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开心 2015-10-31 14:37 |
---|
签到天数: 4 天 [LV.2]偶尔看看I
管理员
  
- 积分
- 13194
|
揭开创新不需要知识的谎言
1933年在德国举行的一次会议,对德尔布吕克的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次会议在柏林举行,议题是“基础物理学的未来”。讨论得出了3个结论:1、物理学在最近一段时期,提不出有意义的研究课题;2、生物学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最多;3、估计一些物理学工作者会转入生物学研究领域。
这次会议之后,德尔布吕克就离开了物理学的研究,而将揭示生命之谜的诱人前景作为自己今后科研的方向。
1946年,德尔布吕克和美国生物学家赫尔希各自独立地发现,不同病毒的遗传物质可以重新组合,变成一种同原来病毒都不相同的病毒。这一发现创立了分子遗传学,历经20多年的考验,德尔布吕克的研究成果终于得到确认。
1969年,德尔布吕克和赫尔希、卢里亚共同分享诺贝尔生理学奖。德尔布吕克由于具有一个理论物理学家的素质和修养,使他在进入生物学研究领域后受益不浅,连续取得了重大成就。但是,同时也因为他是一位研究物理学的博士后,天生缺乏生物化学方面的知识,而这又使他多次失误,让真理从他的鼻子尖上溜走了,成为他终身的憾事。
例如,1940年他和意大利的微生物学家卢里亚在确凿的实验基础上,又通过漂亮的数学论证,清晰优美地证实细菌具有“自发突变”的本能。这一实验其实是一个判决性实验,证实了DNA是遗传物质。做完这一实验的德尔布吕克却不承认DNA是遗传物质,甚至在美国细菌学家奥斯瓦尔德・艾弗里指出这一点时,他都不承认,仍然坚持错误。1953年,德尔布吕克离不开了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方向,其原因主要是他缺乏系统的生化知识和技能的训练,无法再在一个方向上深入下去。
德国理论物理学家,量子力学的奠基人之一的M.玻恩说过,“关于哲学,每一个现代科学家,特别是每一个理论物理学家都深刻意识到自己的工作是同哲学思维错综地交织在一起的,要是对哲学文献没有充分的认识,他的工作就会是无效的。在人自己的一生中,这是一个最主要的思想收获。”
威廉・贝特森是英国著名的遗传学家。当摩尔根决心推进遗传学,提出染色体理论的时候,贝特森站在反对派立场上指手画脚、横挑眉笔竖挑眼,想方设法指责摩尔根这不对、那不充分,这需要证实那需要检验。贝特森之所以反对摩尔根的染色体假说,是因为他的哲学观点。他的哲学观使他早就断言:生命现象不可能而且也不应该从物质本身得到说明。在他看来,任何想用物质结构的设想来解释生命的奥秘,都是不正确的,都是一种错误的生命观。贝特森一再强调,不论是染色体也好,还是任何其他的多么复杂的物质单位也好,都绝不可能成为承担遗传的物质载体。这种哲学观,实际上是把生命神秘化的唯心哲学观。有了这种哲学观,贝特森理所当然会坚持反对染色体假说,而且对它“根本不屑一顾”。
在20世纪20年代,当生物学刚向生命奥秘进展时,提出生命现象有物质载体为基础,是一件十分新颖大胆的事情,是向所有旧传统根本决裂的伟大举动。在这种转变的关键时机,贝特森不幸由于自己的科学观、哲学观,成了逆潮流而动的保守派。
科学家由于哲学观的原因而引起科学上的失误,在科学史上并不少见。当科学处于革命性转变的时候,哲学就会表现得相当活跃,这是因为科学家在茫茫荒原中想寻找思想、方法上的依托,有求于哲学。在这种关键性时刻,正确的哲学观往往举足轻重;否则,一不小心就会遗恨千古。贝特森正是在遗传学蜕变的关键时刻,由于错误的哲学观而失去了继续推进遗传学发展的大好时机,反而成了阻挡它前进的障碍之一。
通过贝特森反对摩尔根的事我们不难看出,创新不仅需要知识,而且还需要哲学知识,需要正确的哲学观。在创新过程中,不仅需要打下扎实的知识基础,而且还需要学习好哲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