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辅助访问 天气与日历切换到窄版

Discuz! Board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690|回复: 2

【1.20 评】 外资猛抄底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5-10-31 14:37
  • 签到天数: 4 天

    [LV.2]偶尔看看I

    1433

    主题

    6823

    帖子

    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3194
    发表于 2015-1-21 07:24: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外资猛抄底 沪股通净买入额21.5亿创年内新高

    2015年01月21日 04:21来源: 采编:东方财富网

      点击查看>>>沪股通个股 港股通个股 AH股比价
      在“1·19”大跌后,外资似乎也觉得A股跌出了机会。《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昨日(1月20日)沪股通成交额突然放大,净买入额达21.45亿元,创2015年来新高。
      此外,在昨日沪股通的十大成交活跃股里,海通证券(600837,收盘价18.90元)和中国银行(601988,收盘价4.45元)买入金额均为卖出金额的10倍以上。
      5亿元净买入猛增至21.45亿
      2015年以来,沪股通成交一直较清淡。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统计,1月1日~19日的11个交易日中,沪股通平均净买入额仅4.92亿元,其中1月6日、12日、13日还是净卖出,12日净卖出额甚至达到12.73亿元。
      不过。在1月19日A股大跌后,昨日沪股通成交异常活跃,其中买入成交为49.36亿元、卖出成交额为27.91亿元,净买入额达21.45亿元,远高于此前平均净买入额。
      对于昨日沪股通净买入额突然放大,市场甚至出现了“外资借道沪股通抄底A股”的传言。
      第一上海首席策略师叶尚志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沪股通净买入额的放大是资金延续了长期逐步吸纳的部署策略,此前跌得多了,就多买一点。”
      据证券时报网报道,上证所总经理黄红元昨日下午透露,上证所与港交所已开始讨论沪港通机制的优化方案,目前已在研究包括允许投资者融资融券的方案、解决名义持股人问题对国际基金公司的阻碍和改善实时行情及研报推送等。沪港通额度调整也在探讨中,未来更可能纳入债券和ETF等投资产品。
      此外,黄红元还认为,“过去两个月(沪港通)的成交额几乎等于QFII过去十二年来的总成交量,相信未来潜力更大。”
      海通、中行净买入居首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昨日沪股通十大成交活跃股主要集中于金融和铁路板块。
      成交额最大的是中国平安(601318,收盘价70.62元),达8.69亿元,其中净买入1.56亿元;中信证券以7.31亿元的成交额位列第二,其中净买入3303万元。
      中国南车大秦铁路中国北车中国人寿中国太保上汽集团也都跻身昨日沪股通十大成交活跃股榜单上。
      值得注意的是,两者净买入居首的个股中,1月19日跌停,昨日下跌8.83%的海通证券,在昨日沪股通交易中获净买入3.88亿元,具体看,买入金额为4.29亿元,卖出金额为4125万元,买入金额10倍于卖出金额。中国银行昨日在沪股通中买入额为2.76亿元,卖出额为1790万元,净买入额达2.58亿元。
      此外,在昨日沪股通十大成交活跃股榜单上,中国人寿成为唯一一只净卖出为负的个股,净卖出额为7473.12万元。
      相关报道>>>
      沪港通多项优化措施“胎动”
      黄红元:沪股通额度累计使用814亿元
      港交所:力争今年推出深港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5-10-31 14:37
  • 签到天数: 4 天

    [LV.2]偶尔看看I

    1433

    主题

    6823

    帖子

    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3194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 07:27:55 | 显示全部楼层
      股市不必担心政策打压

      经历“1·19”大跌之后,上证指数在1月20日止跌反弹1.82%。这得益于监管层的最新表态稳定了市场情绪。证监会19日晚间答记者问传递两条重要信息,一是不存在市场解读的监管部门联合打压股市,二是不对低于50万元资产门槛的两融客户强行平仓。
      处罚两融违规本是保护投资者权益,促进市场健康发展,却在19日酿成上证指数大跌7.7%,创2008年6月以来的单日最大跌幅。这与市场过度解读有很大关系。不少人把此次大跌与2007年“5·30”暴跌相联系,实际上,两者的本质差别在于,“1·19”大跌不是监管层打压股市所致。
      导致投资者过度恐慌及“1·19”跌幅过大,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如何处理存量未达门槛的客户。透过中登公司公布的统计数据不难发现,证券资产低于50万元的两融客户占相当比重。2014年12月末,持有A股流通市值50万元以上的自然人一码通账户数共237.29万户,而沪市和深市自然人信用证券账户分别多达292.19万户、294.53万户。另据长城证券分析师估算,目前市场上资产在50万元以下的信用账户占比达60%。
      19日,沪深两市两融业务的融资余额分别为7520.48亿元、3408.06亿元。假如对50万元以下未达门槛的两融客户进行限期强行平仓,会给二级市场造成巨大冲击。因而,证监会19日晚间表态不对未达资产门槛的客户强行平仓,继续按原有政策和规定执行,既稳定了市场情绪,也保护了这部分存量两融客户的利益。
      “1·19”跌幅大于“5·30”,但不该视为“5·30”重演。“5·30”跌势直到2007年6月5日才止住,上证指数由2007年5月29日收盘的4334.92点跌至2007年6月5日盘中最低3404.14点,累计下跌近1000点,跌幅超过20%。假如重演“5·30”,意味着上证指数短期内下跌至2700点附近甚至以下。从近3400点快速跌至2700点左右,或许会被部分人士看作对前期“疯牛”行情的修正。可问题在于,“1·19”单日大跌已被《人民日报》称为“股灾”,继续下跌至2700点附近将是更大“灾难”。尤其当前股市两融交易占了一定比重,如19日沪市融资买入占沪市成交金额的17.75%,快速大跌的投资损失会因杠杆交易而显著放大,悲剧势必远胜于当年“5·30”。
      A股历史上发生过政策因素引发的暴跌,除了2007年的“5·30”,还有1996年12月16日上证指数暴跌9.91%。“12·16”暴跌缘于《正确认识当前股票市场》的特约评论员文章,以及交易所决定对股票交易实行10%的涨跌幅限制。“12·16”大跌的7个交易日,上证指数累计最大跌幅超过22%。
      值得注意的是,1996年“12·16”与2007年“5·30”两次暴跌,均未改变当时股指的中期上涨趋势。到1997年5月,上证指数较“12·16”后的低点累计上涨超过75%;2007年10月上证指数攀顶6124点,较“5·30”后的低点上涨约80%。
      中国证券市场正在逐渐走向成熟,A股由熊转牛符合各方利益,也有利于推进注册制等资本市场改革。在本轮行情大涨之时,就有市场观点提出,以往股市疯狂往往容易遭致政策调控,但这轮牛市的政策环境不一样。中国经济发展及结构转型需要牛市,股市不会再遭政策打压。
      “让市场的归市场,让监管的归监管”。监管部门的职责在于履行监管职能,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而不是管理指数涨跌,以及用行政手段调节市场冷热。从这一点上说,证监会19日针对市场恐慌及时作出表态,给投资者吃定心丸,是非常必要的维稳举措。
      当然,“1·19”大跌也是一堂风险教育课。正如证监会新闻发言人之前所提醒,投资者须理性投资,尊重市场,敬畏市场,牢记股市有风险,量力而行。(中国经济时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5-10-31 14:37
  • 签到天数: 4 天

    [LV.2]偶尔看看I

    1433

    主题

    6823

    帖子

    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3194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 07:32:36 | 显示全部楼层
      股市“踩踏”之后的再思考

      周一一场惊魂之后,市场昨日收敛心神展开超跌反弹。沪指当天收报3173.50点,上涨1.82%。“1·19”留下的巨大跳空伤口仍有待愈合,而这场“踩踏”事件留给A股市场的思考则更加绵长珍贵。
      热点切换水到渠成
      本报昨日发表的观察员文章就指出,与其说周一的市场调整是由上周发布的具体监管信息所致,不如说是一次符合市场主流预期的风格切换。事实上,在沪指几乎是一鼓作气触摸3400点之后,多数券商机构都看好行情风格由大盘蓝筹急拉向优质成长股引领切换。过去两个交易日中,创业板指走势远远强于大盘,昨日更大涨4.34%,收报1700.85点创历史新高,鲜明注解出当下市场的新特征。
      理性来看,“1·19”前市场转换热点的需求已非常强烈。申万证券行业指数自2014年11月下旬至12月中旬间累计涨幅逾100%,此后持续横盘逾一个月,难以继续承担牛市领头羊的角色。而互联网、国产软件、文化传媒等题材热点却苦于缺乏资金支持,难有亮眼表现。市场热点从蓝筹估值修复向高成长转移也是水到渠成 .
      然而,在牛市中通过一次7.7%的暴跌完成风格切换,就如同在两列高速行驶的列车间跳跃,稍有失手,下场便非常惨烈。为何市场非要将自己逼到如此角落,才在一惊一乍间仓促起跳,给自己也给历史留下一道难看的疤痕?
      无非投资者路径依赖思维不改,“想赢怕输”心理作祟,恋栈旧龙头,才让调整压力无限制地累积到被迫爆发。
      进一步深究原因,恐怕一些投资者对中长期牛市逻辑仍然缺乏信心,把投资视野限制在极为狭小的范畴中,无视深化改革宏大叙事中孕育着更多更加精彩的投资机会。这些,值得投资者在“1·19”之后深思。
      恐惧中更应冷静判断
      一些投资者心态的脆弱在昨日盘间以一种更加直观的方式呈现了出来。
      证监会新闻发言人在19日晚间的答记者问中指出,对证券公司开立融资融券信用账户时证券资产低于50万的客户,继续按证监会原有政策和规定执行,不因为这一资产门槛而强行平仓。对这类客户,证券公司要加强风险评估,切实做好风险提示和客户服务。
      但昨日盘中市场仍有传言称,某大型券商不再向资产低于50万的信用账户提供融资。同时,一些“大型券商过半融资账户逾期,两市千亿融资有清盘压力”的传言也在街头巷尾颇有市场。
      据本报记者向上述大型券商相关业务负责人求证,该券商并未采取传言中所称的措施。而市场上关于两融清盘规模的推算,更是被行业分析师认为“存在数量级上的误差。”
      但就是这样的传言,依然能在市场中兴风作浪,昨日沪指午后一度被打断反弹进程,收窄涨幅并翻绿,就与上述传言的扩散时点基本同步。这一现象无疑再度为投资者提了个醒:不要轻信和盲从,要更多依靠理性的分析和判断。
      据本报了解到的数据 ,在昨日各权重蓝筹股都能充分交易的背景下,上交所融资买入金额765.17亿元,较周一稳中有升,卖券还款372.01亿元,较周一继续减少。市场对融资盘集中平仓涌出的担忧应该可以告一段落了。
      互相包容共同成长
      尽管市场的调整和风格切换有其合理性,但毋庸讳言,也有部分投资者感到不解。“监管层呵护市场,又为何在众人狂欢时出来喝倒彩?”这样的困惑代表了一些投资者的心声。
      然而,怎样的行为才是对市场的呵护?恐怕不能以指数一时的涨跌作为判断标准。无论是投资者还是监管层,都乐见一个理性、健康、繁荣的市场。无论是牛市还是熊市,监管和法制都是市场赖以维系的基础。只有夯实基础,市场才有可能实现繁荣。
      呵护市场并非意味着可以放松监管。监管层始终站在市场中性的位置履行监管职能,不会因为行情向好就忽视市场中的违规现象及暗藏的风险。同时也应该看到,近年来监管层正在以更加贴近市场的姿态履行监管职能,回应市场关切的手段日趋多样、灵活和富有弹性。
      中国资本市场自有其特色,投资者关注监管层“一举一动”的习惯短时间内不会改变。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不断成熟,我们期望市场对正常监管措施能有更多理解和包容,同时,监管层在履行职能时能有更多“大象希形”的圆润。而这无疑需要各方的不断努力,共同成长。(上海证券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