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波2016年的一篇旧文: “误判”特朗普,中国如何理性反思? 美国当选总统唐纳德·特朗普还没有上任,就向中国发起了强硬挑战。 继打破数十年的美国外交惯例与中美外交默契、与台湾领导人蔡英文通电话后,特朗普近期又在接受采访时暗示,美国不必受“一个中国”政策的约束,可以将此作为与中国讨价还价的筹码。 特朗普的这些言论、举动震动了全世界,而也许在所有人中受震动最大的,是那些原本以为特朗普上台会对中国有利的中国人。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中国人开始呼吁,不应再“误判”特朗普,应该认识到特朗普构成的重大威胁,否则将会给中国带来沉重代价。 但问题是,“误判”特朗普,究竟是谁之过,谁最应该反省? 在今年的整个美国选举过程中,对于大量中国人(既包括精英也包括普通网民)热烈支持特朗普,国际舆论一直感到大惑不解。 因为特朗普一直在竞选中对中国发出各种威胁,既有经贸方面,也有地缘政治方面,而且没有理由认为他的这些威胁只是说说而已,不会付诸实施。 如果说特朗普在台湾问题上的轻率行动令人惊奇的话,许多中国人这么晚才恍然大悟地意识到“原来特朗普上台对中国不利”,才更令人惊奇。 事实上,在中国,对特朗普的支持曾经有“广泛的民意基础”,跨越了“左”、“右”两派。 很多从“右”的方向支持特朗普的人,是受到了美国保守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他们反感美国的自由派(中国网络上俗称“白左”),认为美国乃至整个西方的“进步主义”和“政治正确”过头了,应该由保守主义来纠正。 受特朗普最新言行冲击最大的是中国的“左派”特朗普支持者,主要是民族主义者和官方意识形态的拥护者。 他们曾经认为特朗普的上台有利于中国,并为此而欢呼。 当然,这些“左派”也会与“右派”共用一些话语,如也对“白左”、“圣母”百般嘲讽等,但他们支持特朗普的最主要动机不是反感美国自由派,而是认为特朗普对中国的国家利益有利,或者特朗普符合他们的“口味”。 他们支持特朗普的理由,或者说喜爱特朗普的原因,至少可以概括为七点。而这七点,每一点都值得推敲。 第一,特朗普是一个“商人”。 其潜意思是,商人不受条条框框限制,可以接受各种讨价还价,而中国一向善于和这样的“务实主义者”打交道,所以,特朗普对中国有利。 但问题是,用“商人”来概括特朗普的个性和习惯很不准确,很可能只是一厢情愿。特朗普在整个选战中极其顽固,一意孤行,并未表现出“商人”的灵活性和乐于妥协的倾向。 而且,他很可能因最终出人意料的竞选成功,而变得更加顽固。 同时,特朗普有着强烈的意识形态信念,可谓是一个狂热的美国民族主义者,同时也是一个好斗、甚至好战的人。即使从“商人”的角度看,特朗普似乎也更喜欢冒险性的交易,愿意冒着两败俱伤的风险“恫吓”对方,迫使其支付沉重代价。 鉴于在中美关系中,美国拥有的转圜空间远较中国为大,特朗普的这种策略将令中国很难受。 第二,特朗普不重视民主、人权等价值观,无意推广西方制度与价值观,所以,有利于中国。 的确,特朗普并不尊重美国的民主制度,也对在世界各地推广民主缺乏兴趣,但是这并不会妨碍他在与中国博弈时利用价值观话语,将其作为向中国施压的武器。 同时,也很难说以往的美国政府,利用价值观对中国施加了多么巨大的压力。 例如,奥巴马政府对中国构成的压力,主要表现为战略方面的“亚太再平衡”,和经贸方面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并不在价值观方面。 第三,特朗普是一个孤立主义者,可能退出东亚,从而给中国留下更大的战略空间。 然而,人们根本无从判断,特朗普在上台后一定会采取孤立主义政策。 其实,特朗普的“孤立主义”,更像是利益维度上的“美国至上主义”,并不在空间维度上放弃战略空间。 特朗普只是想更加强调美国作为单个国家的利益,减少国际公共品提供,减少对国际义务的承担,而要求盟友自己负担起更大责任,缴纳更多“保护费”。 这并不代表美国力量的收缩,相反,美国仍以维持全球主宰地位为目标,并可能在局部地区,如东亚,演变为更加咄咄逼人的战略进攻。 第四,一些中国“左派”不喜欢美国的民主制度。 在他们看来,特朗普的崛起意味着美国民主制的堕落和衰败,因此是喜闻乐见的。 的确,特朗普的上台意味着美国民主制度面临一定的危机。 但第一,特朗普上台也“打醒”了美国自由派,迫使他们思考如何与特朗普更好地博弈,同时回应更深的社会诉求,美国民主仍有在“试错”中修复、巩固的机会。 第二,也是更重要的是,美国民主制度的出错,尤其是权力制衡机制的失灵,对中国未必是好事。 美国总统受到的约束主要体现在国内方面,其在外交和军事方面有很大的自主权,也有更大的滥用权力(“乱来”)的空间。 现在,即使是中国的民族主义者也会承认,美国国内民主机制及相关政治、社会力量,是制衡特朗普,迫使他不要在台湾问题上“乱来”的重要因素。 第五,一些人认为(并希望)特朗普会把美国“搞乱”,加剧美国的衰落,从而对中国有利。 但是,美国现在并没有在绝对意义上衰落,只是别国与美国的差距相对缩小了,美国的军事、经济、科技实力仍然远超其他国家。 特朗普上台有可能加剧美国社会矛盾和族群裂痕,但并不一定会导致美国经济下滑,或者军事力量削弱。 退一步讲,即使美国衰落,历史经验表明,处于衰落过程中的大国更喜欢对外用武,以吓阻它所认为的潜在竞争对手发起挑战。 第六,一些人认为特朗普会把美国战略重点放在中东地区,甚至在中东恢复“反恐战争”,从而延续9·11后中国获得的所谓“战略机遇期”。 特朗普在竞选过程中针对穆斯林的言辞或许造成了这种印象,但这并不意味着他真的会这么做。 事实上,特朗普竞选中的涉穆斯林言论主要集中于两点——恐怖袭击威胁与移民,而这恰好是在呼应美国国内民众关心的“身边”议题。 美国民意调查显示,受伊拉克战争等事件影响,美国民众不愿再贸然介入“遥远”的中东地区的冲突,特朗普也向选民一再强调,他从一开始就反对伊拉克战争。 执政后,特朗普可能加大美国打击伊斯兰国(ISIS)的力度,或者对伊朗施加更大压力,但不一定会把战略重点放在中东。 更何况,特朗普表现出强烈的亲俄倾向,而俄罗斯在叙利亚、伊朗等中东国家都有战略利益,这为美俄合作重塑中东秩序,而非美国单边激烈干预中东,提供了更大的想象空间。 第七,特朗普在选战中表达的族群歧视、族群威胁话语,引起了一些中国大民族主义者、种族主义者、排外主义者的共鸣。 他们或者是在情感上认同特朗普,或者真的想效法特朗普,鼓动族群歧视,加剧族群对立(尽管特朗普在美国正式执政后未必真会这么做)。 但是,美国的族群政策,和中国的族群政策,完全是两回事。特朗普即使在美国国内挑动族群对立,这也不意味着他就会更容忍、鼓励其他国家实施这种行为。 相反,如果他选择和中国对峙的话,更可能利用族群议题向中国施压,而面对来自特朗普的挑战,中国也应当会更强调国内的族群团结。 基于以上站不住脚的理由,中国国内出现了大量的特朗普支持者(俗称“川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