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凤凰证券综合微信公众号“观海解局”、光明网、《财经》杂志
昨天晚上,证监会通报处罚决定,冯小树以他人名义在公司上市前突击入股,上市后卖出股票获取利益,证监会决定没收其非法所得2.48亿,顶格罚款2.51亿,并采取终身市场禁入措施。
据《财经》记者了解,证监会对冯小树的处罚是“没一罚一”,冯小树的本金是300万元,获利2.48亿元主要是一二级市场价差导致。据知情人士透露,冯小树买入股票存在明显的利益输送,后续证监会可能会将此案移送公安机关,不过这仍有待相关部门进行认定,目前证监会对冯小树的处罚属于行政处罚。
冯小树是谁?前深交所发审监管部副总监、曾任发审委委员。
观海解局记者梳理发现,十八大后,包括冯小树在内,证券系统至少有6人落马。包括证监会发行监管部原处长李志玲、证监会投资者保护局原局长李量、证监会工作人员刘书帆、证监会主席助理张育军和证监会党委委员、副主席姚刚。而除张育军外,其余5人均“祸起”发审。
2015年6月20日,证监会发布消息称,证监会发行监管部处长李志玲配偶违规买卖股票,根据相关规定,决定对其作出行政开除处分;同时,因涉嫌职务犯罪,李志玲被移送司法机关。
2015年8月7日,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发布消息,中国证监会投资者保护局原局长李量被“双开”。
在2009年创业板开市之初,李量曾任中国证监会创业板发行监管办公室副主任。根据证监会的规定,该部门的主要职责包括:拟订创业板证券发行的法规、规则、实施细则;审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的企业申报材料;审核创业板上市公司在境内发行证券的申报材料;负责创业板发审委组建及运行等。
而据证监会官网资料显示,李量最后供职的证监会投资者保护局于2011年底成立,该局主要负责证券期货市场投资者保护工作的统筹规划、组织指导、监督检查、考核评估等。
江苏省扬州市人民检察院指控:2000年至2012年,被告人李量利用担任中国证监会发行监管部发行审核一处处长、创业板发行监管部副主任等职务上的便利,为广东康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乐视网信息技术(北京)股份有限公司等9家公司申请公开发行股票或上市提供帮助,并于2000年至2013年收受上述公司投资人所送财物,共计折合人民币693.622654万元。提请以受贿罪追究李量的刑事责任。
曾有媒体称,李量被中纪委带走调查,预示着“金融打虎”大幕悄然拉开。
20多天后的2015年8月30日,证监会工作人员刘书帆因涉嫌内幕交易、受贿等犯罪,被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据《每日经济新闻》报道,中国证监会工作人员刘书帆在接受调查时供述,2014年下半年,他利用职务便利,帮助某上市公司定向增发事项顺利通过证监部门发审会,并帮助该公司股票价格维持稳定并增长。
2015年9月16日,中纪委发布发布消息,中国证监会主席助理张育军涉嫌严重违纪,目前正接受组织调查。
2015年11月13日,中纪委再次发布重磅消息,证监会党委委员、副主席姚刚涉嫌严重违纪,目前正接受调查。至于其落马原因,市场分析多集中在发审部门的IPO或再融资腐败问题上,此前姚刚曾执掌证监会发审大权长达十几年。
一位上市公司高管表示,上市是大多数企业的梦想,而国内企业IPO采取审核制,赋予了证监会发行监管部官员的权力,掌握了每家企业上市与否的大权,这些官员其实也是最核心的内幕消息接触者。
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表示,IPO核准制存在致命缺陷,需要官员进行行政审批,存在权力寻租的空间。“我们需要推行注册制,去行政化,加速市场化改革进程。”董登新说,不过目前改革进程很艰难,需要监管层自我革命,还权于市场和投资者,将权力寻租市场压缩到最小。
光明网评论:罚没4.99亿,能否镇住“发审腐败”
继对单个自然人鲜言开出“史上最大罚单”(34.7亿元)后,证监会又开出了巨额罚单,这次挨罚的,是前深交所发审监管部副总监、曾任发审委委员的冯小树。
炒股本金只有300万,获利达到2.51亿,这是冯小树谱写的“神迹”。但“神迹”背后,却是以他人名义在公司上市前突击入股、上市后抛售股份的获利过程。证监会日前通报,决定没收冯小树违法所得2.48亿元,并顶格处以2.51亿元罚款,同时对其采取终身市场禁入措施。
2.51亿元,是个什么概念?《人民的名义》中,“巨贪”处长赵德汉借审批权之利肆意受贿,赃款堆满了冰箱、墙壁和床上,涉案金额为2.3个亿。尽管违法买卖股票获利跟受贿形式有别,可二者的本质都是利用职权之便寻租,都是损害公众利益。剧中侯亮平对赵德汉说,“像你这种人,人民就是专门用来对不起的”,这话稍稍改下也可送给冯小树——股民就是专门用来给你对不起的。
出来“寻租”,终归是要还的。冯小树突击入股,收割一二级市场价差,违反了《证券法》第43条对证券交易所从业人员买卖股票的禁令,也违背了职业伦理与法纪法规。这也是圈内惯用的利益输送与利益绑定方式,有些企业在上市之前让有权的或有资源的“要害人物”入股,以便形成利益共同体暗箱操作、暗中勾兑。
去年10月,中国证监会召开全系统党风廉政建设警示教育大会,表示系统内工作人员违规买卖股票的一律顶格处理。就在近日,证监会主席刘士余“喊话”交易所强调监管任务,明确“交易所市场是大家吃饭的锅,锅坏了,大家都吃不饱,也吃不好”。可冯小树偏偏把“锅”戳了个洞,他遭到“没一罚一”的顶格处罚,也是咎由自取。这还只是行政处罚,若涉及职务犯罪,或对有关上市公司涉嫌欺诈发行上市,那他很可能还会被追究其他责任。
其行可憎,其人可悲。冯小树有个显眼标签,是“曾经身处证券监管一线的业务型官员”,对核准制下股票发审关注要点、股票发行申请被否公司情况、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与创业板市场建设等方面,也颇有见解。可最终,他监守自盗给自身挖了个坑,其命运轨迹也经历了从“才吏”到“墨吏”、从高光到黯淡的转变,让人感慨。
对资本市场而言,证监会对冯小树的腐败行为不吝祭出重罚,也是“净化水源”之需:股市监管部门高压打击违法违规行为,就得既“捉妖捕鳄”,也“打虎除蝇”。事实上,老虎苍蝇们执法违法、逾越监管红线,就是“污染水源”,对股市监管公信力的损害尤为严重。正人先正己,打击违规的手电筒不留灯下黑,纯洁了监管队伍,才能更好地维护市场秩序。
值得注意的是,冯小树并非什么“老虎”,但却身处关键环节和敏感岗位——因为他此前手握重权。IPO发审工作流程包括预先披露、初审会、发审会、核准发行等主要环节,其中至为关键的一环就是“发审会”。而他所在的发审委,作为证监会的实权部门,执掌着企业能否登陆交易所市场的投票权,也被称作最为核心的权力部门。
而越是实权部门,越可能在监督缺位或乏力的情况下出现寻租。冯小树借发审权力的寻租,跟赵德汉借能源审批权收好处费,内在机理本质上如出一辙。而在冯小树之前,发审委的腐败情况已相对高发,只不过他是史上被罚得最重的发审委干部。无论是2015年11月曾经的“发审皇帝”姚刚落马,还是证监会原创业板发行监管部副主任李量、原发行监管部处长李志玲、发行三处处长刘书帆的被查,都使得“发审腐败”不容小觑。
也正因如此,为了强化对发审权力的监督,证监会2015年11月首次将监督目标瞄准发行审核,尤其是对发审委,首次对发审委委员提出了五个“是否”的监督检测标准,制定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发行审核权力运行的若干意见》以及审核人员、发审委委员履职回避管理规定,执行双人接待和不当说情备案制度,坚持首发和再融资行政许可事项规则、流程与结果公开等。将IPO审核重点放在信息披露而非盈利判断上,其实也是“自削”发审权力空间。证监会还制定了《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审核工作规程》,“明确审核时限,压缩审核时间,完善决策机制,建立重大无先例重组预案披露停牌后沟通机制,充分保障重组委的独立性”,这也有助于遏制“发审腐败”。
毋庸置疑,对发审腐败最有力的根绝方式,还是变核准制为成熟资本市场常用的注册制,剥离发审委对上市公司的生杀大权,交由市场决定。而当上市公司市盈率回归至正常值、炒壳减少,那些利益交换的动力也会削减。
但在注册制暂时仍难落地的情况下,对发审权力的透明化运行、加强监督约束,对发审过程中可能存在腐败风险的事项和环节的全面梳理重点排查,依旧不可或缺。如果说,罚没4.99亿是事后铁腕,那这些监督强化措施则是事前严防,二者形成合力,才能实现对“发审腐败”更有力的围剿。(光明网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