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谍案为什么会引起这么大的风波? 3月4日,俄罗斯前间谍谢尔盖·斯克里帕尔和女儿在英国中毒晕倒。英国警方经过调查确认,斯克里帕尔中的毒类似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苏联研制的名为Novichok的神经毒剂。 斯克里帕尔的身份不简单: 2004年,他被俄政府发现暴露多名俄驻欧情报人员身份,并将俄方的相关信息传递给英国情报部门军情六处,随后被俄方逮捕,并被判叛国罪。 2010年,根据一项涉嫌间谍罪人员的协议安排,他被交换至美国,同年在英国定居,英国政府给予了斯克里帕尔难民的身份。 现在斯克里帕尔和他的女儿正在医院接受治疗,生命垂危,警方并没有锁定嫌疑人,调查结果还没有最终出炉。 神经毒剂诺维乔克(Novichok): 目前最具代表性的4种神经毒剂分别是沙林、VX、塔崩和梭曼。“诺维乔克”的致命性是沙林、VX神经毒剂的5至10倍。人吸入或接触后,会“导致心跳变慢、呼吸受阻,进而窒息死亡”,“诺维乔克”通常以两种毒性较低的化学品形式存储,混合后会产生较强毒性。它可以被制成超细粉末形态。容易下毒,但不容易被检测到。 英国外交大臣鲍里斯·约翰逊称,英国将把证据交给禁止化学武器组织(OPCW)。 约翰逊对BBC表示,“我们已经完全按照OPCW的程序,将提交一份样本,以便OPCW能审视神经毒剂‘诺维乔克’(Novichok)并作出评估。”约翰逊称,“证据压倒性表明俄罗斯是幕后黑手”,并称俄方“自以为是、讽刺挖苦的回应”更加表明其“犯罪本质”。 不过,禁止化学武器组织并不认为俄罗斯目前拥有“诺维乔克”神经毒剂以及其制造原料。 俄罗斯的反击: 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称,俄罗斯“绝对会”驱逐英国外交官作为对等措施。至于何时驱逐,拉夫罗夫称,“很快。” 3月15日,俄总统普京发言人佩斯科夫回应,“反制措施将由俄外交部和其他部门共同制定,但实际上将由总统作出最终决定。” 15日,俄罗斯外交部发言人扎哈洛娃称,英国首相针对俄罗斯及其全体人民做出“完全疯狂的指控”,英国方面却拒绝分享斯克里帕尔中毒案的“任何事实性信息,如中毒现场采集回的物质样本等”。 扎哈洛娃在俄罗斯一档电视节目里的表态则更为严厉:“英国你得想清楚,你是在跟谁叫板。”(这是在跟一个“核大国”叫板!) 间谍案早有先例: 2006年,俄罗斯间谍亚历山大·利特维年科(Alexander Livinenko)在获得英国国籍不久后便中毒身亡; 2012年,俄罗斯商人亚历山大·佩列皮奇内(Alexander Perepilichnyy)在英国韦布里奇市晨跑时死亡; 2013年3月,俄寡头鲍里斯·别列佐夫斯基(Boris Berezovsky)被发现死在其位于英国伯克郡温莎镇附近寓所的浴室。 这三起事件,英国都曾经怀疑跟俄罗斯有关系,但是最终并没有提供任何确凿的证据! 这一次,从英国和俄罗斯双方的表态来看,英国也没有确凿的证据。为什么英国这次反应这么激烈? 着急的原因 一、凸显英美同盟关系。相比于奥巴马政府时期,英美两国领导人的互动减少了很多,国际问题上的分歧增加,合作也在减少。而他们有共同的对手—俄罗斯,只要条件允许,就可以在共同问题上“携手合作”,对抗俄罗斯。 二、双面间谍谋杀案可大可小。之前发生过的间谍被害案件,并没有引起这么大的风波。英国之所以把问题放大,是希望对俄罗斯施加压力。 三、真正的“战场”不在谋杀案上,而是在中东。乌克兰一直是欧洲和俄罗斯争夺的“焦点”,相比于乌克兰问题,间谍谋杀案更像是一场“口水仗”。 这些年,欧美国家的争吵从未停止,领导人也是换了一拨又一波,可俄罗斯一直是普京!他还可以继续“战斗”下去…… 不过,对于英国、法国、德国来说有一个坏消息。下一周,欧洲将迎来寒潮,需要大量的天然气保障取暖。而欧洲众多的天然气管道都源于俄罗斯,要是俄罗斯选择“断气”,多少欧洲民众要遭殃呢…… 文章资料综合自新华网、央视网、中国日报、海外网、第一财经日报等,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