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辅助访问 天气与日历切换到窄版

Discuz! Board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940|回复: 5

【5.26 评】 别炒A股别买黄金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414

主题

2579

帖子

5966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5966
发表于 2014-5-26 21:28: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郎咸平:中国经济进入长期萧条 别炒A股别买黄金
www.eastmoney.com2014年05月26日 15:08张顺和
    中国经济已经进入长期萧条,产能过剩、政府债务危机、政府支出性腐败、国企效益、银行钱荒危机等像多米诺骨牌般倒下,一一爆发。

  中国经济已经进入长期萧条,产能过剩、政府债务危机、政府支出性腐败、国企效益、银行(行情 专区)钱荒危机等像多米诺骨牌般倒下,一一爆发;目前房地产(行情 专区)业出现的萧条景象,根源不是房地产本身,而在于银行业爆发的钱荒危机;企业不要轻易扩张,要控制规模……
  昨日,在由厦门市工商联、房米网主办,居本传媒协办的名家论坛上,财经名嘴郎咸平在上千位厦门企业家前演绎了一番“郎眼看财经”的风采。

  看淡国内经济
  “6张骨牌”已轰然倒下
  “目前中国经济已经进入滞胀的长期萧条期。”刚开场,一向以敢说著称的郎咸平就抛出了他对目前国内经济担忧的观点。
  他解释说,在高税费、高资金成本、人民币持续升值、人工成本持续上涨等因素的冲击下,2008年6月中国开始爆发制造业危机。
  在这种危机下,企业家们考虑的不是产业升级、加大投资,而是大量资金抽逃到房产、股市甚至奢侈品市场,并在年底形成泡沫。面对这种“病”,当时中国政府开出的药方是在2008年和2012年出台了两个“4万亿”,陷入产能过剩黑洞,在叠加效应下积重难返。
  在他看来,在产能过剩这张“骨牌”的带动下,至少还有5张“骨牌”随着轰然倒下。
  第二张“骨牌”是各级政府陷入财政困难,破产风险加大。他分析,国内至少有16个地级市进入“技术性破产”,即负债率超过100%,资不抵债。
  第三张“骨牌”是政府的支出性腐败开始爆发。在前述4万亿的大规模投资中,大量的资金其实并未投入建设,而是进入个人囊中。从目前反腐的成果就可见一斑。
  第四张“骨牌”是国企爆发效益危机,而民企在自身困难重重下,又再遭国进民退、资金断裂两大冲击,跟着爆发危机。
  第五张“骨牌”是银行钱荒危机爆发以及银行理财产品、民间借贷等影子银行也跟着爆发危机,偿付风险加大。此外,股市、房地产、黄金等投资渠道也先后轰然倒下。
  揭秘房产萎靡
  主要源于银行危机
  “在中国选择买房,不是挑最好的投资渠道,而是挑最不差的。”郎咸平坦言,在美国,市民买房可以抗通胀但绝不会去炒房,因为股市的平均收益率会更高。
  而在中国,股市已经连续6年下跌,创下全球罕见现象。其间虽然在政府两次4万亿投资的“强心针”刺激下,短暂兴奋过,但最终被彻底摧毁。
  国人曾经热衷的投资之一黄金,在美国经济强势复苏下,已经开始走弱。而且,由于美元长期看涨,未来几年更是可能成为全球独强货币,黄金也就可能进一步走弱,进入熊市。
  然而在狂欢了数年之后,如今,房地产也陷入了行业低迷期,不再是投资者的放心乐园。“目前房地产业出现的萧条景象,根源不是房地产本身,而在于银行业爆发的危机。”郎咸平解读说,银行陷入钱荒后,首先停贷,导致交易量萎缩,一些资金紧张的房地产开发商不得不通过降价或者打折的手段回笼资金,而银行看到房产市场不景气,更进一步停止了对开发商的贷款,导致房地产行业陷入困境。
  自揭投资组合
  炒港股美股买古董
  如果国内经济真如郎咸平所说进入长期萧条,个人或企业该如何应对?“反正我不炒A股,不买黄金。”郎咸平透露说,他的个人投资组合是,炒港股、美股,买古董,再放点高利贷。
  而对于企业来说,郎咸平的建议是,不要轻易扩张,暂缓买设备、建厂房,要控制规模。“制造业只要保证自己不是最差的40%,就能生存下来并寻找机会。”郎咸平表示,萧条经济里,肯定要淘汰很大一批企业,企业只要保持管理良好、资金良好,不掉队就很不错了。
  郎咸平认为,在萧条经济时期,物美价廉的产品潜力更巨大,而很多企业青睐的中高端市场反而空间不会太大。他认为,目前中国的网购市场能占全球的30%,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萧条时期人们更热衷于便宜货。“企业家理解透这点才能更好地把握方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414

主题

2579

帖子

5966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5966
 楼主| 发表于 2014-5-26 21:31:59 | 显示全部楼层
郎咸平:政府已到拿起手术刀的最后关头 退就是死

  为什么会出现“政府抢夺市场对要素流动的决定权”的情况?为什么我们的政府在2008年选择“饮鸩止渴”的“四万亿投资计划”,而没有考虑“放弃保八,藏富于民”的想法?告诉各位,答案是“中层官僚不答应”。
  我们的政府为什么会在2008年选择“饮鸩止渴”的“四万亿投资计划”,而没有考虑接受我“放弃保八,藏富于民”的建议,也就是类似于美国奥巴马政府的做法呢?原因并不是所谓的缺乏共识,而是中层官僚不答应。
  1. 中层官僚不作为甚至阳奉阴违,阻碍改革
  2003年10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作为时任政府上任伊始发布的施政纲领,和我们现在热议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一样,在当时被看作未来十年政府的主要工作方向。仔细阅读这份十几年前发布的《决定》不难发现,我们现在面临的很多问题,比如社会保障、再就业等问题的解决方案,其实早在2003年就已经被写进了党和中央政府的施政纲领里。
  那么,这些早在2003年就做出部署的工作,为什么直到2008年全球危机爆发,乃至2013年都没有得到有效的推进?我认为原因就是各部门和地方政府中的中层官僚不作为,甚至是阳奉阴违,阻碍改革进程。在政府主导经济,审批泛滥的情况下,别说发改委这样手中握有大项目审批权力的部门,即使在地方,一个企业要完成注册或者项目审批,至少也要盖几十个部门的公章才行。如此大密度的审批,绝不是为老百姓服务那么简单,而是只有审批,官僚才会有寻租空间。这就是过去这些年改革“雷声大,雨点小”的原因。
  2. 官商勾结形成的利益集团,在各个层面掣肘中央政府的市场化改革
  我们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时间里,一直享受GDP高速增长带来的经济发展,但与此同时,地方官员的升迁、政绩也成了以GDP为纲——GDP增速越高,升迁的可能性就越大。而升迁带来的好处则是更大的权力,以及权力变现的规模。请各位设想一下,一旦中央政府容忍GDP增速放缓,并伴有大批失业人口,那么第一,地方官员失去了高GDP增速这个升迁砝码,至于造成的产能过剩等不良后果,则是统统留给下一任去解决;第二,还要负担起救助失业人口,并对其进行再就业辅导的职责,避免在任期内产生重大社会动荡。前者是做好有功,后者是做好无过。
  我举个例子证明,2013年5月,新一届政府上任伊始,发改委就在地方政府的鼓动下,向国务院上交了20版本的“四万亿投资计划”,其总额高达40万亿人民币。好在我们的李克强总理及时叫停,否则在成全一些人的政绩工程的同时,全中国从经济到社会都可能会被拉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2008年时,为应对全球经济危机,中央政府不得不采取饮鸩止渴的方式干预经济,但即使如此,四万亿资金的走向,可选择的除了注入国企和“铁公基”之外,还有放弃保八,将资金注入民营经济或者社保体系等。但尾大不掉的中层官僚集团和国有企业,同拥有行政权力的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以及官商勾结形成的垄断利益集团一起,在各个层面掣肘中央政府的市场化、去行政化等改革。这些都让他们获得了另一个更响亮的名字——“既得利益集团”。
  3. 改革已到了政府拿起“手术刀”的时候
  当我们翻看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2003年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以及2013年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就会发现对于“经济结构、收入分配、就业问题、资源环境、城乡矛盾”等问题的调整、改革思维其实是一脉相传的,之间基本是递进关系。
  时至今日,国内各方面矛盾已经尖锐化到不容打马虎眼的地步。新任政府接手的问题都是前人搁置的难题,矛盾甚至尖锐到众人皆知、无法继续搁置的地步。所以当新一任政府提出“深化改革”,并且将打击矛头明确指向既得利益集团的时候,得到了民众空前团结的支持。即便仅仅是面对这两年侵袭全国各大主要城市的雾霾,恐怕再难找出延迟改革实质性进展的借口了。
  改革的勇气,从壮士断臂退到壮士断腕,如果再退一步,恐怕感觉就是十指连心,动哪一根都下不了手。但问题是危机倒逼改革,在改革的窗口期越来越狭窄的今天,政府已经到了拿起“手术刀”的最后关头,退就是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414

主题

2579

帖子

5966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5966
 楼主| 发表于 2014-5-26 21:33:24 | 显示全部楼层
郎咸平:中国病了 市场化程度不够是伪命题

  中国病了,病在经济发展模式不可持续,病在社会发展严重落后于经济发展,病在政府职能错位。而这些病灶都源于“政府‘看得见的手’伸得太长,抢夺了本该由市场掌握的要素流动决定权”。与此同时,我们在2012年年底迎来了锐意改革的新一任政府,并在一年后等到了“市场的归市场,政府的归政府”的施政纲领,而这正是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教授在过去几年一直强调和向政府谏言的。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的中国经济,不论官方数据多么的提振人心,但真相就是我在《中国经济到了最危险的边缘》一书开篇的那句话——“我们正在经历衰退”。但可悲的是,当时我们选择的不是退出市场,相反却是在出口萎靡的情况下,依靠政府投资硬撑起GDP增速,制造“虚假的繁荣”。我们选择的这条路,必然带来“经济滞胀”的恶果。
  1.从宏观层面看,政府主导的四万亿是经济改革的严重倒退
  由政府主导的“四万亿投资计划”,主要是透过行政指令让我们的国有五大商业银行,将贷款有针对性地发放给各级国企,而且主要流向基础设施建设。请各位注意,资金作为非常重要的生产要素,应该由市场进行配置。我们的政府这样越俎代庖,造成的结果就是资金流向了回报率低且回报周期缓慢的“铁公基”,还有原本应在经济危机中自然淘汰的很多落后国企,它们就因为有各级政府托底、背书,拿到了来自国有五大商业银行的巨额贷款才得以带病延年。
  各位晓得吗?2000年的时候,我国的石化、钢铁、纺织等国有垄断行业相继出现了严重的下滑情况,政府提出对它们实行“调整振兴思路研究”,同时发展新兴战略产业。之后,政府又进一步地提出了“从低附加值转向高附加值升级,从高能耗高污染转向低能耗低污染升级,从粗放型转向集约型升级,从生产制造向研发设计升级”的战略。也就是说,2008年拿到贷款的很多国企,它们都属于应该被淘汰或者至少也是接受升级的那一类。但“四万亿投资计划”入场后,这些落后产能企业不仅没有被淘汰掉,反而活蹦乱跳,甚至扰乱市场秩序,而原本最富有活力和创造力,且在全球危机中依然选择继续经营的民营中小企业,却因为资金链断裂,被清出市场。
  “四万亿投资计划”的投放,不仅对十多年前就开始实施的产业转型升级战略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而且暴露出中国经济的根本问题,那就是政府不甘心退出市场,按照既得利益者的要求而不是市场规律办事,结果不但保护了落后产能,而且大大增加了今天经济改革的难度。
  2. 从微观层面看,民间资本追逐资产泡沫是没有选择的选择
  民营企业是经济中最活跃的主体,但由于政府代替市场选择了基础建设、落后产能等行业,由民营企业主导的大部分制造业,比如加工贸易等行业迅速凋落。与此同时,我们的金融业严重缺乏能让老百姓实现资产保值、增值的投资服务,民营企业在内外交困的情形下,不远离制造业去炒房子、炒钱,还能做什么呢?
  次贷危机期间,或为避风险主动停产,或因资金链断裂无法继续经营的民营企业家们,在卖掉企业后又做了什么呢?撇开那些投资移民的人不谈,我发现留下来的人大部分都选择将手里的闲散资金投入到房地产或者官方、非官方的借贷服务里。他们为什么做这样的选择?因为我们的政府只给他们留下了这类没有选项可选的选择题。
  各位,我在次贷危机发生时,不仅呼吁政府尽快“救市”,同时,坚决反对“四万亿投资计划”大搞“铁公基”建设,而建议政府扶植制造业,藏富于民,问题是,有人听吗?
  3.“市场化程度不够”,是彻头彻尾的伪命题
  从1978年农村的“联产承包”改革成功之后,中国就开始流行“市场万能的神话”。迷信“市场神话”的结果,就是我们终于走到了“教改之后上不起学、医改之后看不起病、房改之后买不起房”的地步。各位,请问,这是“市场化程度不够”的问题吗?我们是否只要把垄断国企卖给私人,名牌大学交由私人经营,一流医院完全由私人市场化运作,房地产完全由房地产商操控,问题真的就能迎刃而解吗?
  其实,我们现在所说的改革,绝不是一个刚刚开始的新征途。它完全可以追溯到2003年、1992年、1978年。最近20年,在向市场化转型的过程中,因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能力依然过分强大,而对养老、教育、食品安全等本属于政府职责范围内的民生问题,却投入太少,甚至直接将教育、医疗等民生问题推向市场,导致了看病难、上学难、住房难,所谓的新的“三座大山”,再加上对于那些完全可以由社会自我管理的领域,政府不敢也不愿放手,结果就导致了政府自身的改革,以及社会领域的管理创新远远滞后于经济市场化的步调。
  悲哀的是,在权力和资本两者的支持下,总有人将政府不愿退出市场而回归民生这一根本问题,错误地归结为市场化程度不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414

主题

2579

帖子

5966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5966
 楼主| 发表于 2014-5-26 21:34:40 | 显示全部楼层
郎咸平:中国进入从“乱”到“变”的关键十年

  当中国的社会矛盾如堰塞湖般越积越高,其一旦决堤的后果不堪设想。与此同时,改革经济、社会、政治体制的共识在基层大众与顶层精英之间逐渐达成共识。2012年11月,新一任政府正式履新;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本届政府的施政纲领被概括为:经济制度改革依然是整体改革的重点,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等。
  从2012年十八大顺利完成领导班子交接,到2013年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及刚结束不久的2014年全国“两会”,我们看到了从理念到政策层面出现的积极变化,可以说改革已经再出发。但在这里,我要提醒那些只看表面现象的盲目乐观派,不客气地讲,我认为我们的经济社会仍然处在比较危险的边缘,而接下来的改革,不但需要清理多年积弊,而且必须要突破庞大的既得利益集团,特别是中层官僚的阻挠。可以说,未来十年是从“摸着石头过河”到“打碎石头过河”,从“乱局”走向“变局”的关键十年。
  大概从2004年,我因反对在国企改革过程中,国企高管以市场化名义侵吞国有资产的“郎顾之争”开始,到2008年,我又强烈反对中央政府出台的名为救市、实为权贵解套的四万亿计划,因此很多人给我贴上了“改革反对派”的标签。可奇怪的是,每当中国经济问题屡屡被我言中时,又有人出来说,郎咸平就只会骂,缺乏建设性的意见,希望我能给出具备可操作性的解决方案。在这里,我想反问一句,我的建议有人在听吗?听了会实行吗?这就是在中国做一个学者的悲哀。所以,此时此刻,我多么希望我说的都是错的!
  1.我不反对国企改革,但反对以市场化的名义侵吞国有资产
  各位一定听说过这样一句话:不是所有叫作改革的东西,都是真正意义上的改革。我觉得用这句话来概括我对国企改革的观点再合适不过了。2004年,我之所以敢站出来炮轰顾雏军在收购柯林格尔等公司过程中的国有资产流失,并不是因为我反对国企改革,而是反对那些“借改革之名,行侵吞国有资产之实”的伪改革。
  十年过去了,到今天我对国企改革的观点依然没有变。我们的很多国企,因产业政策和企业治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使得它们看起来虚胖,但实际上并不赚钱,它们依靠垄断地位、资金上的先天优势以及各种补贴生存。国企存在的腐败和低效率,既是不争的事实,也是国企改革的主要原因,但问题是究竟怎么改。那些以市场化为名的所谓改革者,盯着的是国企的产权,他们呼吁把国企卖掉,卖给那些有企业家才能的人,让他们去经营。但其实是希望将原来国企的巨额补贴和免费资源随着企业改制,进入他们所代表的利益集团的腰包,随后再以私有产权神圣不可侵犯为由,把这种特殊利益合法化、私有化。
  我是“喝资本主义奶水”长大的经济学家,当然知道产权和企业家才能的重要性,但问题是真正意义上的改革,必须让绝大多数人,特别是社会上的弱势群体受益,而不是让极少数人一夜暴富。20世纪90年代的国企改革,有多少国有资产流入私人腰包,又有多少人、多少家庭在一夜之间陷入困境,结果差点导致大规模的社会动荡。今天,国企改革所要解决的问题和20世纪90年代相比,虽然已有很大不同,但如果按照“一卖就灵”的路子走下去,我敢肯定地说,结果只能更坏而不是更好。
  当然,我仍然希望我说的都是错的。
  2.我不反对救市,但反对以救市的名义为权贵解套
  过去几年,我一直在厉声反对“四万亿投资计划”。但不可否认的是,它是我厘清当前国内复杂矛盾,挖掘表层现象下深层规律的最佳样本。
  2006年前后,我就指出中国经济存在八大危机——资源过剩、产能过剩、地方债务危机、通胀危机、民营企业危机、银行危机、房地产危机和消费危机。一时间,有媒体称我为唱衰中国经济的“乌鸦”。两年后,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并且迅速席卷全球。受次贷危机影响,中国经济面临增长乏力、外部需求放缓等前所未有的困难局面。政府不得不承认,中国经济存在不稳定、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结构性问题。
  而在2008年前后,我大声疾呼——反对政府“四万亿救市”为权贵解套,并提出政府应“放弃保八,藏富于民”。当时,有学者立刻批驳我无知,并声称,中国通过经济刺激政策可避免大萧条,即便有通货膨胀也值了。各位,结果怎么样呢?由数据来看,无论是我们手中钞票的真实购买力,还是我们官方衡量经济增速的GDP,显示的结果就是,我们在经历“滞胀”,而且已经至少持续了三四年之久。为什么呢?因为自2008年政府名为救市,实为权贵解套的“四万亿投资计划”之后,我们就是在经历一场“虚假的繁荣”。
  到今天,又是五六年过去了,但我依然坚持,中国经济需要“救市”,但不是砸向基建工程,让冷的产业更冷,比如中国制造业;让热的产业更热,比如“铁(铁路)公(公路)基(基础设施)”等GDP工程,而应该是扶持民营企业、提振内需,从而拯救近些年来已经持续萧条的制造业,实现藏富于民。
  3.我支持反腐败,但反对高薪养廉和运动式反腐
  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前的一个月,一份由官方智库研究,被称为“383方案”的改革方案在网上广为流传。其中,关于预防和惩治腐败,“383方案”提出建立廉洁年金制度的构想。具体表述为“建立廉洁年金制度,公职人员未犯重大错误或未发现腐败行为的退休后方可领取”。这个构想可以理解为一次性支付的高薪养廉政策。那么老百姓交足高赋税后,就能养出两袖清风的官员吗?很遗憾地告诉各位,高薪不能养廉。那么,像俄罗斯普京那样,凭借领导人的铁腕,开展“运动式反腐”行不行呢?我认为短期内可能有点效果,但长期看是不能从根源上解决问题的。为什么呢?各位有兴趣可以阅读我在《郎咸平说:让人头疼的热点》一书中的相关章节。那么,怎样才能从根子上预防腐败呢?对于这个问题,政治学学者可能会从民主和法治等制度建设层面提出建议,但作为一个经济学家,我给出的办法是强化预算制度、公布政府审批清单以及给市场放权。
  通过预算制度预防腐败,就是把政府的所有收支,事无巨细地向社会公布,让每一分钱的开销都在阳光之下进行,公开透明是最好的“防腐剂”。给市场放权,我认为是预防、治理腐败的釜底抽薪之策,把市场和政府的界限划清楚,市场自己能做的事,政府就不要多插手,自然从源头上铲除了窳败的土壤。而要给市场放权,首先需要政府公布行政审批的权力清单,凡是清单之外的,都应该由企业或社会组织自行解决,政府无需,也不能再去以审批名义谋取部门利益,这和李克强总理最近一直强调的“法无禁止即许可”是一个意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414

主题

2579

帖子

5966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5966
 楼主| 发表于 2014-5-26 21:45:20 | 显示全部楼层
2000点需要强化“底线思维”(2014-05-23 18:17:37)李志林

    本周在绝大多数人都认为2000点必破的情况下,各大指数均收出了周阳线。这再一次说明,股市的大底部总是和绝大多数人的看法开玩笑,正如政府对经济增长7.5%坚持“底线思维”一样,我以为,对当下2000点位置,也必须强化“底线思维”。
1.  2000点是一个什么概念?
200012月底的指数就是2073点,如今仍在2000点左右。且不论期间股市大扩容造成的指数贬值因素,纯粹就指数相比,也是“13年半股市涨幅为负”。与金融危机前高点6124点相比,跌掉了67%,并连续7年熊冠全球。
这种情况竟然是发生在13年中GDP8.9万亿——超过60万亿、货币发行量从13.24万亿——118万亿的中国,无论是管理层还是政府,都应该是羞愧难当、于心不忍的,亿万投资者更是蒙受了巨大灾难。
所以,管理层坚守2000点“政策底”,是没有退路之举,是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新国九条”正是以拨乱反正目的而推出的,其首要任务就是捍卫2000点“政策底”。
2.  7个月发100家新股仍然是大利空吗?
本周初,在2000点岌岌可危时,证监会采纳了市场人士的意见,紧急推出后7个月发新股100家的提前“安民告示”,并大幅削减数量。这显然是政府捍卫2000点“政策底”的重要举措。
但是,市场仍然不接受、不买账,以继续下跌、再破2000点进行挑战。
反对理由之一:“只要发新股,就是利空”。这种看法未免绝对。任何国家股市,发新股都是股市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项工作。没有新股,哪来股市?哪来新的投资标的?关键是新股发行节奏不超出市场的承受力就行。在中国股市历史上,也曾出现新股扩容带动股市上行的情况。如:09年在2500点恢复扩容,股市也照样涨到了3478点。
反对理由之二:“发行100家,数量仍大,照样是抽血”。平心而论,7个月发100家,每周沪深两市各发2家中小盘股,这比以往每周发8-10家要少多了。不仅大大低于今年1月份发48只新股的节奏,而且也低于原先机构的每月发四五十家新股的预测,更低于原先证监会计划用一年时间消化600多家存量新股、然后推行注册制的计划,由一年延长至三年。这是证监会在扩容问题上第一次向市场让步、考虑市场承受力,应该予以值得肯定。对18万亿流通市值的股市来说,这样的扩容节奏还算是是合理的,是市场可以承受的。何况,在中国股市,有时若“利空”低于预期,市场还视其为利好。
理由之三:“提前安民告知,岂不倒退到计划经济和计划股市?”这就更不能成立了。难道像以往那样,用黑箱操作、打闷包,“面粉多了(指数上涨)就加水(加大扩容)”的方式来扩容,对投资者搞突然袭击,比现在提前安民告示还好吗?安排计划,不等于计划经济。市场经济也讲计划。如,每年政府都要提前宣布GDPCPI指标投资、消费、出口、失业率、城镇化率、安居房、土地供应、车牌拍卖等计划指标。就连西方国家也是如此,却从来没有人指责这是计划经济。
所以,投资者对证监会的扩容削减计划不能“叶公好龙”,一味抵制,市场能否承受,至少应先试一试再下定论!
3、什么利好也救不了中国股市吗?
许多人绝望地认为,中国股市已经不可救药了,也没有什么利好可以推出了。我认为,不能低估国务院推出“新国九条”所显示的救市决心和能量。
人们不妨用反证法进行思考:如果6月份要顺利启动新股发行,那么,管理层容忍2000点“政策底”被打破吗?因为以往几次是在2800多点、2500多点、2200多点位置上停发新股的。如果股指有效跌破2000点,新国九条和证监会新政岂不付诸东流?若硬行在2000点以下重启新股,岂不是冒天下之大不韪?
结论是:管理层有能力在守住2000点政策底基础上,610日左右重启新股。
4.判断底部的评判标准是什么?
关于2000点是底部,我是凭借四个指标。
一是,估值。目前,沪市平均市盈率9.6倍,沪深300平均市盈率8倍。这是比081664点、05998点、96512点、94325点都更低的估值。同时,也已大大低于,美、欧、日和香港股市的估值。就是说,2000点位置,股市已具备了投资价值。
二是,管理层政策取向明确。每次跌破2000点,当晚都有利好政策紧急出台,如新国九条、新股数量缩减的安民告示。在中国股市,从来是政策决定股市走向。
三是,地量。从329日起,沪市已连续15个交易日成交量在500多亿,有两个交易日在400多亿,明显属于地量。在23年股市历史上,地量从来就是底部,无一例外。
四是,市场上看空思维力高度一致,近期空方接连用下跌,将国务院和证监会的两大利好瓦解,成为“利空”,众多的市场人士主张在“政策底”之外还要寻找“市场底”,看跌1800点,甚至1500点,吓得多头悲观绝望,割肉缴械。其实,在股市历史上,“政策底”和“市场底”基本上是重合的,唯有老国九条推出后,因股权分置,市场底还低了一截。
市场多数人并不认同见底,理由是2000点一线没量、没人气、没信心。其实,凡底部从来就是抛无可抛、连续地量的,有量就不叫底部;底部也不需要人气,反而更多是割肉后的绝望;底部更不可能有信心,信心只属于极少数独立思考、逆向思维的人,而多数人的信心则是在盲从、高位追涨时。
5、怎么断定大盘走出底部?
我以为,一看五周均线(周末在2027)是否能连续收复三天?二看2030点之上能否连续三天收盘?三看成交量能否温和放大?
四看,基本面是否有利好配合?从经济层面看,汇丰5PMI数据由上月48.1上升到49.7,创5个月新高;出口订单指数52.7,创三年半新高;国家发改委推出经济改革的全面规划;国务院推出80个项目向社会开放投资。从货币政策看,央行本周进口方1200亿创4个月新高;央行投放再贷款3000亿,释放货币宽松信号。
这四项指标,在周四上午曾经都满足过,但下午失陷了,但是周五收盘又全部满足了,下周还需继续观察。虽然对反弹的期望值不能过高,但我们要求不高,只要2000点平台能守住,就可做个股行情。
6、各类投资者如何来进行投资布局?
对于2000点底部,尽管多空仍然存在很大的分歧。但是,股市是讲究现实的,摆在人们面前最大的“利空”就是后7个月,沪深股市每周都各有两家新股发行。
若不接受这个扩容节奏、仍然看空的投资者,可以选择离开股市,投资其他领域,或适当持有股票市值用于申购新股。可以对股市看空,但不宜再在媒体上一味唱空,称跌到多少多少点。因为近期我在各地了解到,众多投资者自07年以来,资金卡的市值只剩下1.52折了,十分可怜。若再过度唱空,于心何忍?
凡经仔细考量,接受这一扩容节奏的投资者,就面对现实,进行波段操作,做个股行情。尤其是,有外生成长性的国资改革股。
虽然,这类股有涨也有跌,甚至有时候是连续下跌,但重要的是心态。反正你是等重组后再结账,现股价跌又有何妨?再看看成飞集成、自仪股份、四维图新等股,停牌前都是连续下跌走势,这也许是与停牌规则有关。在停牌前任何高位抛掉股票的,都是输家,唯有拥有筹码的,才是复牌后的大赢家。当然,组合投资很重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414

主题

2579

帖子

5966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5966
 楼主| 发表于 2014-5-26 21:47:48 | 显示全部楼层
0526忠言午评(2014-05-26 12:10:52)
两千大底成共识,量能渐放续反弹

      上周末我的“2000点是政策底和市场底”的文章,经凤凰网、人民网、新华网、中证网、上证网、证券时报网等网站的全文转载,被越来越多的投资者所接受。
      周末,习大大视察上海自贸区、企业、听取上海市工作汇报(包括国资改革)、给与肯定,货币政策面上李克强总理首次释放宽松信号,也提振了市场信心。
      上午,人们预期很高的大飞机、医疗器械、新能源汽车三大板块毫无表现,倒是上海国资改革概念股全面飘红。背后一定藏有不为人知的信息,估计习大大听汇报时有重要指示。尤其是周末三爱富的突然停牌,让相当多的投资者在“高抛”后踏空,使许多人明白了停牌的潜规则必须是股价下跌时,遂对连续打压的上海国资改革概念股逢低积极吸纳。成飞集成复牌后连续6个涨停,也许就是许多上海国资改革概念股的明天。
      因此,对上海国资改革概念股来说,筹码比差价重要,结果比过程重要,下跌比上涨更好。当大多数人在担忧2000点会否跌破时,只要抓到国资改革概念股在复牌后1个涨停,就可赚200点指数。外生成长性个股是不惧指数跌几十点的。凡已收获了几只停牌股者,继续分散持有“金花”是为上策,看今年谁能摘到10朵“金花”!
     上午上证指数涨7点,收2041点,第二天收在五周均线2027点之上和2030点之上,成交量343亿,为5月13日以来最大。表明上周四上午冲2041点是机构建仓的“仙人指路”。创业板涨23点,以164亿成交量收复1300点。各指数的反弹正温和推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