编辑人员分散而停刊。1912年,当局提倡言论出版自由,《江阴报》应运而生。章砚春任总编辑,吴研因主编丛谈,向宾枫专写社论,薛晓升撰小说,祝书柽、曹一尘集城乡新闻。《江阴报》油印半月一期,共出7期。
    1912年秋,吴研因应省立苏州一师附小聘请担任该校教师。当时虽然推行新学制,但只有用文言编写的国文教科书。吴研因自己动手,用语体文编写语文教科书,得到了一师附小主任俞子夷的大力支持。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努力,一师附小全套教科书基本完成,这是对小学教材改革的第一次大胆尝试。在一师附小任教期间,吴研因倡导启发式教育,在学校创办的《小学校》刊物设“研因补白”和“研因答疑”专栏。在从事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吴研因撰写了《小学各科教材及教学法》(上、下册)、《国语教学法》、《文字的自然教学法》等。
    1915年,吴研因奉召入京编纂教科书,编成《新式国文教科书》初级小学用共8册。它是文言文,比当时的一般语文教科书多了些故事体课文,行文更浅近、活泼,并且附有每册4课的白话文课目,是简明的带有一点文学化色彩的类型。当时北洋政府教育总长、苏州人张一麟主张用白话文教育小学生,他写信给苏州教育界,要求向一师附小学习,但是受到地方绅士的反对和抵制。
    苏州一师附小俞子夷调出,吴研因回苏州任一师附小主任兼教员。1915年11月27日,苏州一师附小举行建校10周年纪念活动。当时正当袁世凯称帝,全校师生十分愤慨。在吴研因的主持下,在展览馆门口安放着一座引人注目的自由女神石膏像。展览馆里,精心布置了秦始皇、拿破仑等画像,暗里讽刺袁世凯,借以宣传民主共和,反对君主专制。这件事遭到一师代理校长政府官员的干涉,派人到校把展览馆的展品砸得粉碎。当时有人主张把被捣毁的陈列物清除,吴研因坚决不同意,主张保护现场。那天来校参观的人很多,看到了被打毁的自由女神像等,激起了人们对袁世凯称帝窃国恶行的极大愤慨。
    吴研因在苏州一师附小工作,总结了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经验,撰写出版《国语教法商榷》一书,对小学语文教学有独特见解,得到教育界的肯定。
    北洋政府教育部以厚俸三次请吴研因至京编写文言文教科书,以取代白话文课本,吴研因毅然拒绝。1919年的五四运动消息传到苏州,吴研因同学校师生一起上街游行。
    20年代初,吴研因进入上海商务印书馆,担任国文教材编材编辑部主任,编写出版一套《新学制国语教科书》。吴研因在《从小学国语国文教学法》一书将“国语”定义为:“凡国人口头所说的同一的言语,叫做国语;照这种言语国文字表出来的文章,也是国语(或称国语文)。”概述分5个章节:第一、怎叫国语国文?第二、国语国文在教学上的目的怎样?第三、国语国文的内容怎样?第四、国语国文的教材怎样?第五、国语国文怎样教学?
    随后,吴研因又兼任商务印书馆办的尚公小校校长。他从严掌管学校,教师下课后,不得坐办公室,都去教师或操场上与学生打成一片,指导课外活动。学校废除体罚,训导以说服教育为主。他重视改革教学方法,强调启发式,废除注入式,经常举行教学观摩研究会,商务印书馆沈雁冰、叶圣陶、顾颉刚、庄伯俞、杨贤江、何公敢等列席观摩。示范教学后,就教师的教学方法、教材教具的运用等方面,尽量提出意见和修正。
    由吴研因、范祥善、周予同编辑,胡适、王岫庐、朱经农校订的《新学制国语教科书》(初级中学第1册)由商务印书馆印行。该册收课文50篇,文言文约占了十分之三,其中包括孟子《许行章》、陶潜《桃花源记》等。与此同时,收入了不少反映进步思想的文章,有蔡元培的《劳工神圣》、《文明的奢侈》,胡适的《新生活》、《威权》,鲁迅的《我的学校生活一断片》,章炳麟的《说自由》等。《新学制国语教科书》初小8册、高小4册,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这套教科书除了高小部分有些旧诗词、文言文外,其余和初小部分的散文、诗歌完全是用白话文编写的。如一年级语文课本中,有这样一段:“大羊跑,小羊跑,跑跑跑。两只羊,跑上桥。黑狗跑来咬,大羊角一顶,黑狗跌下桥。”这套教科书内容活泼,语言生动,明白易懂,深受师生欢迎。
    1924年8月,吴研因应菲律宾有关方面的邀请,赴马尼拉,任华侨中学校长,兼中文报纸《公理报》编辑。辛亥革命之后,华侨社会在保皇还是支持革命的问题上争论激烈,吴研因旗帜鲜明,针锋相对地同保皇派作斗争。宣传孙中山先生的三大政策,得罪了当时与北洋军阀有密切关系的华侨富豪,剥夺了吴研因华侨中学校长的职务。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吴研因应上海教育局长韦懿聘请,离开菲律宾回国,任上海教育局主任秘书兼督学。此间,他与热心提倡平民教育运动的陶行知先生交往频繁,共同探讨中国教育的实际问题。
    吴研因及其长子吴增芥合编的《中学教材及教学法》由中华书局出版发行,该书共分4章,分别是国语科、社会科、自然科、算术科教材及教学法,具体对这些科的教材、教学方法、教具研究进行了阐述。
    1928年,教育部议编国定教科书,调吴研因到南京入大学院任事。不久,吴研因被任命为教育部国民教育司第一科科长,后任教育部初等教育司司长。吴研因负责编纂小学一至六年级的语文教科书,经部审定为全国通用教材。
    吴研因主编的《国语新读本》一套(初小8册、高小4册)由世界书局发行。这套书用白话文编成,畅销于上海、南京等大城市。吴研因与王志瑞合著的《小学历史教学法》一书,被收入王云五主编的《万有文库》中的《师范丛书》,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该书共分3章15节。这3章分别是:历史是什么和为什么要学习历史;历史科的课程;历史教学的方法。
    吴研因认为“中国汉字难学,文言深奥,要开通民智,必须先用白话文表达北京的通俗语‘官话’以推行全国。”因此,从苏州一师附小编教材起,吴研因就一直主张用易读好懂的白话文。在当时的教育界,推行文言与白话的斗争一直没有中断过。陈立夫、陈果夫、戴季陶提倡复古,让小学生读《三字经》、《四书》等文言文。1934年6月,江苏省立苏州高中校长兼国民党中央政治学校教授汪懋祖在《申报》发表《中小学文言运动》的文章。吴研因是主张用白话文的卫道者,他挺身而出,在《申报》上发表观点与汪文针锋相对的文章《辟小学参用文言与初中毕读孟子及指斥语体文诸说》、《读汪文<中小学文言运动>后的声明》。论战中,鲁迅先生站出来说话了,他在《中华日报》的《动向》中,用“白道”的化名,发表短文《此生与彼生》,化名“邓当世”在《申报&#8226;自由谈》发表短文《知了世界》,驳斥汪懋祖的观点。化名“华圉”在《申报&#8226;自由谈》发表谈语文改革的文章《门外文谈》。陈子展、陈望道、胡愈之、叶圣陶、夏丏尊等相继发表文章,支持吴研因的观点。经过一场激烈的论争,二陈与戴看到大势所趋,就放弃了小学读文言和读经的主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7-9-16 18:36
  • 签到天数: 2 天

    [LV.1]初来乍到

    3103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7061
     楼主| 发表于 2013-12-8 14:50:32 | 显示全部楼层
    吴研因还关心家乡江阴的教育事业,倡导筹建创办贯庄小学。当时,江阴城东一带方圆数十里没有一所高校。在贯庄,只有一所简陋的小学,设两个班,校舍是借用的5间民房,后来房子被主人收回,学校只能移到南面的水落岩村,不仅条件差,而且交通不便。正在南京教育部工作的吴研因知道了这件事,便与家乡北吴埭青年教师徐雪帆共同发起,创办一所完小。他们向上海等地亲朋故旧处广为募捐筹资,在上海晋星印刷厂做工的吴锦文等20多名贯庄同乡,每人都捐了一个月的工资。吴研因还写信给他的学生、当时任江阴县教育局局长的熊翥高,通过熊的活动,由县里拨700元,委徐雪帆在贯庄买地4亩,建造16间房屋,并且还修建道路,种植树木,于1935年建成了一所规模较大、面目一新的完全小学,江阴县县长袁右仁送匾题名“研雪堂”。
    贯庄小学起初设6个班,靖江人刘焕华当校长,成了江阴城东一带小学教育中心。原来,在东横河以南,远近都没有高小,此后西至蒲鞋桥,东至金童桥,南至绮山,许多农家子弟都来这里求学。吴研因还为《贯庄小学校歌》撰写了歌词:
    村,五里隔江城。
    一湾水清,三尺小桥横。
    乃有屋舍俨然,几净窗明,
    短短篱笆靠豆棚,操场一片平。
    你看那:风吹杨柳花荡庭,舞弄婆娑影。
    好比那师友怡然怦,活泼桃园景。
    歌词纯朴自然,经徐正吉谱曲后,学生广为传唱。吴研因编写的《小学语文教科书》、《小学生字典》、《小学生守则》等,也被学校所采用。
    贯庄小学校园植龙柏,栽杨柳,前临碧水,后为阡陌,环境幽静,学风诚朴,最多时发展到10多个班级,师资力量也较一般小学为高,当时在城东诸小学中,确是首屈一指。此后,吴研因一直关注着贯庄小学的建设和发展。
    抗日战争爆发后,吴研因随教育部迁移至重庆话雨村办公,他在南京蓝家庄九华村的住所“双因小筑”被日寇焚毁。1941年,教育部长陈立夫以华侨专员名义派吴研因至菲律宾。吴研因携家眷赴任。不久,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侵占马尼拉,吴研因亡命奔逃,曾多次遇险,幸得华侨中学学生掩护,避难于吕宋山间3年多。吴研因作长诗《亡命丹城杂感五首》、《读<杜工部集>有感五首》、《峨眉七绝百首》,记录了这一段时期的生活和心情。抗日战争胜利后,教育部电召吴研因回国,继续任教育部国民教育司司长,后任小学教育司司长。1945年秋,国共举行重庆谈判。郭沫若在重庆宴请周恩来,请吴研因作陪。周恩来得知吴研因刚从菲律宾回来,询问其那里的情况,吴研因诉说了自己的亲身经历。后来,周恩来回延安作报告时,还引用了吴研因的话。
    时至1948年冬,眼看解放战争胜利已成定局,吴研因便离职,经上海,至宁波鄞江桥,住妻舅家,过隐居生活。
    1949年7月,宁波解放。周恩来向黄炎培、郭沫若打听到吴研因下落,三次电召他到北京任职。8月,吴研因去北京,出席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为政协委员。
    新中国成立后,政务院总理周恩来于12月16日任命吴研因为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初等教育司司长。1950年4月,在中国民主促进会三届一中全会上,吴研因当选为中央委员会常务委员。吴研因在《人民日报》发表《给留美学生朱文华的一封信》,他的3名子女从美国回来,参加新中国建设。1953年2月,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向吴研因颁发任命书,任命他为教育部小学教育司司长和教科书编审委员会副主任。1955年3月又任命一次。
    吴研因参与制定《小学教育管理》40条,《小学生守则》20条,编写《守则》教育参考书,从规范学校管理,加强师生的爱国主义教育,道德品质教育。
    1956年,受国务院委托,吴研因与其他民主人士一起,赴华东各省考察。考察期间,吴研因来到家乡江阴,在江阴县县长的陪同下,到城东贯庄小学访问,详细了解学校的设施和教育情况。他看到学校在心中国又有了发展,心情十分高兴,他热情鼓励教师们办好学校,为新中国培育人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7-9-16 18:36
  • 签到天数: 2 天

    [LV.1]初来乍到

    3103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7061
     楼主| 发表于 2013-12-8 14:51:20 | 显示全部楼层
    1959年期,吴研因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委。1961年秋,吴研因来到北京中山公园,参加全国政协举行的70岁 的在京委员茶话会。会上,吴研因看到当时的园内美景,即席作七绝《赏菊》两首:
    其一

    不期青女忍相欺,老圃新枝竞吐奇。

    秋色还如春色好,西风莫漫撼东篱。

    其二

    嫩江老紫百千盆,蟠错如虬况有根。

    为证明年花更艳,手题诗句待重温。

    吴研因以“菊”不怕寒风冷霜,傲然挺立在寒风之中为比喻,抒发了自己爱国爱党的思想感情。这两首《赏菊》发表在12月28日《光明日报》《东风》副刊。毛泽东主席在报上读到诗作,很为赞赏,在报纸上用铅笔批写:“这几首诗好,印发各同志。”此后,在党中央一次扩大会上作为会议文件发给与会同志。
    1962年,吴研因《凤吹》诗集编辑完成,自费印刷500册。《凤吹》集主题是纪念自己与江晓因恋爱结婚的诗题《凤吹》为集子名称。江晓因(1902-1957)是浙江宁波人,燕京女大肄业后,从事教师职业,吴研因1924年同江晓因结婚。两人历经风雨,共同走过了33年。1957年11月,江晓因因病辞世,吴研因悲恸万份,写下《悼亡八首》诗。《凤吹》集汇集了吴研因1910年至1962年所写的诗词516首,郭沫若题签,王旭东、俞平伯校阅,马叙伦、常任侠、金通尹、汪东、叶恭绰、王伯祥、夏纬明、赵朴初、顾树森、王其九等题词。吴研因在《自序》中说:“这个集子里的诗,大概可以分三部分:其一是解放前抨击黑暗,企求光明的写作;其二是解放后歌颂新邦,赞美东风的篇章;其三是说爱谈情,悼亡伤逝等的作品。”
    十年动乱期间,吴研因受“四人帮”迫害,接受审查,个人自由受到限制,情绪备受打击。吴研因曾写信给江阴当小学教师的侄儿吴晓初,说想回家乡与农民生活在一起,农家出身的人与农民为伍,还可以帮生产队养猪。吴晓初回信说,家人和邻里都欢迎你回家乡。时隔数日,吴研因又回信说,暂时不能回江阴,因为自己去京是因为总理请去,我要离开,需经总理同意。现总理未批准,我不能擅自行动。由于吴研因处事光明磊落,“四人帮”抓不到什么把柄,结果只能不了了之。“四人帮”在《人民日报》提出农村小学下放到大队办的议题,吴研因撰稿发表意见,主张小学应该由教育局领导,教育经费不应该一刀切由大队负担(大队有穷队富队),教材应该统一等等,这些观点,深受教师和各界人士好评。
    1973年5月,全国政协组织民主人士学习参观团,88岁的吴研因坚持参加华东参观团,作华东之行。自北京出发,经南京、苏州、上海、杭州、南昌,上井冈山到三湾黄洋界岭,为期47天。他目睹新中国建设的巨大成就,心情激动,信笔由缰写成《华东纪行速成诗》60多首。
    吴研因患白内障,住院割治,手术成功。拟出院之际,发现大便有血,诊断为结肠癌。经手术治疗后,突发心脏病,抢救无效,于1975年7月13日不幸逝世。7月21日,吴研因先生追悼会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举行,周恩来、叶剑英、郭沫若、许德珩等送了花圈,乌兰夫、周建人、沈雁冰出席了追悼会。
    吴研因一生从事教育工作,倡导和推广白话文教育。他勤奋好学,踏实工作,敢于同黑暗势力作斗争,他的高尚人格和敬业精神,永远值得后人学习。


    参考文献
    吴研因《辟小学参用文言与初中毕读孟子及指斥语体文诸说》,上海《申报》1934年5月16日、5月18日。
    汪懋祖《中小学文言运动》,上海《申报》1934年6月21日。
    吴研因《读汪文<中小学文言运动>后的声明》,《申报》1934年6月21日。
    吴研因《赏菊》,《光明日报》1961年12月28日。
    吴研因《凤吹》诗集,中华书局内部发行,1962年版。
    王显槐《我国20年代语文教学理论研究初探》,《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2期。
    李良品《论中国语文教科书的近代化》,《学术论坛》2005年第3期。
    雨辰《影响中国20实际的语文教育大家吴研因》,《语文教育通讯》2006年第11期。
    http://www.jywenmiao.com/Item/42.asp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7-9-16 18:36
  • 签到天数: 2 天

    [LV.1]初来乍到

    3103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7061
     楼主| 发表于 2013-12-9 08:01:23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 ... WVdlaJR5mPvSsi1YrWV

    吴研因
    吴研因 ,( 1886一1975)中国近现代教育家,原名辇嬴,江阴要塞贯庄人。1906年毕业于上海龙门师范学校,早年曾任江阴县立单级小学和上海尚公学校校长,上海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编辑,江苏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教员兼附属小学主任,尚公学校校长。为小学低年级学生自编油印教材,开小学使用白话文教科书之先河。所编《新法教科书》(1920 年)、《新学制教科书》(1923年)等多种小学课本和教员用书为当时广泛使用。 主要著作有《小学国语新读本》、《基本教育》及教育论文多篇。

    目录
    生平简介
    ( 1886一1975)中国近现代教育家,原名辇嬴,江阴要塞贯庄人。1906年毕业于上海龙门师范学校,早年曾任江阴县立单级小学和上海尚公学校校长,上海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编辑,江苏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教员兼附属小学主任,尚公学校校长。为小学低年级学生自编油印教材,开小学使用白话文教科书之先河。所编《新法教科书》(1920 年)、《新学制教科书》(1923年)等多种小学课本和教员用书为当时广泛使用。后任菲律宾华侨中学教员兼教导主任,《公理报》总编辑。1929年任教育部教育方案编制委员会党义教育组委员。1931年参加由蔡元培、朱经农等主编的《最近三十五年之中国教育》一书的编写工作。1935年任全国义务教育委员会当然委员。同年9月与叶圣陶、王志瑞等发起编写《小朋友文库》,旨在为小学生提供合适的课外读物。1947年11月任教育部国民教育司司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教育部初等教育司司长、中学教育司司长。为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一生致力研究小学教育及编写教科书。 主要著作有《小学国语新读本》、《基本教育》及教育论文多篇。

    主要著作《新法教科书》(1920 年) 《新学制教科书》(1923年) 《小学国语新读本》《基本教育》
    吴研因热爱新中国教育事业,曾主持我国小学体制改革,领导制定了《小学工作条例四十条》、《小学生守则》等,为推进我国的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此外,他国学深厚,喜好诗赋,15岁时作七律《吊阎典史》,深沉大气。1961年针对国际反华浪潮,在光明日报上发表《咏菊》诗二首,毛泽东主席读后十分赞赏,亲笔批示“这首诗很好,印发各同志。”1973年在国内参观访问写成54首《华东纪行速成诗》,讴歌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建设成就。
    1975年7月13日,病逝北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7-9-16 18:36
  • 签到天数: 2 天

    [LV.1]初来乍到

    3103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7061
     楼主| 发表于 2013-12-9 08:08:12 | 显示全部楼层
    吴研因

    2007-01-25 13:54:36
    来源:
        吴研因 原名辇瀛,1886年生于要塞贯庄村, 1903年进上海半淞园师范讲习所学习3年,1911年夏,和刘半农等编辑《江阴杂志》。民国元年(1912年)参与创办《江阴报》。所编《新学制小学国语教科书》、《小学历史自习书》,风行全国。1916的任上海中华书局编辑,编写《新式学生字典》。1928年,就任教育部国民教育司第一科科长,反对在小学读经,为推行白话文教材据理力争。1941年11月被以华侨教育专员的名义派至菲律宾考察。抗战胜利后返南京,任教育部国民教育司司长。解放后,应周恩来邀请,任教育部初等教育司司长、科教书编审委员会副主任、小学教育司司长。曾主持小学体制改革,领导制订《小学工作条例四十条》、《小学生守则》。1959年后任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常委、全国政协常委。1975年7月13日于北京病逝。


    http://www.js.xinhuanet.com/jian ... content_9138877.htm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7-9-16 18:36
  • 签到天数: 2 天

    [LV.1]初来乍到

    3103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7061
     楼主| 发表于 2013-12-9 08:09:56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daj.chinawuxi.gov.cn/web101/wxmr/jyjmr/227443.shtml

    吴研因
    时间:2005-11-16 [ 大 中 小 ] 浏览次数: 362 [ 打印 ] [ 关闭 ] [ 收藏 ]
    【近现代-教育界】 吴研因,诗人、教育家,原名辇嬴,1886年生,江阴要塞贯庄人。幼年读过私塾。1903年进上海半淞园师范讲习所学习,3年后回江阴任立本小学教员、单级部主任。1911年和刘半农等编辑《江阴杂志》,1912年参与创办《江阴报》半月刊并编写丛谈,后被聘为苏州省立第一师范附属小学教员、校长。期间和俞子夷等一起首创用白话编写全套小学教材,深受教育界重视,他编的《新学制小学国语教科书》和《小学历史自习书》风行全国。后历任上海中华书局编辑、上海商务印书馆国文教材编辑主任兼尚公小学校长、上海教育局主任秘书兼督学、教育部国民教育司一科科长、司长等职。解放后历任教育部初等教育司司长、教科书编审委员会副主任、小学教育司司长、第四届全国政协常委等职。 吴研因热爱新中国教育事业,曾主持我国小学体制改革,领导制定了《小学工作条例四十条》、《小学生守则》等,为推进我国的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此外,他国学深厚,喜好诗赋,15岁时作七律《吊阎典史》,深沉大气。1961年针对国际反华浪潮,在光明日报上发表《咏菊》诗二首,毛泽东主席读后十分赞赏,亲笔批示“这首诗很好,印发各同志。”1973年在国内参观访问写成54首《华东纪行速成诗》,讴歌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建设成就。 1975年7月13日,病逝北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7-9-16 18:36
  • 签到天数: 2 天

    [LV.1]初来乍到

    3103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7061
     楼主| 发表于 2013-12-9 08:13:35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www.mj.org.cn/mjzt/2012nz ... 0121106_144317.html

    吴研因纪念馆来源:          发布时间:2012-11-06          作者:
    吴研因纪念馆外景

    吴老塑像
    历史资料展览
      吴研因纪念馆位于江苏省江阴市要塞贯庄村。吴研因曾任民国政府教育部国民教育司司长。解放后,应周恩来邀请,任教育部初等教育司司长,教科书编审委员会副主任,小学教育司司长,曾主持小学教育体制改革。1950年,吴研因在民进三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民进中央常委;1956年,继续当选常委。1965年,吴研因在当选为全国政协常委。吴研因一生从事文化教育工作,倡导和推广白话文教育,为我国小学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