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九三”
抗战时期,重庆集中了一批各地的文教科技界人士,为响应中共团结抗日的主张,许德珩、褚辅成、张西曼等发起了“民主科学座谈会”,在重庆高校和知识界有一定影响。1945年9月2日,日本签署投降书。按照国际惯例,签字于次日正式生效。9月3日,标志着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结束。是日,“民主科学座谈会”的成员举行扩大座谈会,与会同志一致同意以这个特殊的日子命名,决定改称“九三座谈会”。“九三”之命名,既是对伟大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庆祝和纪念,同时也寄托了九三学社的先贤们对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期冀和企盼,对民主与科学的追求和渴望。
关于“学社”
现在通常叫学会。民国时期多称学社,如中国科学社、营造学社、燕京学社等。1946年1月,九三座谈会为促进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举行扩大座谈会。至此,九三座谈会的政治色彩,以学术界人士为主要成分的组织特点已明显突出。为了保护组织,加强团结,与会同志决定以“学社”名之,并成立了“九三学社筹备会”。1946年5月4日,九三座谈会改建为九三学社,第一届理事会24名核心成员(16名理事,8名监事)中留学归国人员达20人,全部是教授或高级知识分子。
九三学社许多创始人及前辈,在奋斗中越来越深切地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道路是引领中国走向光明的正确道路,中国共产党的旗帜是代表正义和真理的旗帜。1949年1月,九三学社发表宣言响应中共中央“五一”号召,公开宣告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1949年9月21日,全国政协一届一次会议召开,共有代表662名,九三学社有15名代表(当时社员不到100名)参会。从此,九三学社正式成为中国民主党派之一,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渐形成了以从事科学、技术工作以及高等教育、医药卫生等方面的高、中级知识分子为主的参政党。
群星荟萃
许德珩、周培源、吴阶平、张光斗,这些如雷贯耳的名字,他们都是各个领域高手中的高高手,甚至是祖师爷级的人物,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称呼——九三学社社员。是不是有点高山仰止?还不止呢,您再看——
林学家梁希、农学家金善宝、气象学家涂长望、地理学家黄国璋、语言文字学家黎锦熙、土木工程学家茅以升、物理学家严济慈等人,都在各自领域作出了巨大贡献。
黄汲清、谢家荣为摘掉我国“贫油”的帽子实现石油自给,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陈芳允、程开甲对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王选、黄昆、师昌绪、谢家麟、程开甲先后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王淦昌、王德宝、邹承鲁、侯先光、陈均远、闵乃本等主持研究的项目分别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王弭力、万建民、丛斌、黄润秋等主持研究的项目分别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再来一组数字:新中国成立以来,九三学社先后涌现出178位学部委员、两院院士。10年来,471名九三学社社员主持或参与完成的398项科研成果分别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
点赞吧!他们为中国科技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不要以为九三学社学社只有自然科学大家哟,陈鹤琴、刘文典、俞平伯、雷海宗、吴于廑、贺昌群、唐兰、谭其骧、胡厚宣、游国恩、魏建功、高亨、陆侃如、冯沅君、启功、金克木、于省吾、唐长孺、方国瑜、朱家溍、王世襄、陈桥驿等人文科学专家也是九三学社社员哦!
70载跋涉前行,九三学社从一个建社初期数十人的学术性政团,发展成为目前拥有30个省级组织、325个市级组织、6007个基层组织和15万社员,在国家政治生活中作用日益彰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
韩启德在大会上饱含深情地说:中国梦是中国人民的梦,也是九三学社的梦。我们要把九三学社事业的发展与中国梦的实现紧密结合起来,把个人事业的发展与祖国和民族的命运紧密结合起来,坚持从我做起,积极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脚踏实地、真抓实干,自觉维护国家根本利益和社会稳定。
我们坚信,九三学社的明天一定会更好!多党合作事业的明天一定会更好!
来源:统战新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